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几天就是2025年的清明节了,在这思亲怀祖的节日到来之际,老伴你离开在这个世界近一年了,我和孩子们每日每时每刻都在想念着你,我夜里时时梦见你还在我身边,一直没离开这个家,你的那可亲可爱的笑容就在的眼前,当我从梦中惊醒时已是泪流满脸,这是我们俩人几十个春秋岁月结下的夫妻情。今天我怀着对你的深爱,写上一篇文章给你,愿你在九泉之下能收到。于我而言,我的老伴冯元珍女士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我与元珍相知相爱共度六十余载,长久的爱情,你我相伴是一种缘分,也是我一生的福气。

1960年,湛江市教育局举办了一期初中语文教师培训班,学生从地区各县市师范学校的二年级学生选调,元珍来自阳江县师范学校,我来自雷州师范学校,受训一年。1961年8月毕业,分配到湛江市区的有三人,其中,我分配到市第五中学任教,元珍分配到市第十中学任教。从此,我们常常在一起研究教学心得。

1962年,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我响应国家的征召,弃笔从戎,走上保家卫国的军旅人生。到部队后,我把应征的信息告知师训班的同学。元珍第一个回信高度赞扬我的爱国情怀,并表示愿意跟我处朋友,我高兴极了。当年元珍端庄秀丽、朴素大方,而且勤奋好学,是班中五位女同学中最瞩目的一位。从此,我俩通过书信来往,交流思想情感,加深了解。在元珍的鼓励支持下,我在部队的三年里通过艰苦磨练,脱胎换骨,进步飞快,1965年4月,我被提干并选送军校深造,元珍第一时间来信祝贺并鼓励我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学好本领,为国防服务。

1966年9月,我们的爱情已成熟。元珍虽是女流,但她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我俩三观契合,最终走进婚姻殿堂,结为革命伴侣。

我出生农村,家里穷,当时军队响应毛主席号召带头减薪,低层军官工资微薄,没钱置办彩礼。结婚那天,我穿一身旧军装,元珍穿一身旧衣服,她安慰我说:“以后有钱再给我买一套新衣服好啦”。我们在元珍的学校举行婚礼,没有宴席,只有一壶清茶、几斤水果糖和几包香烟来招待上门贺喜的客人。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纷纷赞扬这婚礼办得好,给大家树立了好榜样。

婚后,我俩先回我家探望公婆,后回元珍家探望岳母,但都不办婚宴,不收贺礼。身为军人我主张婚事新办,元珍支持我的想法。

1967年,我从军校毕业,回到部队司令部履职参谋。元珍给我寄来贺信,并支持我在部队发展。她鼓励我努力学习,做一名有本领的军人。

1968年6月,我们俩的爱情结晶—大千金诞生了。有了小宝宝的元珍一人负担起照顾小家的全部责任,而要我安心地在部队工作。三年后我们又添了第二朵金花,养育二个孩子的元珍肩膀的压力更大了,但她始终要我安心部队工作,自己一个人在家任劳任怨,忙里忙外。她总是安慰我:“你肩上扛的是保家卫国的重任,我再忙,也是小家里的小事”。

我在部队的工作得到爱人的大力支持,进步很快。1969年9月,我被提升为司令部作训股股长。作训股是司令部的重要股室,分管部队的训练和作战行动,参与调控部队的军事机密。我从军校毕业回到部队只有二年多的时间,短时间内能赢得团首长的信任,委以作训股股长的重要岗位,我的进步得益于身后强有力的支持,这个支持来自我深爱的伴侣:元珍,一位平凡而坚韧的女性。

按部队规定,营级干部家属可以随军,司令部的股级干部属正营级干部。元珍为了支持我-日趋紧张繁忙的工作,暂时把两个幼小孩子托给父母照管,于1971年来到部队工作,当了一名光荣的随军家属,随后几年,孩子们也陆续来到我们身边,家人得以团聚。

1971年的“九一三”事件中,我随常学明副团长带领两个连队到吴圩军用机场执行任务。基于部队纪律我只对元珍淡淡地说了一句:“今天我要去执行任务”。元珍也只是淡淡地提醒我:“带齐生活用品。”她已经知悉军人执行任务的含义,就只管服从,不问一二。我有时一去就两个月,没有捎回一句话,她也从不向他人打听,就这样默默地支持我。



