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上海解放,万象更新,滑稽艺人扬眉吐气,积极创排市民喜闻乐见的新编剧目。

其时,申城大大小小的滑稽剧团约有三四十家。与临时拼凑的“迷你”滑稽剧团“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同,一些颇具规模的滑稽剧团纷纷采取“驻演制”模式,选择市中心的适配戏院安营扎寨,联手合作。

老上海观众中,口碑载道的“滑稽大本营”有红宝剧场、嵩山大戏院、天宫剧场、国际大戏院、新都剧场、光华大戏院、金国大戏院等。有的甚至仅隔着一条马路,唱起“对台戏”来,甚是热闹。

红宝剧场“蜂”生水起

“昆仲响档”姚慕双、周柏春创办的蜜蜂滑稽剧团,取意“酿蜜讽刺”,新中国成立初期曾长期驻扎于红宝剧场演出。红宝剧场位居南京西路西藏中路转角新世界游乐场二楼,坐西北朝东南,堪称沪上最早的钢筋水泥结构商业楼宇之一。

1915年,黄楚九等人在此寸土寸金的宝地投资兴建新世界游乐场,内部除设有红宝剧场,还有银门剧场、高乐歌场、北部剧场、京剧大剧场、达社新剧场等近十个场子,日夜连轴演出戏曲、曲艺、话剧、歌舞、杂技、魔术,并放映电影,附设跑冰场(旱冰场)、跑驴场、弹子房等多种游艺活动场所,为当时上海滩规模最大的休闲娱乐场所。游客只需花上二角钱门票,即可逍遥快活一整天。

两年后,黄楚九退出新世界游乐场,在一箭之遥的西藏南路延安东路交会处另辟大世界游乐场,规模更甚,名声日隆,而新世界的生意却一直不咸不淡。及至抗战胜利后,新世界与毗邻的中益商店、福记商店组成联合商场,仍保留了红宝剧场等一部分演出场所。据载,1944年7月初,张爱玲亦来到红宝剧场,观赏天津朱宝霞剧团的评剧《李三娘》。

随着蜜蜂滑稽剧团进驻红宝剧场,姚周兄弟的众多粉丝竞相追捧,票房扶摇直上。兄弟俩一改旧时演戏名堂繁复的“包银”制度,不求酬劳“顶薪”而求艺术“鼎新”,主动降低收入,扶持曲苑后辈,“有戏大家演,有饭大家吃”,短短几年内在红宝剧场陆续上演了十余部滑稽戏:《播音鸳鸯》《金黄牛》《小儿科》《闹新房》《全家福》《讨人欢喜》《半斤八两》《无中生有》《团团转》《只进勿出》《外甥女婿》《王伯伯》《三十年经验》……真可谓出戏又出人,满座又满仓。

拜姚周为师、脱颖而出的“双字辈”演员童双春,早年也跟随剧团在红宝剧场“跑龙套”。他回忆,一般每天要参加下午和晚间两场演出,间隙在新世界底楼的小都会食堂吃饭。原来规定购买一菜一汤,米饭畅吃,谁晓得年轻力壮饭量大,童双春一口气吃了五六碗米饭,急得老板娘指着他大呼:“这小囡胃口大得来,一顿好吃六碗饭,屋里厢要被伊吃穷脱了!”食堂旋即贴出告示:客人购票就餐,每人一菜一汤,饭两碗。如此“朝令夕改”,令人哑然失笑。

1957年,随着公私合营挂牌为新世界百货商场,红宝剧场功能置换,蜜蜂滑稽剧团只好移师光华大戏院、虹口大戏院等处演戏了。1993年5月31日,商场老大楼定向爆破,被夷为平地。不出三年,总面积7万平方米的上海新世界城拔地而起。

天宫剧场不负“众”望

海上滑稽界“四大天王”杨华生、笑嘻嘻、张樵侬、沈一乐,加上程笑飞、小刘春山、俞祥明,合作组成滑稽剧团,号称“七块头牌”,一出《活菩萨》如日中天,长演不衰,甚而引来文化大家的关注。

夏衍亲临天宫剧场观戏后欣然挥毫题词:“《活菩萨》这个剧本得到广大观众欢迎,证明了地方戏改革的前途远大。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这也还是一个起点而已。在人民的上海,观众的进步是不容忽视的,只有更好地学习政治,提高文化,才能更有效地为人民服务。”

