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排长,我们这辈子都欠您一份大恩!"这是当年那两个在我训练场上大打出手的新兵,十年后再见到我时说的第一句话。

当年的那场冲突早已尘埃落定,但每当想起那个雨夜,我依然心有余悸。

部队里打架斗殴向来是重罪,那两名新兵差点酿成大祸。



01、

我是1983年从山东农村入伍的。那年我刚满18岁,身高1米8,体格健壮,一身的蛮力无处施展。

在当时的农村,当兵是许多年轻人梦寐以求的出路。

我所在的县只有40个入伍名额,却有超过200名热血青年报名。竞争异常激烈,不仅要有过硬的体魄,还得有干净的家庭背景。

幸运的是,我通过了层层筛选,如愿穿上了橄榄绿军装。

其实,那年我大哥也报了名,但因为视力不达标被刷了下来。后来他去县城的粮站当了保管员,靠着勤恳工作,最终成了站里的业务骨干。

我家兄弟三个,我排行老二。我小弟比我聪明,1985年高考考上了济南的一所农业学院,毕业后在市里农业技术推广站当了技术员,娶了城里姑娘,日子过得很体面。

相比之下,我倒像是家里混得最一般的。

在部队服役15年后,我以上尉军衔转业,被分配到县交通局。

本想着好好干,却因为性格直,得罪了不少人。

后来组织调整,我被外派到偏远乡镇,负责道路养护工作,一干就是十年,直到退休。

不过我从不后悔当兵的这条路。

部队教会了我做人的底线和原则,也给了我处理难题的勇气和智慧。



02、

在我军旅生涯中,最让我难忘的就是担任新兵排长时,那次惊心动魄的处理新兵打架事件。

我入伍第七年才提干,这比同期战友晚了不少。原因无他——我骨子里桀骜不驯的性格。

我初到部队时就是个"刺头",和班长起过不少冲突。记得新兵训练第二周,我因为动作不标准被班长狠批一顿。

年轻气盛的我不服气,居然提出要和班长比试格斗。结果自然是惨败,不仅挨了处分,还被罚站岗三个通宵。

虽然如此,我在训练中表现突出,军事素质过硬,尤其是射击和体能训练方面名列前茅。

团长看我虽然倔强但有潜质,特批留我在团里发展。通过几年磨砺,我渐渐成熟起来,终于在第七年提干成为一名军官,负责带新兵。

1990年夏天,我所在的团迎来了一批新兵。其中有两个小伙子引起了我的注意:陈锋,河南农村出身,父亲是生产队长;马军,同样是河南人,但来自邻村,父亲是村里的会计。

两人都是高中毕业生,文化水平在当时的新兵中算高的。



他们从报到第一天起就水火不容。起初我以为只是不熟悉的陌生感,后来才知道他们来自相邻的两个村子,因为村里的水渠纠纷,两家早有过节。

每次训练,他们都较着劲,眼神里满是火药味。我暗中提高了警惕,但没想到事态会发展得如此严重。

03、

七月的一个傍晚,闷热的空气中弥漫着暴雨将至的气息。训练结束后,新兵们列队返回宿舍。

突然,传来一阵骚动,接着是拳脚相加的声音。我赶到现场,只见陈锋和马军已经扭打在一起,拳打脚踢,招招狠辣,显然不是普通的小摩擦,我想拉架都进不去。

在部队,打架斗殴是绝对的禁忌,轻则记过,重则开除军籍。

我来不及多想,冲上前去,给了他们每人一记重击,趁他们晕头转向之际分开了他们。此时其他战士也跑过来帮忙制止。

我强压着怒火,将他们带到了训练场边的器材室,关上门,转身面对这两个气喘吁吁的年轻人。

"你们知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我的声音低沉而危险,"部队斗殴,这是要被开除的!"

陈锋低着头不说话,马军却挑衅地瞪着我:"不关你的事!这是我和他的私人恩怨!"



我冷笑一声:"在部队里没有私人恩怨!穿上这身军装,你们就是战友!不管你们从前有什么过节,现在都该放下!"

"战友?"陈锋突然开口,声音颤抖,"他家占了我们村的水源,害得我家田地干旱绝收。我爷爷因为跟他爷爷理论,还受伤了,我凭什么跟他做战友!"

马军脸色铁青,咬牙切齿地反驳:"胡说!明明是你们村私自改道,截了我们村的灌溉水渠。那次是你爷爷先动手的,我爷爷只是自卫!"

原来如此。这哪是普通的新兵冲突,分明是两个村庄之间的土地纠纷延续到了下一代。

我站在两人中间,感受到空气中几乎要凝固的仇恨。

04、

就在这时,紧急集合哨声响起,外面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和呼喊声。

"陈锋、马军呢?谁看见他们了?"是指导员的声音。

我们三人面面相觑。他们显然明白了状况的严重性——有人举报了这起斗殴事件。

"马上叫他们俩过来集合!"指导员的声音越来越近。

我只有几秒钟做决定。如果按规定上报,这两个年轻人的军旅生涯今天就会结束,他们的前途将蒙上阴影。

但如果隐瞒……我看着陈锋脸上的淤青和马军嘴角的血迹,突然发现自己手中握着一个危险却重要的选择。

就在指导员的手即将推开门的那一刻,我做出了一个或许会改变三个人命运的决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