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提要:

今天犹太人的主体,是曾经在东欧黑海之滨建国的可萨犹太人的后裔,可萨犹太人的统治者,是中国历史上的突厥王室阿史那氏。

华夏与犹太文明的较量,就是一千四百年前,唐朝与突厥博弈的延续。

千年之前的唐突(唐朝vs突厥)大战,又与今日的中美博弈存在诸多相似之处。

突厥和美国,一个是可萨犹太之父,一个是可萨犹太的好大儿,怪不得套路差不多,原来是祖孙啊!

祖孙三代,虽然相隔千年,却都在“专治各种不服”的中国面前,踢到铁板!

看懂中国历史,也就理解了当今与未来的世界!

01 华夏赢学代言人

隋炀帝杨广和亲信重臣裴矩,颇有 今日美利坚“懂王-马圣”组合的风范。

一个是好大喜功,爱听奉承,每天就是要赢赢赢;

一个是雄才伟略,敢想敢干,不计后果,平定岭南,经略西域,离间突厥,远征高丽,恨不得一辈子做几辈子的事,主打一个四面出击,全面开花。

隋炀帝正因为太想赢了,所以输了,这还真是很符合阴阳辩证的原理。

白宫天天宣扬不停地赢,无尽的赢,赢而不麻,让懂王颇有美炀帝风范。

隋朝一崩,突厥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迅速趁机做大。

《新唐书》是这样描写的突厥的强势:

其族强盛,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属焉。

控弦百余万,北狄之盛,未之有也。

高视阴山,有轻中夏之志。

第一句讲的是突厥控制范围,东至辽东,西至西域,以突厥为首的游牧盟国集团,正如美国主导的北约,对中国实现了C型包围;

第二句讲的是突厥的军事实力,控弦百余万,远超军阀混战的中原;

第三句讲的是突厥的政治野心,轻视华夏,甚至有侵略中原的野心。

当时中国北方的各个割据势力,刘武周、梁师都、郭子和、薛举、李轨、张长逊、刘黑闼背后,都有突厥人的影子。

在USSR繲体中诞生的乌克兰和俄罗斯,在外部势力的鼓动下打生打死,跟隋朝繲体之后的局面大同小异。

如果说两者有什么差别,差别就是

——当时中原碎得更加彻底,战乱更加频繁,人民比乌克兰人更加痛苦。

欧洲搅屎棍大英,世界搅屎棍小美,见了突厥都得尊称一声“前辈”!

突厥才是搅屎棍的正统!

这门搅屎棍艺术,后来也被可萨犹太人发扬光大,并进一步手把手传授给大英和小美,然后再传给小日子。

今天的中东、东欧、非洲,随处可见这种同室操戈的代理人战争,背后活跃着美国国际开发署的身影。



小美不是不想撕裂东大,其帮凶小日子搞出各种分裂计划,就是没有像匈奴那样得逞而已。



对于东大来说,“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从古到今都要警钟长鸣,不是因为我们做错了什么,就单纯就是因为统一的祖国实在太强了,她的存在本身,就让别人寝食难安。

如果这种局面长期持续下去,中原的财富、技术和先进文化源源不断输出到突厥,突厥通过吸食中国的血肉发展壮大,成长为东亚霸主;其影响力再通过丝绸之路通道,进一步延伸到欧洲,掌控欧亚贸易主导权。东大长期处于军阀混战的状态无法自拔。突厥取代东大的生态位,东大就只能跟印度在一个层次混了。

幸好,李唐不满足于成为突厥人的傀儡,胸怀一统天下的雄心。

李渊被封为太原留守,其使命就是为雁门关之围中吓哭的隋炀帝擦屁股,扼守雁门关隘,抵御东突厥的入侵。

当时的突厥,估计也有类似“美国国际开发署”的机构,专门资助扶植各种反隋力量,通过“以华制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起家之初,李渊也未能免俗,同样依靠突厥的军援起家。

作为抵御突厥的边军,李唐在太原起兵后,转头向曾经的直接敌人突厥借兵,这才顺利杀进了关中。

中国有句古话:“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就是真实写照。

对于当时两者之间的关系,《资治通鉴·唐纪九》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话:“往者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突厥,朕常痛心”。

向突厥称臣就称臣吧,还是为了百姓,华夏赢学的味道扑面而来。

李唐不同其他投靠突厥的枭雄,走出不一样的发展曲线,多亏李渊有个好儿子,天降猛男李世民。

中国历代皇帝中,最强的六边形战士!



