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馆吃面,恰巧碰见一位朋友。
她10岁的女儿,想吃炸酱面,朋友却自作主张给女儿换了乌鸡汤面:
“乌鸡汤面才有营养,炸酱面有什么好吃的,吃有营养的东西才有精力学习。”
小姑娘不知道是因为不合胃口,还是因为对妈妈不满,面只吃了一小半就不吃了。
朋友一边唠叨,一边夹了一大口面往女儿嘴里塞:“30块一碗的面条,你就吃这么一点,你知不知道挣钱的辛苦。”
这时,小姑娘一把推开妈妈的手,发起脾气来:“是我要吃吗?你每次都这样,一不合你心意就说个不停!”
小姑娘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朋友一脸无奈又尴尬地诉苦:“你看看现在的孩子,好吃好喝地供着她,一点也不听话,脾气还这么大。”
不禁想起一句话:多少父母总扮演着“打击”孩子的角色,却总觉得是为孩子好。
这3种父母,都是通过不同的方式,不知不觉中施展自己的控制欲,最容易把孩子养成仇人,尤其是第一种,太准了。
控制型父母
曾看过一则新闻:爸爸不打招呼,直接在14岁儿子的房间里安装监控,当儿子报警反抗时,爸爸的回答尽是蛮横和霸道:
“我是你什么人,你有多少隐私,我不可以监视你吗?”
在生活中,像这位爸爸一样控制孩子的父母,比比皆是。
父母对孩子没有尊重、边界感,却有着极强的控制欲。父母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却觉得自己都是为了孩子好,而孩子却不领情!
他们永远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只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但孩子不知感恩。他们永远觉得自己没有问题,就是孩子变坏了,变不听话了。
他们明明是为了更好的控制孩子,却满嘴都是“我为你好”。
“不好好说话”父母
柔软的舌头,可以挑断一个人筋骨,语言有时候比暴力伤人更深。
我小时候,没什么零花钱,经常把每天早饭找零的几毛钱存下来,买一本自己喜欢的本子。
然后跟我妈分享:妈妈,我的新本子好看吗?
我妈第一句话:你钱从哪里来的?
我妈第二句话:你钱多的没地方花是不是?
多几次这样的情景,我就再也不愿意跟我妈分享任何喜悦了。
父母浇灭热情的冷言冷语,鄙夷不屑的贬低,看起来随口说出的一句话,却在孩子心上扎下难以拔出的一根刺。
小时候跟父母后面叽叽喳喳的孩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跟父母无话可说的?
我想,无话可说的背后,一定有着“不好好说话”的父母。
看起来是随口而出的一句话,扎下的却是难以拔出的一根刺。
心里说着爱,嘴里扔着刀,一字一句,含沙射影,伤人于无形。
有些父母有话直说更伤人,就语言暴力毫不掩饰的那种,还觉得自己说话直。
脑子里飙出一句话:满嘴说爱的父母,但面目狰狞。
我以前也犯过这样的错误而不自知,直到孩子到了青春期激烈地对抗,逼得我不得不寻找答案。
经过学习和练习,我现在已经改了好多了,孩子也越变越好了。
大人们总是喜欢口是心非,其实孩子需要的是直给的爱意和指教。
不要再说“难道我会害你吗?”而是直接表达“我希望你好好的。”
“我希望你好好的!”是不是有种瞬间泪湿眼眶的冲动,好言一句三冬暖,果然不假。
语言是有力量的,直指人心,唤醒人性。
打压型父母
父母的爱,本应该是孩子成长路上最温暖的阳光,可有些爱却在不知不觉中长出了长长的刺,将孩子扎得遍体鳞伤。
在我妈的世界里,除我之外,任何人都可以是光宗耀祖的孩子。
从小被打压,我觉得我不配好的东西,我习惯性讨好每一个人。
现在有了孩子后,我不想我的孩子以后走我的路,我在改变自己的不配感,我要配得上一切的美好。
我很讨厌我妈说:这个好,我舍不得吃,留给你;那个好的,我舍不得用,留给你……
显得全家就是她最忍辱负重,虽然她确实是付出最多的。
现在又用这一套话对我女儿说,那我就不能忍了,她舍不得吃的我非让她吃舍不得用的非让她用,直到她承认是吃不下了,不想用了……
大大方方的承认,不想吃、不喜欢吃有那么困难吗?我才不想女儿养成口是心非的样子。
不可否认,父母是爱你的,只是这爱暗藏着尖针和剧毒,这种爱并不无私,而是控制。
对于孩子来说,如春风般温柔的爱,才是最有力量的教育。
养育孩子,就是一场修行。
我们可能不是很完美的父母,但我们可以做一个成长型的父母。我们也要一直走在学习的路上,愿我们都能和孩子更好的相处。
一句“为你好”说出口,说者和听者往往是两种理解。从小就被父母打压教育长大,深知其害。
别用大人的视角来俯视孩子,蹲下来,和孩子平等交流,你才可能看得见,明白孩子的世界。
培养孩子独自前行的能力,给足孩子披荆斩棘的勇气和信心。
这样,才是对孩子最成功的教育,最好的爱。
有些父母就是这样,总以为比孩子活得久,就觉得自己是对的,孩子一切都得听自己的。
以“为你好”为由,控制孩子的一切,可引导与控制是完全不一样的。
前者是尊重孩子的,后者则只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
父母所做一切的“为你好”,都应该是有界限的,过了就容易变味,成为强加的控制,导致亲子关系的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