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在朝鲜半岛光复初期,北纬38度线的警备任务由驻扎在北朝鲜的苏联红军第25集团军全权负责,根据集团军司令奇斯查科夫上将于1945年10月下达的命令,苏军在从黄海沿岸到日本海沿岸的38度线全线设立了多个警备哨所,与美第24军在38度线以南设立的各个警备哨所形成了对峙状态。



集合中的三八线警备旅团官兵

1946年2月8日,北朝鲜地区成立了由金日成担任委员长、金斗峰担任副委员长的临时人民委员会,并在随后3月4日举行的朝共北方分局第五次扩大执行委员会会议上决定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以为国境线、三八线、铁路和重要基础设施提供警备安保服务,这些部队在组建初期将普遍具有军队和警察的双重职能属性。

于是,在这一命令下,北朝鲜三八线警备队在黄海道沙里院正式成立,虽然其具体成立时间不详,但肯定是早于1946年6月21日。三八线警备队的首任司令官是出生于咸镜北道庆源郡、曾任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5师指战员的金昌奉(김창봉,1919-?),警备队组建后即开始与苏联占领军一起执行三八线上的警备任务。为了阻止南韩右翼组织对北方的渗透,临时人民委员会在公报上宣布,要“在政治和技术上,培养高水平的三八线警备队干部和队员”。

三八线警备队组建之初有兵力2000多人,除部分军官为原东北抗联和朝鲜义勇军指战员外,绝大部分官兵都是在本地新招募的青年。行政关系上,三八线警备队隶属于临时人民委员会安保省警备部警备科,警备部还辖有承担其他安保任务的铁路科和水上科。1947年2月8日,人民委员会终于宣布摘掉了原先的“临时”二字,安保省也被改组为内务省,并由出生于咸镜北道会宁市、曾任朝鲜义勇军副司令的朴一禹(박일우,1904-?)担任内务相。

1947年4月,根据三八线美苏第二次联合调查中美军调查团的调查数据显示,此时三八线上共有共有苏军哨所25个,三八线警备队哨所9个,苏朝共管哨所8个,苏军驻扎总兵力750人,三八线警备队驻扎总兵力1800人,苏军人数更少却在表面上管辖更多的哨所,这种不合理的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实际上三八线警备队已经承担了三八线上的大部分地段的警备任务。



三八线警备队第二任司令员兼内务相朴一禹

1947年5月17日,包括司令员金昌奉在内的原三八线警备队的东北抗联系军官大都被抽去安保干部训练所,参与组建人民军的前身——人民安保队,三八线警备队司令官暂时由内务相朴一禹兼任,两个月后,又由出生于平安北道博川郡、原朝鲜独立同盟干部尹公钦(윤공흠,1913-1974)担任警备队司令官。此时尹公钦在党内排名第21位,甚至还排在朴一禹之前,他还是唯一一名被安排在部队里任职的中央委员,这说明此时的北朝鲜高层对三八线警备队的掌控极为重视。

根据黄海道内务部于1947年5月23日的调查结果显示,黄海道地区每个月偷偷越过三八线逃往韩国的难民已达3500人之多,此外在当年2~3月间,共发生韩国警察越境事件188起、美军越境事件43起,计绑走警备队员6人。由于三八线警备队员的生活非常艰苦,穿的都是以前的破旧冬装,没有皮鞋只能穿草鞋,冬季的晚上甚至都没有可以吃饭、就寝和御寒的设施,再加上政治意识薄弱,截至1947年4月25日,已有26名警备队官兵叛逃韩国。

为了加强三八线警备队的战斗力,内务省专门成立了一所士官学校,用于培训几支警备队所需要的基层士官。此外,受当时三八线上日益加剧的小规模军事冲突影响,以及为了阻止日益增加的难民南逃现象,北朝鲜党中央组织部还于1947年11月29日向黄海道和江原道道委机关下达命令,要求在三八线警备队各旅团内成立旅团党委和各级党团组织,相比之下,此时的人民安保队各师团内部都还没有成立党团组织。

