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西南1千米的叠水河畔,坐落着一座庄严肃穆的墓园。

那座墓园叫作“国殇墓园”,是我国著名的烈士陵园之一。

国殇墓园始建于1944年,1945年7月7日落成,占地面积37884平方米,主体建筑由大门、陈列馆、忠烈祠、烈士墓、纪念塔等组成,沿东北至西南的中轴线分布。

园内立有3346块腾冲战役阵亡将士及19名盟军将士墓碑,还安葬有从缅甸南坎、腊戌、芒友等地迁来的远征军将士遗骸。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在这座陵园中,还有一处日本人的墓葬,叫做“倭冢”,埋葬着被击毙的日本士兵。

那么,在我国的烈士陵园中,为何会埋葬日本人呢?关于这一切,还有着一段悲伤的历史过往。



怒江之畔的血色记忆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日军如潮水般涌入我国沿海地区,迅速控制了各大港口。

沿海城市沦为焦土,物资运输线被切断,我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然而,就在那样的绝境中,20多万中国百姓挺身而出,他们用双手和简陋的工具,在崇山峻岭间争分夺秒,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修建了一条连接中国与缅甸的“滇缅公路”。

当时,那条公路,一时成为我国在战火中的重要“生命补给线”。

不久后,日军很快发现了那条补给线的重要性,开始疯狂地派兵摧毁。

为了保卫那条生命线,我国远征军与驻守缅甸的英军并肩作战,共同抵抗日军。

然而面对日军的强大攻势,英军节节败退,最终竟在未通知我国军队的情况下,仓皇逃往印度。

远征军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滇缅公路因此失守。

为了保存实力,远征军一部分撤退到印度,另一部分则撤到怒江东岸。

在撤离时,他们忍痛炸毁了怒江上唯一的桥梁——惠通桥。



日军得到消息后怒不可遏,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直接将那股气撒在了怒江西岸的腾冲县。

1942年5月10日,日军动用飞机大炮轰炸的强力攻势,很快占领了腾冲城。

入城后,日军立即展开了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屠杀和破坏行动。

数据显示,短短几天内,就有6400多名无辜百姓惨遭杀害,城内9座重要桥梁被毁,无数历史建筑和文化古迹遭到破坏。

更令人发指的是,日军在腾冲及周边地区还实施了惨无人道的细菌战。

他们利用腾冲的地理环境,故意释放各种病菌,导致成千上万的百姓在病痛中悲惨死去。

面对日军的暴行,腾冲人民没有屈服,而是展开了英勇的抵抗。

在县城沦陷后,爱国志士们在高黎贡山自发组建了组织,开始开展抗日活动。

年过花甲的张问德先生挺身而出,担任腾冲领导,组织抗日武装。

他不顾个人安危,六渡怒江、八过高黎贡山,为抗战筹集物资,建立游击队伍。



当日军指挥官田岛寿嗣企图通过诱降分化抗日力量时,张问德写下了870字的著名《答田岛书》,义正词严地回绝了日军的诱降企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