1976年初,我被调到二团三营任营长。这时,我在三团司令部任作训股长已整整七年,有的战友规劝我:“你虽然有才干,但得不到领导赏识,不如就急流勇退到地方上去吧。”“我当时也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当兵的初心开始动摇。这时,元珍及时规劝我:“你在部队指挥机关工作时间长,这是你的长处,但你缺的是带兵打仗的经验。天生我材必有用,你把一个营带好,培养出钢铁勇士和英雄,日后必能焕发异彩”。一语点醒梦中人,我高高兴兴地到二团三营上任,一心扑在三营的建设上,用我的坚韧不拔和聪明才智带出了一支敢打硬拼的部队。

当年四月,我第二次被选派进广州军区桂林军政干部学校学习。由于当时二团三营的驻地环境太艰难,元珍带两个孩子留在驻地,我很担心,于是对去军校学习犹豫不决。元珍非常坚定地要我去,要我多学本领,为国尽忠。一个革命军人,忠孝不能两全。要忠于国家忠于党,必然亏待父母、妻子和儿女。进军校后我加倍努力学习军事理论和知识,深感这样才能对得起妻子的期望和付出。从军校毕业回部队后,听女儿诉说,我进军校后,她们的生活过得很艰难,妈妈很辛苦。我倍感愧疚,唯有在勤练带兵之外的空闲时间多做些家务活以补偿母女仨人。

1978年,中越边境形势骤然紧张,越南黎笋集团投靠苏修,企图称霸东南亚,对我国忘恩负义,恩将仇报,不断挑起中越边境紧张局势。越南在国内反华排华,驱赶当地华侨,还不断派出越军小分队,制造边境事端。1979年,我国忍无可忍,奋起反击。我部受命奔赴广西防城边境,进入临战状态。

离开驻地前,我回家向元珍告别。她非常镇定,还勉励我:“国家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现国家有事,是你们报答效忠的时候了。你当兵十七年来,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军事本领,等上了战场,你要充分发挥优势长处,指挥三营多打胜仗,报答祖国人民。我们母女三人在后方生活稳定,你就放心吧。”她还说:“战争是残酷的,你千万小心,我们等着你凯旋归来。”元珍坚韧不拔的个性使我信任她,依赖她的支持,我有了十足的勇气和信心,坚定地走向战场。

1979年2月17日,我方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了。第一阶段我营为师预备队,跟着三团行动,18日归建。2月27日,我团受命攻打高巴岭,我营为主攻营。高巴岭海拔1060米,地形十分险要,越军重兵把守。我虽然是第一次带兵打仗,但毫无畏惧,所谓艺高人胆大,凭借一身军事本领,我有信心打胜仗。根据高巴岭山高林密的地势特点,我布阵排兵,巧妙地从高巴岭五号高地侧后攻击,只用一天时间的苦战血战,就攻占了五号高地,摧毁敌325师288团第八营指挥所和炮兵阵地。我营当天晚上就受到两级军区的通令表扬。



高巴岭之战,越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在世界公众面前破灭。越军为遮丑,开动宣传机器,对我军进行丑化、抹黑,造谣说我方攻打高巴岭的部队被他们包了饺子,全营被消灭,营长被击毙,教导员被俘。敌人的谣言在南宁砸开了锅,元珍学校的老师们议论纷纷,她对大家说这是敌人的造谣蛊惑不可信,她确信她的丈夫是一位极其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并且强将手下无弱兵,一支优秀的队伍打胜仗的可能性极高。但刚开始时她也是很担心和害怕。她找到留守后勤的唐副政委询问前线情况,唐副政委立即拨通团前线指挥所的电话,团首长又令话务员立即拨通高巴岭三营指挥所的电话。我拿起话机,电话那端传来我最熟悉的声音,此刻我高兴极了,大声喊:“老婆,你和孩子们都好吗?”元珍听到我的声音,两眼已充满热泪,泣不成声、断断续续地说:“好1好1好1”,“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三营在高巴岭打了两场胜仗,现在高巴岭阵地已牢牢控制在我们三营手中。你放心吧,我没事,经过这次指挥高巴岭的战斗,我又长本事啦!”。

