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的普及,短视频已成为孩子们生活的一部分。图/IC photo

孩子上网怎么管,一直是家庭大事。目前,随着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的普及,短视频已成为孩子们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家长的担心也随之而来,围绕使用时间、观看内容的家庭矛盾也不断出现。

近日,在抖音上线的一档家庭访谈实录节目——《家有“网”事》,为家庭用网矛盾寻找解决思路与方法,引发广泛关注。

节目邀请了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一家人,现场讲述家长与子女围绕“用手机的冲突”,引发的“互藏手机”、制定手机使用“规定”的故事。同时,节目还邀请资深媒体人李小萌、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攸佳宁,从个案出发,与家长朋友一同探讨如何看待青少年对短视频及网络的使用需求,如何通过完善的家庭教育、良好的亲子关系帮助青少年养成健康使用短视频的习惯。

这类问题的提出,显然极具现实针对性,也体现了家长、平台和社会各方等在护佑青少年健康用网方面,可以有更大作为。

不容否认,现在几乎每个孩子从小就开始接触网络,网课、网络聊天、网络游戏等已然成为不少孩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伴随短视频的兴起,沉浸其中的青少年也越来越多。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沉迷短视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寻求娱乐、社交需求、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等。

但需明确的是,短视频不是洪水猛兽,其本身没有“原罪”。某种程度上,短视频恰恰提供了让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上获得认可和关注的简单方式,青少年在短视频上寻找身份认同,构建社交关系,完成自我表达。这是属于他们作为数字原住民的乐趣。

因此,家长若简单粗暴下达断网禁令,并不能让孩子真的就能远离网络,反而可能激发起他们的逆反心理。比如,资深媒体人李小萌在《家有“网”事》访谈中就提到,当妈妈拒绝孩子想要先玩一会儿手机再写作业的请求后,孩子就尝试偷手机。

而且,在数字时代,给孩子“断网”不仅难以实现,也反映了家长教育理念与时代的脱节,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放任不管,孩子就可能沉迷其中;强制断网,更可能适得其反。

对此,家长在履行“第一责任人”角色的同时,也需转变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和沟通方法,多用引导的办法、示范的方式,帮助孩子充分利用短视频带来的便利。

这就要求家长理性看待孩子使用短视频的需求,理解孩子用它获取信息、发展兴趣和与同龄人保持社交同频的必要性。不能因为看见孩子玩手机、刷短视频,就认为其“不务正业”,搞得自己如临大敌一般,想尽办法让孩子改掉“毛病”。

一个人网络素养的提高需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家长与其急着“围追堵截”,不如多关注孩子在网上浏览的内容,在日常交流中引导孩子学会利用网络获取知识,抵御有害信息,同时充分利用短视频平台“未成年人模式”等,辅助管理。

此外,就如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攸佳宁在节目中所提到的,家长也可直接与孩子共同商议手机使用规则,限制其上网时段,这本身也是在帮孩子树立规则意识。

去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相关课题组发布的《新时代初中生网络素养调研报告》显示,亲子关系显著影响初中生网络素养及短视频使用行为。亲子关系好、与父母经常交流上网内容的初中生,更倾向于使用短视频学习或搜索信息,每天使用短视频的时长和频率也较为适度。

说到底,避免孩子沉迷网络,没有什么一招就灵的妙方。各种外在的约束、平台的规则限制,都需要家长当好“把关人”。这对家长而言不是教育负担,更不应嫌麻烦,本质上这是家长理解孩子,并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过程。

家长的陪伴、沟通,以及由此展现出来的耐心和宽容,对孩子而言是一种示范和引导,对家长来说,何尝不是一种为人父母的自我修炼。

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论断,在短视频时代已展现出新的内涵。当知识传播从文字转向视听化表达,家长的教育沟通方式也需同步升级。家长如何用更智慧的方式培养孩子的媒介素养,让短视频成为孩子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还有更多探索空间。

撰稿 / 流水(媒体人)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王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