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 年,新中国首次授衔结果出炉,罗荣桓元帅将名单呈递给朱德元帅审阅。朱老总逐一看过名单上的名字,却发现少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不禁问道:“怎么没有肖新槐同志?”
罗帅解释说,肖新槐前几年已回乡种地,按规定不再具备评衔资格。
向来和蔼的朱老总听闻,脸色一沉,语气坚定地说:“必须给他授衔!不能没有他!”
肖新槐究竟立下过怎样的赫赫战功,能让朱老总如此重视?他最终又被授予了什么军衔呢?
艰难的从军之路
肖新槐出生于湖南宜章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里穷得叮当响,他只上了一年私塾,就不得不辍学回家,跟着父亲上山砍柴,勉强维持生计。即便全家起早贪黑、累死累活地干活,可在土豪劣绅的残酷压榨下,日子依旧过得紧巴巴,看不到一丝希望。
1927 年,革命的浪潮席卷宜章。肖新槐听说县里成立了农民自卫军,专门对付地主,给穷人分田地,帮大家翻身做主人。他心里那股热血 “噌” 地一下就冒了起来,告别家人,独自走了几十里山路,跑去报名参加了农民自卫军。那时的他,年仅 17 岁,虽说年纪小,可上了战场,那股子勇猛劲儿,一点都不输给大人。
敌人的子弹 “嗖嗖” 地飞过来,他眼睛都不眨一下,抱着必死的决心往前冲,拿着砍刀就敢和敌人的机枪对着干,硬是撂倒了一大片敌人,还缴获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把武器。从那以后,他在战场上越战越勇,跟着部队四处转战,每天都在生死边缘徘徊,解救了无数受苦受难的底层百姓。
1928 年,朱德和陈毅带着起义军来到他的家乡,准备发动湘南起义。肖新槐一听这消息,二话不说,带着手下所有部队和枪支,一股脑儿地加入了起义军,让起义军的力量一下子壮大了不少。
他这举动,就像在大家最需要帮助的时候送来了及时雨。朱德和陈毅对这个年轻有冲劲的将领印象特别深刻,从那以后,没少栽培他、提拔他。没过多久,肖新槐就跟着两位首长上了井冈山,还亲眼见证了朱毛会师这一历史性的伟大时刻。
艰险的战斗岁月
在毛泽东等领导的悉心教导下,肖新槐在一场场血与火的战斗洗礼中,迅速成长起来。他先后参加了龙源口、七溪岭、永新城以及中央苏区历次反围攻战斗。每一场战斗,他都冲在最前面,奋勇杀敌,立下了不少战功,成功吸引了中央首长们的目光。
长征开始后,肖新槐接到命令,率领红九团担任大部队的前卫。湘江战役中,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围追堵截,他毫无惧色,带着部队像一堵坚硬的城墙,挡在了敌人面前,和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厮杀。
敌军靠着猛烈的炮火,步步紧逼。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肖新槐亲自带着全团,拼了命地抢占西岸高地和湘江重要渡口,咬着牙和敌人死磕。最终,红九团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兵力损失过半,才终于等到大部队顺利过江的消息。紧接着,他又不顾危险,带着部队负责断后,护送大部队安全撤离。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像这样的恶仗一场接着一场。从四渡赤水到强渡乌江,从勇渡金沙江到攻占奇袭天,肖新槐每次都身先士卒,冲在队伍前头,为大部队开辟前进的道路。他这种不怕强敌、舍生忘死的作战风格,让他在全军声名远扬。
很快,他就被任命为红 32 军 94 师师长,成了部队里人人敬仰的虎将。
抗战爆发后,肖新槐被任命为 120 师独立第二支队司令员,跟着部队来到太行山一带作战。在神堂防御战斗中,为了打破敌人的 “囚笼政策”,他巧妙利用地形,虚张声势,到处设下疑兵,把日军吓得不敢轻易前进。瞅准时机后,他果断下令出击,打得日军丢盔弃甲、狼狈逃窜。
