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央批复芜湖新规划,将其重点打造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成为安徽省经济增长第二极,那么,在这一规划指导下,芜湖将如何拉近安徽省内南北距离?又将如何在区域发展中发挥枢纽作用?



安徽省的区位优势

安徽省位于我国华东地区,是长江三角洲腹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面积14.01万平方公里。安徽地理位置十分独特,北接北方第一大省山东,南连典型南方省份浙江和江西,东侧是实力雄厚的江苏,西侧则是中原重地河南和长江中游关键枢纽湖北。

南北分界线淮河从安徽穿境而过,这也使得安徽淮河以北地区人文习俗更偏向于北方,淮河以南地区则更接近南方。不仅如此,安徽的地理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以淮河、长江为界,淮河以北是以淮北平原为主的皖北地区,该地区农业种植条件优良,是全国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同时又是东进西出、南下北上的战略要地,通过亚欧大陆桥,皖北成为安徽省唯一的一带一路经过地区。



长江与淮河之间,则构成了皖中地区,这一地区地形以江淮丘陵为主,是辐射安徽全省的关键支点。安徽省会合肥便位于皖中。这里工业基础雄厚,且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因靠近长三角地区,尤其是与江苏省会南京接壤,因此成为了制造业转移的理想地点。并且皖中兼具南北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长江以南则是皖南地区,这一地区多山地丘陵,包括黄山、九华山等,地形起伏较大,与皖北形成了鲜明对比。且相较于皖中地区,皖南毗邻江苏和浙江,在发展上更能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目前,依据安徽独特的区位特征,该省正在大力推进皖北振兴、皖江城市带等国家级战略,促进安徽全省协调发展。而作为地跨皖南皖北两大地理区域的芜湖,也被委以重任,通过将其打造为全国性重要交通枢纽,强化了芜湖在安徽省内乃至整个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的联结作用。



芜湖独特的枢纽地位

芜湖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北与合肥交界,是长三角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同时也是合肥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的交汇处。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之一,芜湖可“无缝对接长三角”,这种区位优势也促使了芜湖立体交通网络的布局和建设。

作为安徽省内唯一一个跨江城市,长江与皖江在芜湖交汇,使其具备通江达海的航运优势。位于青弋江、运漕河与长江汇合处的芜湖港,是长江水运第五大港,年通货能力高达上亿吨,2024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62万标箱,同比增长15.61%。芜湖港通过芜申运河、合裕线航道等航道,形成的“十”字型主航道框架网,可辐射皖北、赣北、鄂东等地区,是我国江海联运的关键枢纽,并且芜湖港与上海港形成高效联动,加速与长三角协同效应,可进一步降低物流运输成本,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同时,皖赣、芜铜、芜宁等五条铁路四条高铁,以及沪渝、芜合、宁芜等八条高速公路在此交汇,形成了半小时抵达合肥南京,1.5小时前往上海杭州的都市圈交通网格局。

另外,芜湖宣州机场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2024年累计完成货邮吞吐量约3.7万吨,同比增长85%,并已经初步形成了北连京津冀、南通珠三角,西接重点城市群的航线网络布局。同时,机场通过芜宣高速拉近了芜湖与宣城两市抵达机场的效率,并形成了“半小时交通圈”,加速推动芜宣一体化发展。

芜湖通过构建“水陆空铁”立体交通体系,与长三角以及中部地区各重要城市实现互联互通,在区域中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进一步提升了芜湖的经济活力,2024年芜湖成功迈入“5000亿城市俱乐部”,GDP达到了5120.5亿元,在安徽省内稳居第二,仅次于省会合肥。通过交通枢纽建设,有助于发挥芜湖的辐射带动能力,将其打造为安徽省内第二经济增长极,在与合肥产业互融下,可形成“合肥-芜湖”双核联动、相互促进的一体化创新产业链。



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领域,安徽推动芜湖与合肥建立合芜“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支持打造安徽省内汽车自主品牌核心集聚区,有助于促进安徽产业升级转型,在便捷的交通助推下,将吸纳更多优质劳动力和产业资金流入,促进安徽全域高质量发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