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巩固长三角示范区知识产权保护成果,进一步优化区域营商环境,在“4·26世界知识产权日”来临之际,青浦、吴江、嘉善三地检察机关于4月22日联合发布《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知识产权检察白皮书(2022-2025)》,通过数据梳理和个案剖析,系统总结长三角示范区检察机关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实践经验和工作成效,展现检察机关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职能发挥与创新实践,凝聚司法合力护航示范区创新发展。


《白皮书》显示,过去三年,示范区检察机关紧密协作,打破行政壁垒,在知识产权案件办理、信息共享、营商环境法治化保障等方面不断深化合作,为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示范区检察机关还积极服务保障进博会国家战略,依托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中心,推进纠纷多元化解、产权普法宣传和司法办案协同,全面落实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工作要求。


在办案协作、违法失信名单联合惩戒、数字经济保护等重点领域,三地检察机关创新形成了7项协作机制,探索“程序事项代办、互涉案件共商、延伸工作互助”等新模式,有力推动了跨区域案件的高效办理。同时,三地检察机关与华东政法大学、长三角示范区执委会政策法规部联合设立检察一体化研究中心,聚焦司法协作、人才培养等重点课题,通过案例研讨、同堂培训等方式,推动公安、检察在证据收集、认定思路上的统一,不断提升案件办理质效。

三年来,示范区检察机关全链条打击和严惩知识产权犯罪,共受理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审查逮捕案件67件167人,审查起诉案件148件538人/单位,案件数量和涉案人数逐年递增。此外,还办理民事检察监督案件4件、公益诉讼案件5件。数据显示,办理的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占案件总数的95%,其中侵犯商标权案件比重高达79.1%,侵犯著作权、商业秘密案件占比为20.9%;案件类型逐步从传统假冒品牌包袋、鞋靴、服饰等,延伸至食品、电子产品、工业用品等多个领域,呈现多元化趋势。

白皮书还显示,该类型案件呈现出团伙化、链条化、网络化、跨区域等显著特征,犯罪手法日趋隐蔽。犯罪活动通常涉及采购、生产、仓储、销售、发货、客服等多个环节,形成完整的违法产业链。与此同时,侵权产品主要通过网络渠道进行销售,呈现出覆盖范围广、流通速度快等特点,这不仅加大了侦查取证的难度,也对案件行为的定性和涉案数额的认定带来了更大挑战。

记者:朱泽敏

摄影:朱泽敏

编辑:张悦灵(实习)

责任编辑:孙晨(首席)

终审:张婧(特聘首席)

转载请注明来自“绿色青浦”官方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