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抗战时期,韩复榘因为一枪不发就放弃山东,在军事法庭上被判了死罪。

在他死后一年,有人把他在山东任职期间的所作所为编成了一本《韩复榘祸鲁七年罪恶录》,刚一出版就引起了轰动。


韩复榘

书中罗列了如吞没公款、草菅人命、强征壮丁等八十余件韩复榘的罪状,件件是人神共愤,罪大恶极之事。

新中国成立那年,她的母亲走投无路,家中经济实在困难,她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写信给政府,希望政府归还韩复榘被没收的房产。

没想到一两个星期后就有人骑着摩托车来送信,信上是董必武的批示:

“房子发还,发还依据是,韩复榘不属奸逆亦非战犯,其财产应予发还。”

秀才家里出生的飞将军

韩复榘出生在河北霸州,父亲是乡里乡外都有名的秀才,韩复榘的叔父死了以后,韩家的经济状况急转直下,韩复榘也没了学上。

好在韩父教子有方,才让韩复榘读熟了儒家经典,不至于被人说成是目不识丁的孩子。



14岁时,韩复榘听从父母的安排,娶了名士高不瀛的侄女高艺珍为妻。

娶妻之后,韩复榘理应逐渐承担起家里的重担,他却被城里的事物迷花了眼,还千不该万不该地染上了赌瘾。

有道是久赌必输,没过多久他就欠了一屁股的债,眼见没法跟父亲交代,就弃笔从戎加入了冯玉祥的帐下。

韩复榘从军之前在县衙里做过贴写的差事,对于抄写文书之类的差事是得心应手,恰好冯玉祥的军队里没几个有文化的,韩复榘就得了冯玉祥的赏识。

再加上韩复榘懂事机灵,也就越来越受冯玉祥器重,后来更是与军队里的一众人才被列为“十三太保”,成了冯玉祥的得力部将。


冯玉祥

之后冯玉祥的势力逐渐壮大,韩复榘的官也越当越大,很快就从营长升任了骑兵团团长,冯玉祥政变后,韩复榘奉命参加了攻打天津的战役,这一战可谓让军中的同僚们长了见识。

赶到战场的韩复榘在战斗中打得敌人溃不成军,很快就立下了赫赫战功,真是谁也没想到韩复榘用起枪来竟比用笔还要得心应手。

此战过后,韩复榘升任国民军第一师师长,一时间风头无两。

就在韩复榘意气风发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将他从喜悦中拉了出来。

1926年2月,北洋军阀攻下南口后,韩复榘眼看不是对手,再加上关公岭一带环境恶劣,他心想坚持下去也是徒增伤亡,于是就果断投靠了将自己打得落花流水的国民军。



兴许是冯玉祥实在爱惜人才,国民军战败后,他接受了韩复榘再次投效的意愿,甚至为了打消韩复榘的疑虑说了这么一句话:

“你们之出此,乃形势所迫,实亦出于不得已。”

许多年后韩复榘再次陷入同样的境况,或许就是抱着再次被宽恕的侥幸心理,才会落得个凄惨下场。

两年之后,韩复榘奉命参加北伐,面对在人数与装备上占据着绝对优势的鲁军,韩复榘可谓是左右为难。前进的话要吃敌人的枪子,后退则要吃冯玉祥的枪子,走投无路的韩复榘只好拼死一搏。

