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官网发布了《广东省医疗机构提供免陪照护服务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广东选择部分地市若干公立医疗机构开展免陪照护服务试点。
图源:广东省卫健委
免陪照护服务脱胎于“无陪护病房”,指患者住院期间,在自愿、知情且自主选择前提下,由护士与医疗护理员负责生活照顾,无需家属院内陪护。
根据方案,广州、深圳、汕头、佛山、惠州、东莞、茂名、清远等8个市作为省级首批试点地区,每个试点地区将遴选2—5家医疗机构(以三级医院为主)开展试点工作,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应纳入试点范围,后续将视情况逐步扩大省级试点范围。
试点病区中,患者并非强制选择免陪照护服务。《方案》强调需遵循知情同意、自主选择原则,试点病区会专门预留病房或床位供不愿接受该服务的患者使用,同时明确产科、儿科等病区暂不纳入试点。
在人员配置方面,首批省级试点地区的医疗机构试点病区,将严格依照国家和省的床护比标准,按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合理配备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的护士,并逐步扩充护士队伍 。
免陪照护服务
医疗护理员纳入医院统一管理
“无陪护制度”并非削减患者照护,而是构建专业化替代照护体系,以护士为主导、医疗护理员为辅助,基于患者自愿选择和知情同意原则实施。
试点实施方案明确,首批省级试点单位需遴选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开展实践,试点病区须严格遵循国家及省级床护比标准配置护理团队,通过分阶段扩充护理团队规模、优化人员结构,确保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有效落地。
医疗护理员配置采用"三位一体"模式:支持医疗机构自主选择自聘、劳务派遣或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驻点服务,在病区组建专属照护小组,人员配置实施动态调整机制,以精准匹配患者住院期间生活照护需求。
护理员服务范畴包括基础生活照料、陪护服务及健康教育协助等,特别强调其需在护士全程指导下开展服务,且禁止从事任何医疗技术操作。
与传统护工管理模式的本质区别在于,该模式将护理员纳入医院人力资源统一管理框架。
人员资质方面,要求护理员须通过标准化培训考核,取得《医疗护理员培训合格证书》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双认证。
试点单位需建立院内培训长效机制,重点强化基础操作、安全规范、职业道德等核心内容,同步制定标准化岗位说明书,明确服务标准与操作边界,构建"培训-考核-服务-监管"全链条管理体系。
免陪照护服务如何收费?
在价格管理方面,方案明确试点病区医疗护理员在提供特级、一级护理基础上叠加免陪照护服务时,可按政府指导价标准另行计费。
该收费项目实行"基础护理+增值服务"双轨制,即在特级/一级护理费基础上加收免陪服务费,具体标准经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后自主选择,费用由患者自行承担。
根据《广东省医疗保障局关于"免陪照护服务"价格项目公告》,自今年4月起,广东省公立医院执行分级定价标准:基础服务(1名护理员服务3名患者)按140元/人/日收费;强化服务(服务2名患者)在基础价上加收40元/人/日;专属服务(服务1名患者)加收140元/人/日。
若患者选择第三方陪护机构服务,则按市场化原则自主议价,由陪护机构直接收费。
方案创新支付机制,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专项产品或升级现有险种,将免陪照护费用纳入保障范围。同时探索将其纳入城市定制型商业健康保险,构建"基本医保+商业保险+个人支付"的多元保障体系,推动护理服务可持续发展。
“无陪护制度”全面来临,
医院护士够用吗?
截至目前,全国各省市都已对“无陪护”制度跃跃欲试,该部署的都在稳步部署,试行,备受关注。
无陪护制度,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业内专家指出,并非所有科室均适宜推行无陪护病房模式,需结合学科特性进行精准适配。例如妇科等科室因患者心理依赖性强、病程受情绪影响显著,儿科则因儿童特殊护理需求,导致无陪护病房落地难度较大。
作为先行试点单位,上海仁济医院胸外科护士长倪科春提出,免陪护病房适用场景呈现三大特征:手术流程标准化程度高、术后恢复周期短、病床周转效率快的科室。此类科室患者护理需求密集,专业护理介入的必要性尤为突出。
但不同科室的护理规范存在显著差异,以神经外科为例,其亚专科间护理标准即存在明显分化。随着护理员职责向护士端倾斜,本就紧缺的护理人力资源将承受更大压力。数据显示,上海部分试点医院推行无陪护后,泌尿外科与胸外科的护床比已从1:0.4提升至1:0.5,如胸外科45张床位需配备23名护士,仍存在人员缺口。
现实困境在于,专业护理员数量供给不足且医学判断能力欠缺,导致患者诉求处理仍需依赖护士介入。多数试点病房要求医护团队24小时在岗,并需"全时段风险预判",进一步加剧了护理工作强度。
仁济医院胸外科主任赵晓菁坦言:"无陪护模式长效运行的核心挑战在于护理团队承压。"该院护理部主任奚慧琴指出,当护理责任向护士端转移时,需系统评估人力成本与护理质量的匹配度。
无陪护模式可持续运行的关键,在于建立护士与护理员的合理负担分担机制。若无法有效缓解护理团队压力,该模式的长期稳定性将面临根本性挑战。
国家医保局也指出:“单纯依靠年均毕业生人数不足一万的护士增加数量,现阶段是无法填补空缺、满足患者照护需求的。如何让病家信赖、认可护工,同时让护工群体乐于、敢于投入专业工作,是在无陪护病房试点中倒逼我们解决的现实问题。”
医客说
护士主导模式下,现有床护比标准能否支撑24小时责任制护理?建议细化护士与护理员职责边界,完善分层培训及薪酬激励机制,同时加强第三方服务质量监管,避免“减陪护不减负担”。唯有保障护理团队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医疗质量与患者体验的双赢。
【责编】医客君
【文章来源】杏林苑社群
【图片来源】网络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微信:xxxfff0518 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感谢您对医客的支持!
【投稿邮箱】yike@touchealt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