李世民

李世民率军南征北战,简直就是华夏赢学的本体,对于李唐的壮大居功至伟。

618年李渊称帝,突厥觉察到形势不对,战略上发生一百八十度转弯,转为隋朝的保护者,扶植隋炀帝的孙子杨政道,建立后隋政权,试图整合北方各个割据势力,对抗日益强大的唐朝,从而让中原继续保持分裂状态,确保自身利益最大化。

突厥的如意算盘打得挺好,但是美梦又被李世民击碎了。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李世民率领唐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接连灭掉劲敌王世充,窦建德,迅速统一了北方地区和长江两岸,使得突厥失去了制衡李唐的抓手。

由于李世民立下功劳太大,封无可封,李渊给李世民封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封号“天策上将”。唐朝以武立国,名将辈出,但是能获得这一殊荣的仅李世民一人。



唐初形势

无独有偶,一千四百年后,中国同样出了一个天降猛男李德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之势通过三大战役,完成了大陆统一,使得美国失去了制衡中国的抓手。

你说这不是巧了吗,中国历史上的这两位伟人,都被同一个演员扮演过,这个演员的名字就叫——唐! 国! 强!意思是唐人建立的国家很强?

人如其名,唐国强还扮演过中国历史上各种赢麻了的代表,简直就是华夏赢学的代言人。



2022年,俄罗斯总统普京就是想模仿唐国强,哦不,是模仿李世民速通乌克兰,结果从上到下都掉链子,被美国抓住机会反制,搞成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02 唐朝差点成为偏安废柴?

面对这种形势,突厥颉利可汗放弃代理人战争的打算,改为直接出兵抢劫,从公元621年到626年,突厥连年入侵,烧杀掳掠一番就走,北方边境人民苦不堪言。突厥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新生唐政权陷入动荡,然后再重演隋朝倾覆的故事,重温旧日美梦。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悍然纠集联合国军出兵朝鲜,跟突厥也是不谋而合。

突厥和美国,一个是可萨犹太之父,一个是可萨犹太的好大儿,祖孙俩果然套路都是一样的。

祖孙虽然相隔千年,却都在“专治各种不服”的中国面前,踢到铁板!

只能说,华夏文明天生就是犹太和美国的克星!

1950年10月,围绕是否出兵朝鲜,中央陷入激烈的争吵,大部分人都持反对意见。唯独主席坚持出兵主张,在经过多日的激烈思想斗争后,总理选择支持主席。这就是主席所说的“看来同意出兵的,只有一个半同志呦”。一二把手都同意了,其他人反对也就无效了。

主席作为一把手,做出反击决策尚且如此困难,李世民当时的处境,要比主席还要艰难得多,甚至逼得他不得不手足相残。

颉利可汗年年侵扰,有人进言向李渊进言:“突厥之所以屡屡进犯关中,无外乎是因为长安城里有宫廷美女,又有金银财宝。所以,如果烧掉长安城,迁都到别的地方,那突厥人自然会因为无利可图而不再南侵了。”

这是在建议李渊迁都,离开长安,避其锋芒。

至于长安城,一把火烧了,给突厥留个废墟,他也就没有抢劫的兴趣了。



这个建议的离谱程度,就好比在面对美军干涉朝鲜时,有人提议:

我们之所以纠结,不就是因为美军会威胁到东北工业区吗?

干脆把东北一把火烧掉,退回山海关以内算了。

共和国初年如果做出这种决断,那么提议者和决策者肯定要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但是李唐初年,就是这么离谱的建议,居然成为李渊郑重其事考虑的方案。连迁都的地点都规划好了——《射雕英雄传》中,郭靖镇守的襄阳。

襄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刘邦登基第二年所建。襄阳临近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因位于汉江支流襄水之北而得名。左右分别是秦巴山和大洪山,扼守江汉平原的北方通道,也是进入汉中的门户。汉光武帝刘秀也是从襄阳附近的枣阳起兵,再造大汉。诸葛亮也曾尝试扼守襄阳,三造大汉,功败垂成。

扼守襄阳,既可以守住汉朝龙兴之地汉中,也可以扼守长江以南,地缘形势极为重要,可以说是兵家必争之地。与此同时,由于襄阳水陆交通发达,商品经济十分繁盛,汉朝时期,这里就有“南援三州,北集京都,上控陇坻,下接江湖,导财运货,懋迁有无”的记载。



南宋守襄阳,那是在丢失整个长江以北防线之后的无奈选择。如果李唐在建国之初就选择定都襄阳,也就意味着要丢掉长江以北。别说唐朝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骄傲,其历史地位连赶上弱宋都困难。

问题来了,为何李唐会进行如此荒唐的决策?

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涉及唐初的政治斗争,具体来说,

是长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的夺嫡之争。

隋朝二世而亡,跟杨坚轻率地废长立幼不无关系,因此李渊心里就有一个心结:

我们李家跟杨家不一样,一定要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众所周知,立Flag就是将来用来打脸的。

虽然嫡长子李建成能力不如李世民,但是胜在宽厚孝顺(至少表现给李渊看的是这样),因此虽然李唐江山几乎就是李世民打下来的,但李渊铁了心力保嫡长子李建成继位。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既要削减天策上将秦王李世民的势力,培植太子李建成的羽翼,又不能搞得太过,把李世民这个中流砥柱给搞折了。

对端水能力的要求,有一亿点点高啊!

