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在上海看病有了"贴心导航员"。走进宝山区的医院门诊大厅,总能看到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搀扶着老人挂号取药,陪着孕妇做产检,甚至帮视障患者摸路牌指方向。这不是商业机构的收费服务,而是由政府牵头组织的免费公益陪诊。2023年7月启动试点至今,这项暖心工程已覆盖全区所有公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累计服务患者超1.4万人次。



老龄化社会看病难,这个痛点被宝山区精准破解。区卫健委调研发现,全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38%,其中独居老人超过3.2万户。不少老人子女在外地工作,每周三次的透析治疗、每月固定的复诊检查成了难题。更让人揪心的是,智能挂号机、电子病历系统让很多老人手足无措,有子女算过账:请假陪父母看病,扣工资加打车费相当于每小时倒贴200元。商业陪诊每小时500元的高价,让普通家庭望而却步。



面对这个民生痛点,宝山区打出了"党建+公益"的组合拳。全区400多名党员带头组建志愿者队伍,其中既有退休的社区书记,也有上海大学手语社的学生。在仁和医院,志愿者小张的故事特别动人——每年冬天母亲都在这家医院调养身体,现在她主动报名成为陪诊员,用这种方式回报医护人员的照顾。这些志愿者可不是临时帮忙,他们都经过系统培训,手持《党员陪诊服务手册》,清楚知道心内科在3楼东区,B超室要先取号再排队。更贴心的是服务可提前预约,居民既能打医院电话,也能在居委会登记,最近还开通了微信公众号预约。



这项服务带来的改变肉眼可见。在庙行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夜门诊量突破550人次,白领下班后看病也有志愿者全程陪同。仁济医院宝山分院的特殊群体候诊时间缩短40%,视障夫妇产检、卧床老人转诊这些"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最让人感动的是服务细节:志愿者会记住李奶奶爱吃素馅包子,检查前专门去食堂加热;发现王大爷听力不好,特意准备写字板沟通。这些点滴温暖让医院不再冷冰冰,有患者留言:"在这看病,就像女儿挽着胳膊陪在身边。"



从更深层次看,这项创新正在重塑医疗服务体系。五条"健康公交专线"直通医院,志愿者从上车就开始服务;全区统一的服务标准确保服务质量,连陪诊用语都有规范。更难得的是形成良性循环:志愿者能免费体检,参加交流大会,医院食堂提供爱心午餐,这些暖心举措让公益服务可持续。数据显示,开展陪诊服务后,医院投诉量下降65%,患者满意度提升28个百分点。



当老龄化遇见数字化,宝山区用"人情味"架起暖心桥。这不是简单的陪同看病,而是把医疗服务延伸到候诊大厅、公交车站、社区网格。正如区卫健委负责人所说:"在智能时代,我们更要守住医患之间的温度。"现在走进宝山任何一家医院,你都能在导诊台看到醒目的陪诊预约牌,这抹志愿红正在成为上海民生服务的金名片。对于这样的暖心工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就医故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