或许是韩复榘在作出决定前以头抢地、痛哭流涕的样子感染了将士们,唤醒了士兵心中不成功便成仁的意志。

原本节节败退的军队逐渐抵挡住了敌人的攻势,到后来甚至打起了反击,从彰德一路打到了北京南苑,一场敌我悬殊如此之大的作战竟生生让韩复榘给打赢了。



也就是在这一战之后,韩复榘被冠上了“飞将军”的美名,立了大功的韩复榘也被冯玉祥保荐为河南省政府主席。

飞将军执政记

人生走到这一步,韩复榘已经可以说是光宗耀祖了,可惜手握重权又逐渐贪婪的韩复榘着实让冯玉祥对他有了戒心。

冯玉祥在听了韩复榘的死对头石敬亭的意见后,撤掉了韩复榘的军籍,还将韩复榘信任的20师交到了石敬亭的手中。

并且在这之前,冯玉祥就将韩复榘心心念念的山东省政府主席一职交到了孙良诚手中,断送了冯玉祥衣锦还乡的念想。


孙良诚

接二连三的打击让韩复榘对冯玉祥心灰意冷,不管立下多少功劳都比不上石敬亭的想法深深地扎在了他的脑海中。

没过多久,韩复榘就答应了蒋介石的接见,得到了投诚之后就许他当山东省政府主席的承诺,这样糖衣炮弹的轰炸让“飞将军”的心彻底飞到了蒋介石的旗下。

有了后路的韩复榘自然也不再顾忌冯玉祥对他的看法,心里有不满的想法也不再藏着掖着,两人之间的矛盾越发不可调和。

终于在华阴会议上,冯玉祥当着众人的面将顶撞他的韩复榘狠狠地骂了一遍,这一骂韩复榘也就心安理得的当了叛徒。

韩复榘先是假传冯玉祥的命令,将部队带到了洛阳。



士兵们知道真相后,觉得跟着冯玉祥也是去西北贫瘠之地受苦,不如就听韩复榘的算了,在谁手底下打仗不是打呢。

就这样韩复榘带着精锐的二十师从冯玉祥帐下叛逃了,此外他还叫上了好友石友三、马鸿逵跟他一起叛变,这样一来直接让冯玉祥少了三分之一的兵力。

虽说冯玉祥没能注意到下属之间的矛盾有一定的责任,不过韩复榘从一个欠了赌债的浪子到有今天的地位,冯玉祥的栽培至关重要,韩复榘因为这次倒戈而背上忘恩负义的骂名可真是一点也不冤枉。

跟了蒋介石之后,韩复榘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山东省主席,这一年他40岁,和某些尸位素餐生怕多做多错的官员不同,韩复榘主政山东后,卖力地处理当地的事务。

而且他不仅处理自己分内的事,连不该他管的事,他见了也要横插一脚,外面流传的诸如把穿短袖的女学生当站街女抓一类的笑话大多也都来源于此时期。



因这些口口相传的话,一个有些滑稽的韩复榘形象深入人心,然而根据记者对韩复榘的次子韩子华的采访,韩复榘在山东时无过不敢说,但起码是有功的。

根据韩子华所说,出身贫困的韩复榘自幼就想当一个包青天那样的清官,好让像他一样的穷苦百姓过上好日子。

彼时山东的盗匪猖獗,韩复榘只要见了就严加惩处,在老百姓与官员之间有矛盾时他往往也偏向于百姓,原本山东的治安在全国排名倒数,经他这么一管,不说夜不闭户也相差不远了。

如果说对盗匪一流他还尚且给人留一线之地的话,对于毒贩那真是绝不姑息,如此雷厉风行,昔日的林则徐若看见了都得视若知己。

此外他对自己的形象也是颇为在意,生怕别人把他看成是狗苟蝇营的贪官,他不买房不置地,还资助有志青年国外留学,知道自己的二伯是受了青岛市市长的恩惠才当上局长以后,毫不犹豫的就让他二伯请辞。



这么一看,韩复榘他一管盗匪、二管毒贩、三管贪官,把山东治理得井井有条,就算称他一声“韩青天”他也受之不愧。

然而他后来一连串的谜之操作,硬生生让自己这个“韩青天”上了西天。

两封电报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将蒋介石被扣留。

冯玉祥得到消息后,不计前嫌提醒韩复榘要谨言慎行,起初韩复榘也是这么做的,无论谁问起他,他都只说当务之急是把蒋委员长救出来。

然而就在国民政府决定讨伐张扬,要派出空军轰炸后,韩复榘却做出了出人意料的举动。

他念及昔日张学良对自己的恩惠而心有不忍,于是在电报中透露自己将奉命西进,让张杨的人早做准备,好巧不巧这封电报还被南京方面给截获了。



之后南京方面大为震惊,不过已经到了营救蒋介石的关键时刻,这时质问韩复榘只会节外生枝,就暂且将此事按下,韩复榘看没人来对付自己,以为事情就算过去了,殊不知已在这时埋下了祸端。

蒋介石脱困后,韩复榘第一时间派专员去问候蒋介石,表面上也算是尽到了本分,然而他接下来的举动又狠狠地得罪了蒋介石一次。

蒋介石脱困后本就对被扣留的事心有余悸,就算扣押了张学良也不能让他彻底放心。

偏偏韩复榘要往枪口上撞,他不仅反对蒋介石调兵进西安,还代表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军与国民军进行交涉,暗中表明东北军要战斗到底的决心。

虽然蒋介石后来如愿解决了东北军,韩复榘的表现也彻底让他站到了与蒋介石对立的立场。


蒋介石与韩复榘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韩复榘率领第三集团军在黄河以北与日军交战,历经数场大战后退守黄河南岸,此时第三集团军已经伤亡惨重。

