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飞回忆录中提到一个有趣的细节,1948年3月濮阳整训,朱老总给华野训话说你们俘虏兵太多了。叶飞说我们靠这么多俘虏兵也能打胜仗。

如果善于思考,大家不难发出一个疑问:国共双方的兵源几乎相同,都是农民。国军的装备和训练水平比我军还高一些,为什么国军的优势无法转化成胜势,同样的士兵,在国军方面就是打不胜呢?

本文不打算探讨体制、民心、政治方面的,这是世人熟知的,仅就军事方面深入解剖一下这个问题。

一、最凶悍兵团

有人可能会说,解放战争后期,我军的数量质量都超过国民党军了。确然不假,但至少在1947年底之前,国军在各大战场,基本还保持着数量和质量上的优势。有的国军主力兵团,屡屡令我军吃亏。比如邱胡兵团,由第5军和整编11师及其他二流部队配合,组成的一个野战集团。


该兵团第一次成建制出现,是1946年8月,国军组建了王敬久兵团,下辖第5军、整编11师、新21旅和整编75师。主要在徐州和鲁西南地区作战。

这两个军级单位有过几次协同作战,在战役层面实际形成了兵团主干和兵团作战的效果。典型的就是龙凤战役和土山集战役。

龙凤集战役发生于1946年9、10月间,刘伯承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2、3、6、7纵共约5万多人,与胡琏整编11师和邱清泉第5军展开恶战。据邱、胡两军参战人员回忆,该两军总兵力约7.5万人,但都缺了一个师级单位,邱清泉缺其200师,胡琏缺其整18旅,两军总兵力约在5万左右。

刘伯承指挥的几个主力纵队刚打完定陶战役,伤亡1万余,经过短暂整补勉强恢复实力,再调冀鲁豫军区独立旅助战,总兵力只比邱胡两部多出一点点。

晋冀鲁豫野战军虽无兵力优势,但巧妙地利用了邱胡两部不在一处的战役空隙(其实仅有20华里),以2纵死扛邱清泉第5军之猛攻,以另3个纵队和独立旅围攻整11师。

战斗细节我们下节还要叙述,先讲其大概。邱清泉打不动陈再道2纵5旅的防守,迟迟拿不下龙堌集,无法打开向胡琏靠拢的通路。但晋冀鲁豫野战军围攻张凤集(今名章缝镇),同样攻不动。两边都僵持不下,刘伯承不愿继续打消耗战,遂主动撤出战斗。

此战我军实际未能整建制消灭胡琏部队,战史所云重创第5军,也是略微夸张了些。我军伤亡4300余人,邱胡两军约伤亡5000人,得失相当。

土山集战役发生于1947年9月底,粟裕指挥华野5个纵队,在土山集附近围攻胡琏整11师,邱清泉第5军来援。华野围攻兵力达5个纵队,10余万人,但进攻战术比较粗糙,虽然挟沙土集战胜之余威,打胡琏却处处受制。

华野前不久在南麻战役中进攻受挫,承受重大伤亡,原因是南麻处于山地间,地形易守难攻,且突遭大雨,不利于爆破。土山集一马平川,无险可守,胡琏却能在平原村落中构筑坚强工事,发挥其善于防守和善于用炮的优势,把华野5支主力纵队顶得无可奈何。当然,若不是邱清泉第5军及时来援,整11师势必继续遭受围攻。

这两个凶悍的兵团结合到一起,纵使没有发挥出全力,也能以少打多击退数倍于己的共军部队。

但除了这两场配合勉强达到合格线的战役,其他战役再难见到邱胡合体,是故再难形成令刘、粟首长望风而避的局面。难道蒋记国防部、参谋总部不知道这两支部队厉害?答案很明显不是。

是什么原因,致使两强不能合体呢?

二、邱胡都去哪了

很多军迷朋友大概也知道,国军只有13个美械军,其中又有五大主力,这些主力部队常拿来当作进攻方阵中的箭头、核心、主干,俗称“硬核桃”,用来对付解放军的分割包围战术。

还有一大帮二流三流部队,要靠五大主力、美械军带着作战,所以不能不顾一切地把五大主力集中在一起进攻。

这个原因看似合理,实际并不是最优解。

国军质量参差不齐,好的特别好,差的特别差,以强带弱作战,在组织纪律比较严明、步调一致的军队可以这么操作。国军近一半部队是旧军阀部队,全面抗战爆发时蒋系中央军仅占18.5%,抗战胜利后蒋系大扩充,也仅仅增加到44.7%,杂牌军数量上仍占一半多。

各大战场也不尽一样,华东、西北、东北战场仍以中央军居多,尤其是东北战场开打之初全是中央军,西北战场胡宗南部队中央军占多数,杂牌的西北陕军为辅,西北马家军相对集中在青宁甘。


华东和中原战场,需要中央军精锐主力带着大批杂牌军作战,加之中央军又有能土木、顾、何等政治派别,派系掣肘严重消耗了各支部队的精力,很难发挥出全部战斗力。

那么只凭这两个主力军抱团,加几个二流军,真能顶住华野或晋冀鲁豫野战军全军规模的攻击吗?

我们看几个例子。

第一个是关于整11师战斗意志的。1946年7月,整11师之整18旅从汉口向徐州乘火车运输,途经开封时,正值晋冀鲁豫野战部队向开封攻击。18旅的先头团53团看到此情况,团长尹俊随即指示该团下车参加战斗。解放军攻城部队腹背受敌,只好撤围而去。53团本无支援该城的任务,而能主动下车参战,其主动精神和斗志实堪赞扬。

第二个是整11师的技战术素质。该师被刘伯承指挥3、6、7纵围攻于张凤集,我军向来做防守时习惯于把重兵摆到前沿,2纵在龙堌集阻击邱清泉第5军时,第一方案就是如此。

刘伯承亲临前线察看时,更改了陈再道的方案,要他搞成纵深防御,层层阻击,后来此法果然奏效。但攻打整11师的阵地时,仍带着惯性思维认为国军也会把主力放在第一线,进攻时才发现,占了外沿阵地战斗才刚开始。胡琏在村庄中央控制了强大的预备队,一有机会就能组织反冲锋。整11师各级干部都有反击的意识,不是坐等防御,所以晋冀鲁豫野战军进攻非常吃力,拿下的阵地往往被整11师反冲锋夺回去。

第三是应变扛压能力。

未完待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