根据美军情报显示,截止1947年10月底,三八线警备队开始被划分为第7大队和第9大队两支部队,其中每个大队辖三个中队,每个中队辖十个小队,每个小队有官兵30人,装备有日制步枪、日制轻机枪和苏制冲锋枪等武器,负责三八线上每3-5公里段的防务。行政上,三八线警备队的大队长也接受各道内务部长的指挥,而当三八线上发生突发事件时,三八线以北五公里区域内的各内务署、分署则具有临时服从警备队调度和动员命令的义务。



朝韩各自的警备队在三八线对峙

此外,为了支援三八线警备队的警备任务,各道内务部还下令所有生活在三八线以北五公里区域内的17-45岁男子编入名为“自卫队”的居民军事组织,但被列入“反动分子”名单的居民将被禁止加入自卫队。自卫队以小队为单位活动,每个小队辖三个分队,每个分队有居民10-15人,主要负责辖区内的反间谍、监视、巡逻、宣传和对南情报活动,每个分队的组织、招募、训练和监督工作由驻扎在附近的三八线警备队负责。

1948年1月,三八线警备队正式改成三八线保安旅团,旅团司令部设在沙里院,根据俄罗斯档案显示,截至1948年4月8日,保安旅团仍下辖第7、9大队,其中第7大队司令部在海州,该大队下辖五个中队,总兵力919人,第9大队司令部在铁原,该大队下辖四个中队,总兵力731人。随着南北分裂的迹象越来越明显,以及三八线上南北武装冲突的进一步升级,朝鲜方面开始着手进一步扩编三八线保安旅团。

1948年8月,三八线保安旅团又改称三八线警备旅团,并由出生于中国东北的、曾任东北抗日联军第2军1师1团团长的原保安干部训练所所长崔贤(최현,1907-1982)担任旅团长,旅团参谋长则为原警备队第7大队队长金成旭(김성욱),为了加强三八线警备旅团战斗力,曾隶属于内务省的直辖独立旅团第2大队也被并入警备旅团,8月14日,还以江原道、咸镜道、黄海道各地的地方保安大队中选拔出的700人组成第8大队,加入警备旅团序列,该大队司令部设在江原道襄阳郡。

这样,到1948年9月,三八线警备旅团已下辖五个大队,其中:第五大队下辖第191、193、195中队,大队长李忠益(리충익)少校;第六大队下辖第171、173、175中队,大队长卓允道(탁윤도)少校,参谋长李民(리민)大尉;第七大队下辖第151、153、155、157、159中队,大队长崔春森(최춘삼)少校,参谋长洪贤森(홍현삼)大尉;第八大队下辖两个中队,大队长姓名不详;第九大队下辖第211、212、213、214中队,大队长金钟焕(김종환)少校。

由于资料有限,各大队、中队级军官的履历均不详,只知道第七大队参谋长洪贤森大尉出生于中国东北,解放战争初期加入东北民主联军,后返回朝鲜,曾任黄海道莲白郡地方保安队中队长。



第1警备旅团长金大弘,第3警备旅团长崔贤

1948年8月底,眼看苏联占领军的撤退已经安排上日程,朝鲜领导人再次召见朴一禹,决定再次扩编一个第一警备旅团,并由曾任东北抗日联军第2路军连长的金大弘(김대홍,1917-1990)担任旅团长,旅团总部设在铁原,原先的三八线警备旅团则改称第三警备旅团。两个月后,随着苏军的正式撤离,部分朝鲜人民军部队也被部署到三八线上,但最前沿的警备哨所仍由三八线警备旅团驻扎,人民军则被部署在旅团后方进行支援。

