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 年,贺子珍在上海去世,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老革命战士走完了她波澜壮阔的一生。她的离去,让上海市委陷入了为难,不知该如何处理她的后事以及骨灰安放问题,于是向中央请示。而中央也一时难以轻易下决定,最终将这件事上报给了邓小平。



贺子珍比毛主席更早上井冈山,在那个年代,她的名气让敌人都害怕。贺子珍出生于江西的一个农民家庭,祖辈以务农为生,收入微薄。为了改变生活,她的父亲卖了田产去城里做生意。然而,一场意外让他们的店铺被官兵砸了,这一事件让贺子珍深刻认识到,唯有反抗才能翻身。

在当时封建思想盛行,不赞同女性受教育的环境下,贺子珍却有着不同的想法。她坚持要去上新式学堂,尽管父亲最初不赞同,更倾向于将她送到传统学堂。但贺子珍并不在乎学堂所教授的内容,还经常逃课。五四运动后,她坚定地向父母表示要去新式学堂,不愿再受老旧思想束缚。最终,在新思想的传播下,父亲同意了她的请求。



接受更多新思想教育后,贺子珍的内心发生了巨大变化,她为自己改名为贺子珍,并坚定了未来的道路。在沙田惨案发生后,贺子珍自发带领学生参加游行,她和妹妹走在队伍最前面,展现出浓厚的爱国情感。孙中山在广州去世时,贺子珍带着同学参加追悼会,虽遭到老师批评,却坚定地认为这是爱国行为。

不久后,贺子珍加入共青团,正式投身革命,她的哥哥与妹妹也一同踏上革命之路。大革命失败后,贺子珍等人被抓进监狱,后被袁文才救出。在袁文才的建议下,贺子珍等人来到井冈山,在这里,她先于毛主席来到此地,后来与毛主席相识并产生情愫,成为夫妻。她为主席生育了六个孩子,可惜最终存活下来的只有李敏一人。



1947 年,贺子珍回国后被安排到上海工作。陈毅当时是上海市委书记,他强调上海市委会负责贺子珍在上海的一切费用。然而,贺子珍的生活十分孤独,很少有人与她接触,来看望她的只有彭德怀、陈毅以及谢飞。贺子珍与谢飞在革命时期建立了深厚感情。1983 年,贺子珍病情严重住院,谢飞刚好来上海办事,便看望了这位老战友。但贺子珍病情恶化迅速,于 1984 年离世。

为了更好地理解贺子珍的贡献,我们不妨插入一个历史案例。在长征途中,贺子珍为了救战友,被弹片炸伤。在她去世之前,身体里的弹片还没有被全部取出。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充分体现了她作为一名革命战士的高尚品质。



上海市委鉴于贺子珍的特殊身份,对追悼会规格难以确定,上报中央后,邓小平亲自拍板。中央领导人均为贺子珍送花圈,她的骨灰被安放在八宝山一室。这个地方一般安放中央及部队兵团以上级别领导的骨灰,地方领导也必须是部级才能安放。邓公的决定,为贺子珍确定了合适的葬礼规格。

贺子珍的一生,是为中国革命、建设奉献的一生。她的经历和贡献,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缅怀。她的故事,也将激励着后人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