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时风
满怀希望找工作,岂料羞辱盖脸来。
近日,一张“被辱骂‘下等人’没资格双休”的聊天截图在社交平台流传,引发热议。
据九派新闻报道,被骂的是一位求职者,骂人的是佛山市某商贸有限公司品牌总监王某明。
聊天截图将职场中赤裸裸的阶层歧视暴露在公众视野。尽管涉事公司迅速撤下招聘信息,当事人也仓促道歉,但王某明的“情绪失控说”显然难以服众,“下等人”的说法,也绝非一时失言。这场风波背后,是某些企业管理者对劳动法规的轻蔑,更是对社会公平底线的挑战。
事件中最荒诞的逻辑,莫过于将劳动者对法定休息权的询问视为“僭越”。“双休制”早已成为社会共识,而招聘者却将法律赋予的权利扭曲为特权。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恩赐式用工观”并非个例:某些企业将缴纳社保包装成“福利”,将按时发薪美化为“良心”,这种倒置的权利义务关系,折射出企业对劳动法规的傲慢态度。
这起事件最令人痛心的,是招聘者毫不掩饰地将人分为三六九等的思维。这种“职场种姓制度”从未远离:从“996是福报”到“不加班就是不奋斗”,从“求职者不配询问薪资待遇”到如今的“下等人没资格双休”,种种现象表明,一些企业仍将违法用工、职场歧视等行为当作常态。近段时间,大疆、海尔等知名企业相继推出“强制下班”的“反内卷”措施,这背后既有国家层面的整治,也有企业文化的重塑。这些变化值得那些依然墨守陈规者学习。
事件发生后,当地人社局的态度也让人心生悲凉。工作人员回应:“求职者与公司暂未签订劳动合同”,“属于民事纠纷”。这样的搪塞,颇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意味。招聘者公然以“下等人”贬损求职者,已涉嫌违法。相关部门若能主动介入调查,依法对涉事企业进行劳动监察甚至信用惩戒,远比一句“可自行起诉”更有震慑力。
令人叫好的是,那位公开聊天记录的求职者,敢于用行动撕开了职场霸凌的遮羞布,也让一些人的丑态暴露出来。现实社会需要更多这样的“较真者”,因为对傲慢最好的回击,就是让所有人明白:在权利面前,从来没有什么“上等人”与“下等人”,只有守法者与违法者。
文章最后,附一首打油诗作为结尾:
傲慢又露新嘴脸,
单休双休分贵贱。
法规尊严抛一边,
谁给你的霸王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