苏军撤离后,朝韩军警在三八线上的冲突进一步升级,从1949年1月的一个月9起,增长到同年6月的一个月34起,到同年9月已经扩大到一个月119起,虽然苏联驻朝鲜大使施蒂科夫将军对三八线上仅有的两个警备旅团的力量表示担忧,要求莫斯科尽快为警备旅团的扩编提供武器,但由于海上运输油料的匮乏,扩编所需的武器装备始终没有到位,因此截止1949月底,北朝鲜在三八线上仍只部署着两个装备陈旧的警备旅团,且旅团下属的各大队驻地分散,一旦韩军发起大规模进攻,他们将很难迅速集中起来进行有效战斗。

到1949年7月,用于三八线从海州到黄海海岸段的警备任务的第七警备旅团也终于组建完成。此时朝鲜内务省共辖三个三八线警备旅团,分别是:第一警备旅团,总兵力5300余人,旅团长吴白龙(오백룡,1914-1984)少将,旅团部驻地江原道铁原郡;第三警备旅团,总兵力7000余人,旅团长崔贤少将,旅团部驻地黄海道碧城郡;第七警备旅团,总兵力5300余人,旅团长李益星(리익성,1911-1960)少将,旅团部驻地黄海道衿川郡。

此时的三八线警备旅团,在编制上已经完全正规化,每个旅团部下辖参谋课、文化课、后勤课,另直属侦察中队、通信中队、军医中队、警备小队、军乐小队各一。重武器层面,各大队都辖装备有重机枪、82毫米口径迫击炮、45毫米口径反坦克炮等武器的独立部队。如果满编的话,每个警备旅团将拥有官兵8212人,分为六个大队。为了适应三八线上多山地的情况,各旅团部还另编有一个骑兵队,拥有将近200匹军马,用于配合步兵完成山地巡逻任务。



巡逻中的三八线警备旅团骑兵队

然而,由于三个警备旅团要负责警备的地区跨度还是太广,因此各警备哨所一般都集中设置在重要高地、铁路、公路、分水岭、山脊等重要地点及其他国军可能入侵的地点。由于各警备哨所之间距离较远,部署在哨所里的警备队员数量有限,一旦遇到大型战事很难相互支援,因此朝鲜方面又在警备哨所周围设置了铁丝网,并修建了战壕和火力点,火力点里设有秘密通道,以方便防守官兵进行及时增援和转移。

根据人民军战史记载,1949年1-9月间,内务省三八线警备旅团共计打退韩国军警各种挑衅和入侵432次,特别是1949年5月4日至7日发生在黄海道松岳山与韩军第11联队的大规模交战,以及同年7月在江原道襄阳郡围剿韩军特务部队“虎林部队”第5、6大队的战斗,双方伤亡人数都达数百人之多。

自1949年3月朝鲜领导人在莫斯科与斯大林秘密会谈后,朝鲜开始着手准备全面解放南方的战争,为了让人民军集中精力进行整编和训练,三八线警备旅团的任务也更扩展为“武力侦察与牵制作战”。按照朝鲜领导人的构想,可以通过使用三八线警备旅团进攻被韩国控制的瓮津半岛与江原道三陟地区等“有限度的战争”,可以将相当规模的韩军兵力牵制在三八线东西两端,从而削弱主攻方向京釜线上的防御,同时也可以试探美国人介入朝鲜内战的态度。

为此,由崔贤指挥的第三警备旅团一部1300余人于1949年5月26日越过三八线深入瓮津半岛8公里,同年8月4日,第三警备旅团再以两个大队的兵力,攻占银坡山一带,并直到5天后才撤退。同年8月6日,由吴白龙指挥的第一警备旅团也在江原道麟蹄郡发起大规模南侵行动,并直到两周后才撤走,这次作战一共动员了11264当地朝鲜平民用于后勤支援。1949年初,由于韩军一部越过三八线占据了银坡山以北高地,第三警备旅团再次投入作战并夺回高地,这次战斗一直持续到11月15日才结束。



联合国记者遥望1949年冲突热点地区松岳山

朝鲜战争爆发后,第一、三、七警备旅团陆续被改编为人民军第7、8、9步兵师团,在八月攻势和九月攻势中陆续投入釜山防御圈战场,至此,三八线警备旅团的历史宣告结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