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汤汤,
经百里乃成;
大城泱泱,
历千年而兴。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十四季,我们邀请了上海戏剧学院闵行附属学校的青少年来诵读《申江记》。今天,你将听到的依然是《渡来,渡又去》节选。
我曾经坐过早期的渡轮,那时的渡轮船舱是开敞式的,设施都比较简陋,夏天的热浪、雨天的水珠毫无遮挡地侵入进来;每逢寒冬腊月天,凛冽的寒风直扑船舱,那种冰冷刺骨的感受,只有亲历者才有体会。
1980年代,“沪航客51号”渡轮正在靠近延安东路摆渡站(资料图片)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上海轮渡迎来最繁忙、最鼎盛的时期,黄浦江从上游米市渡至下游吴淞口80公里的江岸,共有22条轮渡航线和44个轮渡站,市中心城区平均间隔1.5公里就设有一个渡口,每天乘轮渡的市民达100万人次,全年客运量高达3亿人次。黄浦江除客运航线外,还有数条车渡船航线。可以说当时的上海有着全世界最繁忙、最密集的轮渡航线,支撑着这座特大型城市的正常运转。
上海市轮渡公司老员工胡龙军说,其实乘轮渡的人不知开轮渡人的辛苦。
长期以来,在轮渡人中流行着一句话:“天下三样苦,撑船、打铁、磨豆腐。”轮渡船员的工作的确很吃力。驾驶员整天和一只又笨又重的方向盘打交道,每天要盘几百次,一天下来,两只臂膀又酸又痛;轮机员则整天蹲在又矮又小的机舱里,听着驾驶员的命令,开动机器,一天到晚开车、吃排、前进、后退,热天热得汗流浃背,一步也不能离开机舱;水手的劳动强度则更高,整天拿着一根二十多斤重的缆绳,“套泥菩萨,拔牛尾巴,而且吃力不讨好”,特别是冬天,缆绳着水结冰,又硬、又滑、又重、又冷,捏在手里,冷到心里,而且船靠码头时又要将它抛到两三米以外的桩头上,然后用力拉紧。这样的操作,每天要重复近百次。
老胡说,盛夏时节,船甲板温度要达到六十多度,站在上面感到脚底板都要烧起来。“当然,这点苦还没什么,压力最大的还是我做驾驶员时,前面老宋说过,遇到西瓜上市,人挤车、车碰人,一条船停下下完瓜和人,就要折返,累不说,安全问题很头疼,容不得半点马虎。”
上海轮渡航线图(2010年)
上海轮渡线示意图(2021年)
“还有人给我们驾驶员起了个外号,叫‘贼老大’,因为晚上江面视线不好,甚至会有没有灯光的小船在江面上穿行,所以不得不格外小心谨慎,时不时就要低着头,查看四周环境,就像做贼一样。”老胡道。
“我们轮渡船在没有全封闭前还经常发生有人喝醉酒摔下江的事情,当然也有轻生的。”老胡说,“还好一般都被及时救了上来。”现在在闵行工作的奉贤人胡永辉则清楚地记得,有一年过年,他在闵行饭店吃年夜饭,因为多喝了几杯酒,结果一坐上渡轮,被江风一吹,醉意就上来了,忘记了下船,往返了好几次,最后还是到午夜12点渡轮停驶时,被船员发现,才把他“撵”了下去。这件事至今还被工友们拿来打趣。
这些年来,上海建造的过江隧道和大桥越来越多,上海各条轮渡的客流同西闵线轮渡一样正在大量减少,所以在改造新渡口时最注重的不再是能运载尽可能多的人,而是让乘客的舒适度尽可能得到提升,着力于改建渡口环境,渡轮设施等。
当天的值班长张莹告诉我,在看到这种变化的同时,最担心的是轮渡船员青黄不接。他说,西闵线轮渡,西渡和闵行职工加起来有九十多人,但是过不了多久,将有十多位像老宋、老胡这样的员工退休,可是新员工,尤其是年轻人招不进来。其实这样的状况,在全市轮渡站中普遍存在。
“主要还是苦和待遇差。”老宋说。在轮渡值班室,我们恰巧遇到上晚班的奉贤小伙子小朱。他是客渡轮上的水手,才28岁,以前上班住宿舍,现在因为结婚生子,就搬回家里了。他一周里要上两个早班,两个晚班。早班的时候凌晨3点多就要到岗,因为头班船是4点开。晚班则要忙到子夜12点半。孩子才20个月大,他平时都照顾不了家里,就这种辛苦程度,工资才4000多元一个月。“所以我们这里都是老年人和中年人了,年轻人怎么会来啊。”说这话时,老宋一脸无奈。
“不过苦归苦,轮渡还是要开下去的,总有解决的办法,侬讲是哦?”老宋说。我不知道怎么接老宋的话。我也不知道若干年后黄浦江两岸轮渡航线还会不会存在,大概会的吧,只是航线可能会减少,或许会保留一些主要航线,也有一些景观航线,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十四季,我们邀请了上海戏剧学院闵行附属学校的青少年来诵读《申江记》。描写和记载黄浦江的各类书籍和文章特别多,有文史典籍,有学术研究,也有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而《申江记》是首次以文史散记形式为黄浦江立传。从“水脉”探索“文脉”,深耕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全景式描绘了黄浦江旖旎多彩的自然风光,东西方文明互鉴图景和波涛汹涌千帆竞发的时代变迁,记录下上海从江南小聚落蝶变为国际性大都市的千年历程,为上海“人民城市”建设提供了生动而鲜活的注脚。
2025年4月起,第二十四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作者: 吴玉林
朗读: 上海戏剧学院闵行 附属学校 王辰雨
编辑:汤婧娴
初审:陈梦玲(实习)
复审:何婷婷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