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恶不躲在角落,而是光明正大地爬到了台面上,甚至自以为是地教训别人。

在今天这个讲求“合规”“尊重”的时代,一句“你没资格”比脏话更扎耳。

它赤裸地暴露出某些人骨子里对平等的蔑视,对劳工的轻视,对底层的傲慢。

4月23日,九派新闻报道了一则新闻:

事情呢,是再普通不过的求职消息:一位求职者在与佛山市某商贸公司沟通岗位详情时,仅仅是问了一句“有双休吗”,结果被该公司品牌总监王某明骂为“下等人”。

什么叫下等人?是身份证上有标记?是学历太低?还是穿得不够体面?都不是。

在这位王总监眼中,你不过是个找工作的,就不该有条件,更不该有要求,更别说提什么“双休”了。

他说得很直白:“你几斤几两?有工作都不错了,还要求双休?”

这可不是一句气话,而是精英迷思和阶层优越感的集中体现,是藏不住的等级歧视。

说白了,王某明不是“情绪失控”,而是表达了一种他习以为常的判断模式:

职位不高,资历不够,就活该被剥夺最基本的劳动权利——比如双休。

这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是一整套职场秩序和管理文化的缩影。

咱们呢,先把“常识”搬上台面:

《劳动法》明确规定:标准工时为“五天八小时”,也就是说——双休是法定标准,是底线要求,不是雇主高抬贵手的“福利”。

所以,当求职者问“双休吗”,问的是权利,不是讨好;而当公司表现出“不屑一顾”,甚至觉得你“不配提问”时,那才是真正的违法与不尊重。

一个合法的要求,却被当成了不识抬举。

那问题就来了:

为什么这种理所当然的权利,在一些企业那里却像是“逆天改命”?为什么要求双休成了“刺头”的表现,甚至会遭到羞辱?

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残酷的现实:

很多小微企业、创业公司乃至一些中型私营企业,已经形成了一套隐性的“等级划分逻辑”:

什么样的岗位配什么样的尊重, 什么样的学历配什么样的休假, 什么样的履历才有“资格”提要求。

而这背后真正的核心逻辑是:

“是你求我,不是我求你。”

劳动关系被异化为一种“恩赐式雇佣”。公司不是在买你的劳动力,而是在“施舍”一个机会。而你要做的不是谈条件,而是感恩戴德。

于是才有了“你几斤几两”这种话出口无碍,才有了“你没资格”这种高高在上的居高临下。

当然,胖胖觉得,别急着把矛头只指向王某明。他只是说出来了别人心里想说又不敢明说的话。

在无数招聘现场,在不计其数的职场交流中,类似的“鄙视链”一直都在悄无声息地运行。

比如:问福利被认为“事多”;提条件被看作“难搞”;想清楚工作内容被视作“不够敬业”;谈工时就等于“不懂现实”。

说白了,他们怕的不是你提要求,而是怕一旦你开了口,别人也开始开口了。那这套靠压榨、靠无底线加班运转的秩序就要崩了。

更令人唏嘘的是,在现在内卷的环境下,很多人会这样觉得:

“现在还有人问双休?” “他那学历还想挑工作?” “工作都难找,别太自以为是。”

这是一种自我驯化的结果。

你本来也是权益受损的一方,却在职场中自动代入施压者的立场。这种现象,心理学上叫“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社会学上叫“内卷逻辑的底层自洽”。

有些人宁愿相信“我吃过的亏是天经地义的”,也不愿承认“我们原本可以争取更多”。

再扯扯这些管理者的奴役思维

他们这些把员工当机器的人,最怕的就是员工有主张。

在这种管理观念里,员工要“能干”,还要“能忍”,更要“会跪”。

他们鼓励加班文化,却不愿支付加班费;他们追求“责任感”,却从不承担任何责任;他们倡导“团队精神”,但从来只收割而不分成果。

这一整套奴役型职场文化,其实是在对所有劳动者进行情绪和心理上的“再教育”:让你习惯低期待、习惯自我感动、习惯不提要求。

说回这次事件,王某明的道歉信一出,马上又撤;公司下架招聘信息,却没任何实质性处理;而当地人社局的表态是“民事纠纷,私下协商”。

看到了吗?

他们不是不懂双休的法律底线,而是觉得“不至于动真格”。

幸好,网络世界还有一点余温。

幸好还有网友愿意“上纲上线”,把职场潜规则摆到明面上说清楚。

这不是网暴,而是一次民间的自我辩护,公共舆论不是网暴,是纠偏。

如果一个人真的因为“说错话”而引发众怒,那问题或许不在“话”,而在“某些人心里的逻辑”。

一个求职者问双休,本该平常。

但一旦你开始质疑,质疑“老板为什么可以为所欲为”,那你就成了麻烦制造者。

为什么?因为质疑本身就是一种反抗。

反抗久了,系统会崩;系统崩了,一些人的奴役员工得到的利益也就没了。

所以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人在发飙,而是一场网友的集体纠偏,是一件好事。

当然,胖胖会觉得,真正该争的,不只是双休,是整个劳动环境的尊重与对等。

是让雇佣关系回归平等交易,是让管理者学会尊重,是让打工人不再跪着讨生活。

网友不是要搞对抗,而是想问一句:“既然劳动法已经写得这么清楚了,为什么你们这些公司执行这么难?”

这个社会本就该更好一点。

我们对恶的敏感,不是脆弱,而是文明。

人不需要感谢谁给你一个双休的岗位,那不是人情,是应得的权利。

也不是“现在年轻人太矫情”,当一个正常人都要拼命讨回基本尊严时,我们该问的是:到底是谁太不讲理?

那位求职者,也不是“下等人”,只是撞上了一个自以为是的人。

那位求职者,提的也不是条件,而是底线。

争的也不是某种权益,而是平等的资格。

而全网的纠偏,就是让更多的人,开始争这条线。

劳动不该是羞辱,岗位不该是施舍。

每一次说“不”,都不是在惹麻烦,而是在争光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