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期待每一个共鸣的你,关注、评论,为学、交友!
就在蒋介石和史迪威提出第二次缅甸战争计划后,蒋介石承诺在1943年2月15日以前,把驻扎在云南部队的空缺补满,以及把中国所有的炮兵单位全数配备给在云南的部队。
史迪威对蒋介石的慷慨大为感动,令他禁不住怀疑:“一定发生了什么事。假如他们说的是认真的话,那就太好了。这是我们跨过的最大的一步。”
但是蒋介石也明白告诉史迪威,开战成败系于英国对制空权和控制孟加拉海湾的承诺。史迪威表示“完全同意”蒋介石的评估,并且补充说,全球所有战区在进行战斗时,都必须有海空支持才对。由此,蒋介石与史迪威之间,迎来的难得的“蜜月期”。
1、史迪威与蒋介石的“蜜月期”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蒋介石在1942年8月初和居里、史迪威两人达成关于第二次缅甸战争的协议之后不久,便开始把注意力放在提高战斗精神和整顿纪律,加强训练和紧缩编制,补充赴缅作战部队的人员空缺,甚至着手研究进攻缅甸的最佳路线等等。
11月初,蒋介石从印度召回罗卓英,指示他着手拟订进攻缅甸的最后方案。11月24日,蒋介石批准罗卓英所拟方案,27日作出开战时允许美国派遣军官到中国各个军事单位的计划,对于指挥系统作出更多安排,派邱清泉指挥在印度的中国部队,并改派罗卓英指挥在云南的中国部队。
12月,蒋介石命令在云南的各师师长接受特别训练,学习缅甸语言和如何与缅甸人民相处之道。为赋予邱清泉更大的指挥权,蒋介石晋升他为中将。12月10日,他派陈诚为中国赴缅甸远征军总司令,28日又派罗卓英为副总司令。在任命陈诚以后6天,蒋介石针对炮兵单位在缅甸的部署作出批示。
他还与宋子文多次讨论有关缅甸战争的准备工作,以及美国早先已经同意承担的第二批30个师的训练计划。
在催促中国将领们加紧准备缅甸战争的同时,蒋介石坚持英美两国的海空军必须也为其承诺做好准备工作。蒋介石在11月12日明白表示,对中国而言,云南的安全比缅甸的收复更为重要。言下之意,如果英美盟邦不能履行承诺,因而导致中国战败,则很可能会挑起日本进攻云南,并直接威胁中国本身的生存。中国对此无法接受。
不难想象,史迪威对蒋介石这几个月中的积极作为倍感满意。
9月21日和蒋介石会谈后,史迪威写道:“他当场答应了所有的要求。他原来只肯送两个师去印度。但是我们在兰伽的成绩说服了他。而且(在目前他)还只不过是看过照片而已。”
10月14日,史迪威又写道:
“花生米要从10~15个师增加到15~20个师(到缅甸作战)!一切看起来都不错…花生米对我说,‘在印度给你全权。一定要严格坚持纪律。’好吧。”
史迪威注意到,蒋介石的积极态度也在其他中国将领身上流露出来。当史迪威提到他和中国将领的关系时,他写道:“我相信我们现在有进展。”
比如说,罗卓英对于兰伽的训练表现出极大兴趣,而且想再送45000名士兵到印度去受训。12月11日史迪威和蒋、宋会谈后,更感到安心,因为宋子文不但即刻接受史迪威的合作请求,而且支持史迪威向蒋介石提出要求。
正因为他们两个人合作,使得他们马上得到结果:蒋介石同意让史迪威行使指挥权,并把3月1日定为缅甸开战日。史迪威在他自己不经意时所说的这些话,变成了一个最有力的证明,那就是,蒋介石和他的将领们在这段时间里,是如何以期待和热烈的心态去迎接下一场缅甸战争。
2、兜头泼来的“凉水”
相对中国的高昂情绪,英国对于第二次缅甸战争的态度让史迪威产生很大的忧虑。早在9月30日,史迪威已经抱怨:“英国有不合作的迹象。打电报向马歇尔报告…那些英国人们还是可能破坏我们的计划的。”
等到10月9日,他已经压抑不住满腔怒火,于是说道:“那些不切实际的英国佬,将要反对兰伽的增兵计划。这些可怜的笨蛋。他们的做法只是会破坏整个计划。写了一封火爆的电报向马歇尔求救。”
10月初,美国国务院官员戴维斯从华盛顿带回来的消息,更令史迪威沮丧不已。
