一本旧书,蕴藏了一个普通人内心的无限宇宙。

4月25日,现代快报联合金陵图书馆举办江苏文脉大讲堂特别策划“旧书新知·阅美文都”主题文化沙龙。

活动现场,知名学者、作家,江苏文脉大讲堂特聘专家薛冰,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徐雁,南京大学兼职教授、史学博士,南京学研究会会长卢海鸣,江苏凤凰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王星,纷纷献上了自己珍爱的旧书,并且分享了各自与旧书之间那些或温暖或有趣或令人感慨的故事。在一本本旧书的轮回和流转中,可以感受到生命和岁月的串联。

“衣不如新,书不如旧”

薛冰介绍,南京这座六朝古都自明代起便是中国最重要的图书集散中心,作为江南藏书文化的重镇,其典籍流转史至少可追溯600年。


嘉宾向金陵图书馆赠书

改革开放的春风更催生南京旧书市场的黄金时代。“上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初,南京旧书市场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不过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南京的旧书市场渐渐消失了。

薛冰强调“旧书新知”理念蕴含的三重价值:一是旧书的再利用,“很多书自己看过了,放在自己这儿就是旧书了,但如果别人没看过,那对他来说就是新书,完全可以从中获得新知识。”其二,这部分旧书是文化的载体,书的形式变旧了,并不意味着它承载的文化价值就降低了。此外,旧书循环也可减少林木消耗。薛冰特别指出,相较于动辄数十元的新书,旧书的价格也更加亲民。


徐雁认为,旧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新书更有价值。他曾写过一本《中国旧书业百年》,系统探讨了近现代中国古旧书业发展历史和经营业态。“旧书在流转过程中经过了时间的筛选,也经过了不同时空的读者对其评判。”徐雁表示,虽说图书馆的书是不允许折页画线的,但在旧书市场上,常常能看到书里不仅有画线、折页,甚至还有原藏书主人的批注。

旧书奇旅,解码六朝古都山水基因

卢海鸣分享了几本旧书,分别是南朝画家谢赫的《古画品录》、张恨水创作的抗日题材小说《丹凤街》等等。这些作品来自天南海北,都是经过奇妙之旅到达卢海鸣手上的。


接着,卢海鸣介绍了《南京史话》,这本书是他在读研究生时在鼓楼的地摊上买到的,当时他的导师蒋赞初先生手头没有这本书,而卢海鸣通过阅读这本书,对南京有了一定的认知,后来选择留在南京,从事与南京文化相关研究。

卢海鸣还提到,很多人了解南京、认识南京、热爱南京是从《南京史话》开始的,现在这本书也有了新版。


“45亿年前地球形成后到7亿年前,南京是一片冰川世界;7亿年以后到4.5亿年前,变成了一片蓝色的海洋;从4.5亿年前到2亿年前,是一片荒凉的大陆;从2.5亿年到1.5亿年前,又成了一片浅海……”卢海鸣还介绍了《南京山水地质》这本书,“大家了解南京更多关注其历史和文化,但也要关注南京为何能成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这与它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有关。”

卢海鸣表示,此地山川秀美,是“龙盘虎踞”之地,在历史上有不同的先民在此生活、扎根、建城,延续南京文脉,人才辈出、佳作不断,而这背后的前提就是南京有着优质的自然基因,《南京山水地质》这本书能给出答案。

书香百年正青春

南京古籍书店即将启动焕新工程

如果说旧书中藏着万千人生,那么二手书店就是一个集合宇宙。

在南京太平南路220号的古籍书店里,沉淀着一段跨越百年的书香传奇。在活动现场,王星将古籍书店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


“我的《三国演义》连环画,父亲的《金陵春梦》,都是在古籍书店配齐的。”王星以个人的阅读记忆开启叙述,道出了几代南京人共同的淘书情结。他特别提及《金陵春梦》第八册的寻书经历,不仅勾勒出旧书市场的时代变迁,更暗含了古籍书店作为城市文化基因库的独特价值。

如今,古籍书店的修旧如旧相关事宜列入议事日程,关于它未来何时开放,又会以怎样的新面貌开放,一直很受关注。

活动现场,王星透露了古籍书店的更新计划:一是打造具备民国元素的阅读空间;二是将其塑造为传承南京文脉的主题书店;三是使其成为凸显南京文学特色的一张名片。


后期除了恢复旧书收购,还要把原有的古联体、美联体等高端精品在店内进行展陈,同时加入高端精品的拍卖;计划和莫愁中专合作,在书店内增加非遗雕版印刷、古籍修书等互动项目;打造茶书房,用南京的名胜、古迹、典籍等来命名茶饮,营造互动空间;此外,会运用AI、VR等新技术来还原古典名著的相应场景,借助新媒体宣传古籍图书,进一步加强传承与传播。

王星表示,古籍书店开店的宗旨就是“古为今用”,这和现在提出的“旧书新知”意思相通,都是要把古代图书中好的内容通过销售、合作出版等方式传承和发扬下去。

文 |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裴诗语 王凡

图 |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吉星

视频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李广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