“七块头牌”中的程刘俞(观众以沪语谐音称之“阵头雨”)后来单独组建大众滑稽剧团,留在天宫剧场演出。杨笑张沈,改建大公滑稽剧团,去往嵩山大戏院开辟新赛道。

天宫剧场位于西藏中路九江路路口,20世纪90年代此地开设了别具特色的上海音乐书店,一时风光无限,之后因市政工程的推进而不复存在。

大众滑稽剧团在天宫剧场公演的剧目中,比较知名的包括《恭喜你》《开无线电》《跑街先生》《游码头》《老娘舅》《有奖储蓄》《出风头》《女婿大倌人》《老前辈》《家常便饭》等。据说,表现居民踊跃存款支持国家建设的新戏《有奖储蓄》创排时,剧组请人民银行提供道具支持,一时间舞台上下储蓄宣传的标语、彩旗、黑板报铺天盖地,观众一入天宫剧场,仿佛身临银行实境,声势浩大,独“储”心裁,氛围感拉满。

值得一记的是,天宫剧场还成为上海解放后第一部滑稽戏的首演地。

1949年7月,联合滑稽剧团的《天亮了》在此间演出,姚慕双、周柏春、程笑飞、小刘春山等名角披挂上阵。剧情讲述了恶霸地主向贫农逼债,将其女儿抢去逼婚,参加游击队的未婚夫拍马赶到,镇压了地主,迎来了光明。部分情节参照歌剧《白毛女》,表达了滑稽艺人欢庆解放的喜悦心情。演出期间,市民热情爆棚,将天宫剧场围得水泄不通,售票间的铁栅栏居然都被汹涌而至的人潮挤坏了。

嵩山大戏院和衷“公”济

杨华生担任团长的大公滑稽剧团挥别天宫剧场,开拔嵩山大戏院。这家位于淮海中路的砖木结构戏院,拥有两层观众厅,楼厅东西两侧分设包厢与直通楼下太平门的铁扶梯,由葡萄牙人雷玛斯于1921年创建,最初取名恩派亚大戏院,专事放映电影。1935年投资人张氏兄弟接盘后,始有越剧、申曲(沪剧)、滑稽戏、淮剧、甬剧等地方戏曲演出。1951年12月24日更名为嵩山大戏院,1956年改称嵩山电影院,直至20世纪90年代被拆除。

杨华生率领团队落脚嵩山大戏院,起初出师不利。虽然卖力排演了《活捉》《欢天喜地》《城隍庙》《老毛病》《自说自话》《爷伲子》《花样百出》《办喜事》《石库门》等多部滑稽戏,但大多不温不火,票房平平。

愁眉紧锁之际,他同剧团的主创人员来到东山大戏院“散心”,观摩苏州星艺滑稽剧团莅沪献演的《苏州二公差》。这部苏式风味十足的保留剧目,由滑稽戏泰斗级人物张幻尔、张幻梦改编自闽剧《炼印》和婺剧《双巡抚》,原名《钦差大人》,演述清末苏州公差张超、李达急公好义,因替百姓申冤,却反遭笞责,被革去公职。两人假扮钦差审理民案,适逢真钦差陈魁亲临,眼看“穿帮”之际,张、李设计巧换金印,智胜陈魁,安然脱身而去。

“半是耿介半是呆,不趋权贵不避灾。嬉笑怒骂惊世态,且看苏州二公差。”同行的作品触发了杨华生的喜剧神经,富有同情心的张幻尔深知剧本对于剧团生存的重要性,二话不说,慷慨无私地将改编权转让给大公滑稽剧团。于是乎,一班人边演边改,丰富笑料,设计唱腔,使剧作更臻完善、出彩。


《苏州二公差》剧照,大公滑稽剧团1955年演出,杨华生、笑嘻嘻主演。

或许因为想扭转运势,大公滑稽剧团《苏州二公差》的首演居然不在嵩山大戏院,而是改换门庭至同在淮海路不远处的国泰大戏院。这座戏院兴建于1930年,由与邬达克齐名的旅沪匈牙利建筑师鸿达设计,内部装饰美轮美奂,设有座位一千余个,因无立柱而视线开阔,其时被誉为“执海上影剧院之牛耳”。气派不凡的新戏院果然没有辜负杨华生的一番良苦用心,《苏州二公差》票房飘红,连续登台达半年之久,剧团经营峰回路转,扭亏为盈。“二公差”救活了大公滑稽剧团,也救活了杨华生。

原标题:《【海上记忆】万象更新滑稽戏》

栏目主编:沈轶伦 文字编辑:沈轶伦

来源:作者:黄沂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