他感叹地说:“这个战区已经完蛋了。没有援助会到来…总的来说,非常让人沮丧。”
虽然,史迪威早在11月3日向蒋介石报告他和英国东南亚战区总司令卫佛尔所达成的“共识”。但是在中方追问之下,史迪威不得不向宋子文及何应钦承认,英国在未来的缅甸战争中,不愿意保证能够控制孟加拉海湾。即便如此,他还是催促中国人继续进行他们自己的准备工作,仍旧以1943年3月1日为开战目标日。
想不到的是,才过了三天(11月8日),当史迪威见到英国远东舰队司令苏马维尔上将,问他1943年3月可以有什么舰队实力时,这位英国司令官却不愿意作出任何承诺,也不愿意说明他对孟加拉海湾究竟能够控制多少。这些情形使得英美参谋人员,不得不把原先已经决定的第二次缅甸战争开战时间再度延后,甚至不排除取消整个战争的可能性。
当然,史迪威决定不把英国海军司令的话据实转告蒋介石。正好相反的是,当美国面对英国态度反复时,其处理方式是向蒋介石提供错误印象,让后者以为推迟开战对中国更为有利。
为了达到这个效果,罗斯福在11月21日致蒋介石的电文中,再三强调,同盟国在法属西非和北非的攻击目的,是取得对整个地中海南岸的控制权。一旦成功,就可以从印度运送更多的武器进入中国。罗斯福甚至想诱导蒋介石相信,北非的胜利可以改变整个世界大战的形势。因此中国应该耐心等待。然而美国人心里明白,他们没有诚实告诉中国人事情的所有真相。凡是能隐瞒的,他们决定予以隐瞒。
正因为史迪威没有把英国人从原先承诺暗中退缩的事实向蒋介石诚实相告,所以11月21日蒋介石致罗斯福电报,依然认真地敦促同盟国能够按照原先预定日期(即1943年3月1日)向缅甸发动攻击。他所担心的是雨季来临后,战事又将延误一年,而中国实在无法痴等。
11月28日,他告诉罗斯福说,丘吉尔原先承诺参加第二次缅甸战争的8艘战舰和3艘航空母舰,现在都销声匿迹了。原来英国承诺的7个师,现在也减为3个师了。面对这些坏消息,蒋介石的反应是向罗斯福表达忧虑和失望。
史迪威其实还向中国政府隐瞒了更多实情。因为他从马歇尔处已经得知,美国军部本身也不打算为下一场缅甸战争作出太多努力。马歇尔明白告诉史迪威说,美国只会增加训练教官、工兵器械和改进空运效率,但不会增加对华租借法案条例下的援助。
罗斯福同时也再度试图规避蒋介石对准时开战的要求。12月3日他致电蒋介石,依然强调非洲的胜利将大大改善对中国的物资运送工作,因此他劝告中国实在不必为缅甸战事的延误而焦虑。基于罗斯福的保证,蒋介石随即向他的将领们宣布(12月3日),只要英国海军能够及时掌控印度洋,中国军队就应该以1943年3月作为缅甸开战日准备妥当。
以上所述显示,在蒋介石和史迪威达成缅甸战争协议后的半年之中,中方表现是积极从事准备,迫切盼望战斗能够如期开展。相形之下,英美两国政府则仍在举棋不定,甚至企图向后退缩。
12月28日,蒋介石不厌其烦地再度致电罗斯福,要求如期开展第二次缅甸战役。他向罗斯福保证,中国军队已经依照作战计划正在集结中,并准备准时进行战斗。他希望美国兑现其提供空军支持的承诺,但是也强调,除非英国人履行承诺,否则中国军队将无法开始作战。他提醒罗斯福,所有同盟国领袖都已经一再向世人声称,将在1943年度收复缅甸,因此蒋介石敦促罗斯福说服英国人,提供他们早先承诺的海陆空军兵力,务使战争能够成为事实。
3、英美两国的“和稀泥”
1943年1月5日,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将军向其他几位美军参谋长传达了蒋介石给罗斯福的电报(12月28日电)内容,和他向史迪威所表达的立场,那就是,中国正在按照正常进度进行对于缅甸作战的准备工作,但是中国军队必须等到英国军队履行诺言才开始战斗。
马歇尔提到:罗斯福要求丘吉尔立即采取行动,实现诺言。他并且客气地解释道:“我的用意,是要给委员长一些保证,以避免中国的攻势受到停顿。”
事实上,英国军方在此之前已经探知马歇尔的意向,并且作出了反应。虽然马歇尔只打算建议罗斯福用温和方式去说服英国履行承诺,但是英国并不领情,反而激起英国迪尔元帅一连串的回电,断然否认英国曾经作出过任何承诺。