这场战斗,我军以弱胜强,歼灭敌军四百多人,还击毁了敌人一架飞机、一辆坦克,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作为主要指挥员的肖新槐,也因为这一战,被大家赞誉为 “肖诸葛”。
解放战争时期,肖新槐先后担任晋察冀野战军第六纵队副司令员、第二十兵团 66 军军长,参加了解放清风店、平津、太原等重要战役,为解放华北立下了汗马功劳。
新中国刚成立不久,他就接到紧急命令,率领 66 军奔赴朝鲜战场。在彭德怀老总的指挥下,他们部队作为主力,一路势如破竹,杀过清川江,突破三八线,还解放了汉城。
面对敌人强大的空军,在严寒恶劣的环境下,肖新槐指挥战士们日夜不停地挖地道、战壕。靠着这些坑道工事,战士们顽强作战,一次次打退敌军疯狂的反扑,为司令部争取到了足够的时间进行和平谈判。
可常年累月的战斗,再加上身上的旧伤复发,肖新槐的身体越来越差,实在没办法再在高强度的战斗环境下坚持了。中央领导们担心他的身体,想把他调回国内,安排个轻松点的工作,让他一边养病一边工作。
但肖新槐心里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知道自己已经没法再胜任军队的工作了。为了不耽误部队的大事,他向中央申请回乡种地。中央领导再三挽留,可他心意已决,最后,中央只好同意了他的请求。
回乡种地,本色不改
军队原本打算给他配几个警卫员,保护他的安全,可他坚决不要。他说,周围都是乡亲们,能有啥危险?在他的坚持下,军队只好把警卫员撤了,只给他留了一把手枪防身。
回到村里后,肖新槐一点架子都没有,和普通老百姓没啥两样。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旧军大衣。每天在地里忙完农活,他就喜欢和乡亲们坐在田边唠唠嗑,问问大家生活上有没有啥困难,日子过得咋样。他待人真诚、亲切,乡亲们和他相处,一点都不觉得有距离感。
县里、省里的领导知道他身体不好,都来看望他,还带了肉、菜等东西。肖新槐特别欢迎大家来家里做客,可只要看到他们带东西,就说啥都不收。要是对方实在坚持,他就一定要给钱。
有一次,县长杜清华带着两瓶酒、一只鸡来看他。东西虽说不值多少钱,可肖新槐还是不肯收。杜清华感动地说:“肖将军,您为革命吃了那么多苦,受了那么多伤,让咱老百姓都能吃上饱饭。这就是乡亲们的一点心意,您要是不收,我咋跟全县人民交代啊?”
听了这话,肖新槐才不再坚持给钱。
日子一天天过去,肖新槐虽然慢慢淡出了军队,但在老百姓心里,他的地位一点都没降低。
1955 年,中央开始筹备授衔仪式。负责人罗荣桓元帅把评衔名单拿给各位领导审阅。
一向和蔼的朱德老总看完名单,当场就发火了:“为啥没有肖新槐的名字?” 工作人员赶紧解释,说他已经离开军队回乡种地了,不符合评衔资格。
可朱老总生气地说:“不能没有他!” 除了朱老总,彭德怀老总、陈毅老总也都专门跟总干部部交代,评衔一定得有肖新槐。他们说,肖新槐是国家的大功臣,他立下的功劳谁都不能忘,这份荣耀他受之无愧。
就这样,中央特意为肖新槐破例,授予他中将军衔,还专门派人把他接到北京参加授衔仪式。
肖新槐接过沉甸甸的荣誉勋章,激动得热泪盈眶。他知道,党和国家一直都记着他呢!
1980 年,肖新槐将军病重,弥留之际,他把秘书叫到身边,交代遗嘱。他一辈子勤俭节约,二十多年攒下了六万元。秘书建议他把这些钱平分给子女,可他摇了摇头,说:“这些钱是党和人民给我的,我得还给国家。”
将军去世后,秘书按照他的嘱托,用三万元交了党费,三万元捐给了革命老区搞建设。
肖新槐将军从一个贫苦农民的孩子,成长为一名战功赫赫的开国中将,他的一生,是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故事,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他的精神,也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