靠着炮兵第一旅的炮兵第一团,黄河南岸的防线暂且还算稳固,然而李宗仁却向蒋介石请求调用该炮兵团,在蒋介石的压力下韩复榘最终只能无奈的将炮兵团放走。

随着国民军投入大量兵力的淞沪会战与南京会战接连宣告失败,韩复榘心想与其这么打下去徒增伤亡,不如先撤退保留实力,这样等得到了援助之后才会有与日军一战之力。

韩复榘作了决定,刚离开济南之后就接到了李宗仁让他死守泰安的命令,韩复榘心里不忿,于是在纸上写下了“南京不守,何守泰安”八个字。

不知道参谋处是会错了意还是别有用心,他们直接把这几个字当作正式的复电发给了李宗仁,李宗仁暴跳如雷,转而又将此复电直接发给了蒋介石。


李宗仁

蒋介石本就疑心极重,韩复榘拥兵自重,还三番五次的得罪于他,这回能杀韩复榘的刀终于被递到了他的手上,他又怎么会轻易放过这个机会。

民间流传蒋介石在军事会议上当众质问韩复榘为何不发一枪就放弃山东,韩复榘心里郁闷,就顶撞了一句:

“山东丢失是我的责任,南京丢失又是谁的责任呢?”

这段针锋相对的故事,常常作为名场面在影视剧中出现,然而据负责会议接待的唐志华所说,韩复榘根本连蒋介石的面也没见到就被带走了。

唐志华是河南主席刘峙的随员,也是豫皖靖绥公署主任,事发当时,他就站在旁边目睹了一切!

据他透露,韩复榘带着部下孙桐萱前往开封参加会议。



韩复榘还没到门口,唐志华就看见自己的主任远远地迎了上去,对着韩复榘嘘寒问暖。

那时他就觉得奇怪,明明今天来的都是大人物,怎么谁都不接就专接他呢。

到了门口,韩复榘按了以往的惯例交了枪,抬头看见戴笠也在,就寒暄了起来。

就在他要走进会场的时候,一个特务突然出现在他身后,给他戴上头套抓了起来,之后他就在人头攒动的嘈杂声中,模糊地听见戴笠宣告了他被捕的消息。

韩复榘先是被绑到了轿车上,之后又被送去了火车站,在火车呜呜的声响中,韩复榘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段路。

13天后,韩复榘因为不听命令,造成军事上重大损失的罪责在武昌被处以死刑,飞将军的故事就此落幕。


影视剧中韩复榘被处死的画面

是非曲直

得知韩复榘在山东一退再退后,冯玉祥作为一个爱国将领曾经这么劝告过韩复榘说:

“今天下一个高尚的决心,就是四个字 ‘为国而死’,没有这个决心,犹犹豫豫,失地辱国,到了那个时候,全国的国民和政府要我们的命,到那个时候后悔就晚了。”

昔日在冯玉祥帐下作战时,韩复榘擅自放弃了关公岭,冯玉祥念他是形势所迫所以放过了他。

这次弃守泰安他或许还心怀侥幸,认为自己有理有据蒋介石不能拿他怎么样,可惜天不遂人愿,他终究还是像冯玉祥说的那样没能逃过这一劫。

抗战时期由于战场上形势多变,其实因为违抗命令而被处死的人极少,也是因为这样韩复榘才没有被董必武认定为战犯。


董必武

如果弃守泰安的人不是韩复榘而是别的什么人,兴许不会被判处死刑。

不过虽说蒋介石调走了韩复榘的炮兵团并且还对他有私人的恩怨,但是不管出于什么理由,韩复榘违抗命令放弃泰安是真,最后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韩复榘死后,这样一个大人物的隐秘自然为人们津津乐道,蒋介石担心别人说他公报私仇,就让自己的御用文书编了不少韩复榘的丑事,那篇罗列了韩复榘八十余件罪状的《韩复榘祸鲁七年罪恶录》想来也是此时的产物。

后来流传甚广,将韩复榘贬得一文不值的“韩复榘笑话”,也多半是他的前任主席张宗昌所为,只不过被人拿来扣在了韩复榘的头上。

一面是不学无术、草菅人命的昏官,另一面是临阵脱逃的将军,恰好这样的形象也暗暗符合了人们的期待。



和今天一样,看热闹的人要的是快乐,谁又会去在乎事情的真假呢。

曾经韩复榘在宴会上和《中华新报》的总主笔陆立之谈论元代史时,念起了元好问的绝句:

“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

这诗原本表达的是元好问要开凿渠道,区别诗歌正伪,使之泾渭分明的决心,如今用在韩复榘这样既清又浑的人身上倒也恰到好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