迪尔首先指责(1943年1月2日)美国的说法不准确,因为英军东南亚战区总司令卫佛尔将军从来没有作过任何承诺。随后迪尔宣称,他早已通知过马歇尔将军,孟加拉海湾战争并不确定,而且也曾请他转告史迪威。
迪尔对于马歇尔作出的压力有增无减,英国的愿望是把战争更推迟到1943年年底。
史迪威是中英美三国拟定作战计划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虽然计划瓦解的导因是英国逐渐撤退,但是史迪威很快就把他的失望发泄到中国人身上。12月底蒋介石把中国立场明确向罗斯福表露后,史迪威便开始批评中国政府对于原始计划过于拘泥刻板,并在日记中指责蒋介石和何应钦从事“破坏”。
就在此时,马歇尔在华盛顿已向英国压力屈服(1月6日)。
他和迪尔共同想出了一个方法,即使英国不全力参战,依然使中国不得不参加缅甸作战。这个方法就是让马歇尔和史迪威双双出面表示,依照他们判断,同盟国在孟加拉海湾“并不”需要取得海上优势。
因为日军的增援很可能是来自陆地而并非来自海上。因此同盟国如果想要切断日军补给线的话,它们需要的不是海军舰艇而是更多的轰炸机。但是当史迪威向马歇尔和罗斯福(1月9日)报告称,蒋介石已经对在1943年3月准时开战一事感到绝望时,罗斯福立即驰电要求蒋介石不要急于作出决定,请静待他(罗斯福)进一步努力。
与此同时,马歇尔也告诉史迪威称,卫佛尔依然认为英国在缅甸作战中将无法完成其所分担的任务。史迪威气愤地写道:“简直是一塌糊涂。”
对于英国而言,缅甸是殖民地。因此它不可能在自己无法掌控的情况下,允许美国或是中国在缅甸境内作战,否则它有可能会永远失去缅甸。然而英国对欧洲和亚洲的态度又不相同。
英国在亚洲尽管一度自我吹嘘它的武力如何强大,但是未经苦战就轻易放弃了香港、新加坡、马来亚和缅甸等地。当然英国也想要收复缅甸,但是并不想为缅甸付出沉重代价,也不想为缅甸战争而分散英美在其他战区拥有的资源。再说,英国当初保卫缅甸,主要原因与其说是为了缅甸本身,不如说是为了保卫印度。
只要日本不威胁印度,缅甸战争就只不过是一项次要任务而已。
随着欧洲战局变化,英国愈来愈有理由相信,缅甸在美国打败日本之后终将回归英国统治。英国对缅甸战争的冷淡还有一个难以启齿的原因,那就是它担心中国大军入境,可能引起中国人对其殖民地的觊觎。这也说明为什么英国在1942年底交给美国人计划时,明确表示不希望中国军队参与作战。在此也应该注意,英国当时交出来的计划不过是纸上作业,并没有明确说明战争应在何时展开。
4、美国施压下的英国态度改变
大体而言,从1943年1月初开始,原先经过蒋介石和史迪威共同认可的原始作战计划,由于英美两国各自的需要而遭到削减和删改,而随着时间的过去,削减和删改的幅度也愈益明显。
而蒋介石执意要维持原始计划的立场就开始激怒史迪威,因为史迪威担心,这正好会给英国人一个绝佳的借口去取消整个作战计划。在史迪威和蒋介石之间,关于缅甸战争的根本性分歧从此变得愈来愈难协调。
简而言之,蒋介石要的是一个同盟国可以打得赢的缅甸战争,让大批租借法案物资得以从仰光港运进中国。
根据他的判断,只要三个同盟国同心协力地履行各自的承诺,这个目标绝对可以达成。但是史迪威更迫切想要的是战争必须赶快开始。如果能打一场全面战争,那当然最理想;如果不能够,他也愿意接受一场局部战争,并不惜彻底改道,让美援物资得以进入中国。
到了1943年1月8日,史迪威对蒋介石不肯顺从他的新思维方式去合作,已经显得极不耐烦。为此,史迪威开始建议华盛顿加大对中国政府的压力。不管英国参战与否,中国都必须开战。
于史迪威担心“所有的事都停滞不前”,所以他很快就替美国政府捉刀起草了一份准备送交给蒋介石的最后通牒。
1943年1月10日,美国总统罗斯福致电蒋介右表示,他需要些时间和丘吉尔进行沟通,然后作出关于第二次缅甸战役的最后决定。