9月中旬,我部奉命撤离边境返回南宁驻地,一家人终于久别重逢。经过战争的洗礼,我和元珍的感情更加牢固了。

战后,我第三次进军校学习。元珍仍旧没有一句怨言,只是一个人默默地承担起教育和培养孩子的家庭重担,同时兢兢业业地干好本职教师工作。

1982年初春,我部受命到宁明边境攻打扣茅岭。经党委研究决定,由我和欧阳副政委带领二营和团属两个炮兵连及部分团属特工分队去完成这次任务。打仗为国效忠是军人的最高荣耀,值得高兴,但我高兴不起来。1979年自卫反击战后,我进南京高级步校学习了两年,刚回到部队,难得与家人团聚,现在又要接受作新的作战任务,心里对家庭很是歉疚。元珍安慰我:“当兵扛枪打仗保家卫国,是军人的天职,家里的事不用你管,安心上战场。战争很残酷,你要小心,用心组织好这场战斗,仗要打胜,伤亡要减少。”

扣茅岭位于宁明县中越边境线偏我方一侧,1979年我自卫反击战后,越方不甘心失败,采用各种非法手段吞食我国领土。1981年,越非法把扣茅岭北端的国界碑向我方多挪几百米,9月公然派出一个排的越军占领扣茅岭,构筑防卫工事。

扣茅岭海拔高五百多米,地形十分险要。2月底,我们到达宁明边境后,立即开展勘察地形敌情,制订作战方案,组织部队训练和做好各项作战准备。然而到了8月,我部又接受了新的任务,撤离宁明边境到湖南洞庭湖接受生产任务。就这样,我部风雨兼程赶到湖南。绝对服从军队的调度和命令,这个既是军人的天职,也是我和我的家庭毫无怨言的奉献。



1982年12月,我在代理团长的岗位上接到了调任广西防城武装部部长的命令。元珍知道我对这次调动没有思想准备,她安慰我:“你就是守卫边防的命,你已为国家守了二十多年的边防,既然那里需要你,你就高高兴兴去上任,站好最后一次岗吧!”。

1983年,边境局势再度紧张,我匆匆忙忙单身到防城报到,第二天就投入了备战。两国交战,边境县武装部的工作太危险太艰难,而且两个小孩分别上初、高中,学业紧张,全家异地调动恐会影响孩子。于是我说服了元珍,没让她们母女跟我去防城,此次调动让我和元珍又开始了三年分居两地的生活,直到我复员回到地方……

就这样,我和元珍携手共进,经过了二十多年艰苦的戎马生涯。我常年在前线保家卫国,她在后方培育孩子、照顾家庭。数千个分居的日日夜夜,元珍以她那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扛下了所有原该由我承担的家庭重任。经历过战争,经历过风风雨雨,我俩恩爱如初。在长达六十多年的岁月里,我们共同勉励,辛苦经营我们的生活。我从一个士兵到一个团级干部,每个成长进步都离不开元珍的这个平凡而伟大女性的大力支持和默默地付出,特别是卫还击战中让我无牵无挂出征,指挥全营官兵英勇杀敌,全营立一等功,我本人也立二等战功,这块用生命和鲜血换来沉甸甸军功章有军嫂元珍的一半。

1985年,我从防城武装部复员,我们一起回到地方,回到家乡工作,一起享受国家日益富强、长治久安的日子。我们充实快乐地生活,一起白头偕老,直到2024年5月17日元珍因病去世的那一天。

而今我们天人两隔,但前尘往事和元珍的音容笑貌,时时浮现在我心间。元珍啊!惟愿你在天堂无病无灾,一切安好!我俩只有来世再续夫妻缘.



2025年3月2日

☆ 本文作者简介:王佳,男,84岁,中国共产党党员,转业军人,广东湛江遂溪县人,原广西边防独立师二团,历任战士、班长、文书、排长、副连长、连长、作训参、作训股长、营长、副团长,广西防城市武装部长等职务,参加自卫还击战,荣立二等战功,1985年10月转业湛江市公路管理局任纪委书记。曾在《京都闻道阁》网络平台发表《血战高巴岭》自卫还击战战斗4万余字文章。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