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同意陈毅授元帅军衔!1955年,副主席刘少奇为何语出惊人,反对陈毅封帅?

作为新四军和三野的代表,从授衔工作开始后,陈毅一直是元帅的候选人之一。

但在1955年的一次会议上,刘少奇却提出了反对意见。

1955年9月9日,在粟裕的坚持下,毛主席批准了他辞去元帅军衔的请求。



随后,负责决定元帅人选的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商讨有关元帅军衔的授予问题,参加会议的有毛主席、刘少奇、朱德、陈云等中央领导。

两天后的晚上,中央书记处又召开会议,再次专门讨论元帅军衔授予问题。

在这两次会上,刘少奇提出对陈毅授衔元帅的异议。

此前的1954年9月,陈毅被任命国务院副总理,分工为常务副总理,兼管科学院、政法、文化,并“准备做外交工作”。

1955年5月,国务院再次分工,确定陈毅分管第一、第二办公室、民族事务和科学、卫生工作。



按毛主席对评衔工作的批示,已经从军队转到地方工作的将领,原则上不参与授衔,因此周总理、邓公等人都没参加授衔,陈毅显然也可以不授衔。

但是如果陈毅不授衔,那么南方红军游击队、新四军以及华东野战军(三野),必然要有一位其他代表授衔元帅,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的粟裕将再次成为当然人选。

显然,刘少奇在给粟裕争取授衔元帅的最后机会。

但这两次元帅人选最后确定的会议,中央书记处五大书记之一的周恩来均因正在北戴河疗养而未参加,当中央书记处委托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征求他的意见时,周恩来主张给陈毅授元帅衔。



《周恩来年谱》记载:“1955年9月11日,周(恩来)致函杨尚昆,主张给陈毅授帅,认为给陈(毅)授帅,对陈(毅)现在和将来的工作都没什么影响。”

周恩来还引用了苏联布尔加宁的例子。他说:“军衔授予,对陈毅同志现在和将来的工作均无不便之处,平时可以不穿军服(必要时穿)。苏联的布尔加宁同志也有元帅衔,现在他做部长会议主席的工作就不常用元帅的头衔了。可以说是一个例子。”

因为周恩来的坚持,刘少奇的异议未被书记处通过,粟裕也因此与军人的最高荣誉——元帅军衔再次失之交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