1月14日到23日,罗斯福与丘吉尔在北非举行卡萨布兰卡(摩洛哥港口)会议。此时,美国明显已对任何形式或规模的缅甸战争产生兴趣,考其原因,则是基于对美国切身利益的考虑。最直接的理由是,当美国进行太平洋作战时,它的军队在1943年1月在两个战役中(所罗门和新几内亚),遭遇日军顽强抵抗而导致美军伤亡惨重。因此,美国参谋长联席会对缅甸战争不再表现犹豫,而是在议程上给予更多的关注。
在英美参谋首长联席会第56次会议上(1月14日),马歇尔表示,缅甸战场上的任何进展(包括仅在缅北局部作战都会对太平洋战事造成极大影响,“主要是因为它能迫使日本必须分散兵力到缅甸战场(去作战),从而减少它对南太平洋地区的压力,并减少它对我们船只运输的压力。”
这种说法首次透露了美国军方的新思路:缅甸和中太平洋是相互密切关联的两个战场。
美国军事领袖在卡萨布兰卡的英美参谋首长联席会会议中,多次强调缅甸战争和太平洋战事之间的相关性。
此时美国的参谋长终于亮出底牌,用最强硬的语气通知英国军方,为什么必须开展第二次缅甸战役,而且为什么它不拘以任何形式出现,都会对美国自身的利益有所裨益。为了使缅甸战争得以开展,美国不会容忍英国继续拒绝合作,甚至将不惜以降低它对欧战的贡献作为要挟。
在美国压力下,英国终于勉强同意在缅甸作战,但是提议把开战日推迟到1943年11月15日。届时同盟国将在缅甸北部发动陆路攻势,并在缅甸南部发动海空攻势以图同时收复仰光。话虽如此,英美参谋首长联席会对最终是否真会开战,依然作了重要保留。它在呈给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的报告书里面(1月23日)指出,1943年11月15日只是暂定开战日,要等到1943年7月,再进一步决定是否如期进行或者再度延期。他特别提到,海军力量能否如期到位,还要看1943年夏天的情况而定。换言之,1943年1月虽然决定在1943年11月开战,但还要等到1943年7月由英美两国重新审议,当然中国没有参加审议的资格。
5、少得可怜的援助
不幸的是,这种友好气氛在此后的几次会议中很快消失殆尽。
首先是美国空军将领毕赛尔表示(2月6日),由于种种困难,美国无法增加驼峰运输量。蒋介石对于毕赛尔推卸责任的做法大感不耐,以致他没有等到毕赛尔把报告作完就先行离开会场。
接着2月7日蒋介石召集英美将领与中国空军将领举行一个大型会议。当阿诺德将军拒绝透露空运中国物资的时间表或是数量时,蒋介石立刻反复声明中国需要500架飞机和每月10000吨的物资,他要求美国先订出明确的时间表,然后中国才能履行在缅甸战争中所承诺的责任。史迪威抓住机会立刻要求蒋介石表白,如果不能达到这些目标的话,中国是否就会从此停止抗日。
用不着说,史迪威的挑衅质问语气令蒋介石大为愤怒,因为蒋介石谈的是在缅甸作战的必要条件,而史迪威却把话题扩大到中国是否抗日。
纵然如此,蒋介石还是按捺住怒火告诉史迪威说,中国抗战已经长达六年,不论是否有美国盟邦,中国也会继续抗战。然而史迪威毫不放松,紧接着又问,蒋介石的数字是否代表中国的“条件”。蒋介石答复说,这些并不是中国的条件,而是中国的最低需要,随即拂袖而去。
在此期间,中国政府经由美国的新闻界获知,美国给予苏联的军援在3月1日以前已经达到10250000吨,总值18亿美元。另外,美国每月还提供苏联212架飞机。相对而言,中国历来得到飞机的总数是179架(120架战斗机,其余为轰炸机)。
大约此时,中国资料显示,每月有80架飞机运送2000吨物资进入中国,美国驻华空军先取走1000吨,剩下只有几百吨分配给全中国战区内的各个单位。为此,宋子文向罗斯福抱怨(3月25日)说,中国军队的问题是物资严重不足,无法有效作战。而美国驻华空军也因物资不足,无法充分发挥其潜能。
面对宋子文的压力,美国政府在4月初才答应在1943年10月前把空运数量提高到10000吨。
然而,美国海军在1942年6月4~7日的中途岛战役获胜,并在太平洋地区终于转守为攻之后,它才发现日本在许多岛屿上驻军的防守能力极为顽强,因而亟需想尽方法去削弱这股能力。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