幸好李渊成年的儿子一共就三个,其中两个还是一头的,李渊自信问题不大。

由于李世民的军事能力实在太过逆天,李建成就算开了作弊器也玩不过,军队中遍布李世民的拥趸。别说忠于李建成了,连忠于李渊都费劲。

就算是李建成亲自指挥的部队,其中也不乏李世民的支持者。为了防止李世民利用军队搞兵变,用来戍卫长安的部队被几经裁撤,从二十六万下降到三万,只留下最忠诚于李渊的铁杆,并给予良好待遇,以维持他们的忠诚。

忠诚是忠诚了,但是人也太少了点,显然不足以抵御突厥的威胁。

“高祖以义兵起太原,已定天下,悉罢遣归,其愿留宿卫者三万人,高祖以渭北白渠旁民弃膏腴田分给之,号“元从禁军”。——《新唐书·兵志》

为了防止李世民得势,光裁减存量还不行,还得避免增量,那么就要千方百计避免出动军队,哪怕割地赔款也可以考虑。

与其被迫割地赔款落下骂名,不如主动放弃守不住的地区,这样一来,继续留在容易被突厥兵峰威胁的长安就不合适了,迁都势在必行。

长江以北的重要城市,比如洛阳、晋阳等,都是李世民带兵打下来并进行安抚民心的工作,民心所向只知秦王不知李渊,自然也不能去。巴蜀、陇西也过于偏僻,经济也不发达,不宜定都。

多方权衡之下,襄阳就成为最合适的定都选择。

尽管抛弃长安很可惜,但是这一建议对于稳定唐朝的权力格局很有意义,因此李渊很动心,还派了自己信任的中书侍郎宇文士及翻越秦岭考察,准备迁都的事宜。

在经过了一番准备之后,624年7月的御前会议上,李渊正式提出了迁都动议。李建成李元吉表示附和。

在场的各位高官中,裴寂向来跟李渊站在一头,因此大力赞成迁居到襄阳的想法。其他三位宰相,萧瑀、封德彝和陈叔达,就算心里反对迁都,但是看到李建成、李元吉、裴寂三个和皇帝最亲密的人都支持迁都,也纷纷表示附和。毕竟不可以得罪太子李建成。

在场诸人中,只有李世民没有表态,于是李渊将目光望向李世民。只要他一点头,迁都就成为正式决策。

如此一来,“大一统“就别想了。李唐将被华夏赢学家们归为偏安政权,跟东吴废物们坐一桌了。

03 唐初的两党之争

李世民何等聪明,一看这个情景,立即明白其中的弯弯绕。

这是父兄为了架空我,早就串通好了啊!居然不择手段到这种地步,连周朝和汉朝的古都长安都要放弃,简直岂有此理!

他立即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反对迁都的意见,他对李渊说:“夷狄自古为中国患,未闻周、汉为迁也。愿假数年,请取可汗以报。”

这是说,夷狄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的隐患,从来没有听说周朝、汉朝为了躲避他们而迁都。请多给我几年时间,一定会将颉利可汗捉来献给您!

李世民这话说得很有气势,深得“华夏赢学”精髓,但其实,也不完全符合事实:周平王东迁,从西周变成东周,躲避犬戎的锋芒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动机。

赢学家嘛,为了赢,必要的时候改一点事实是难以避免的。总比懂王每天一小赢,三天一大赢靠谱多了。

李世民又说:“当年霍去病只是汉廷的将领,都立志消灭匈奴,而臣忝列在王公之首,倘若安定不了边患,到了要迁都躲避的地步,那就是臣的失责!”

李世民这话倒是深谙“赢学”精髓,但是锋芒毕露,无形中又戳中了李渊的心病:

关中的边防向来由太子李建成负责,不是李世民的职责范围。现在他说自己作为秦王失责,难不成是在暗示,太子乃至皇帝李渊,都要为边防的困境负责不成?

这话让李渊勃然大怒,李建成也心生忌惮:老二这是摆明了要插手边关防务,架空自己啊!

事后,李建成和李元吉加紧向李渊献谗言,诬陷李世民谋逆。再加上他们笼络李渊嫔妃近臣,轮番诋毁李世民。至于史书上记载的李建成与嫔妃通奸之类的破事,那就属于执行层领会上意的时候,把“赢学”搞得有点太过,类似于说马斯克“伊万卡闺房行走”之类的骚话。

李世民也越发认为,李建成和李渊合谋针对自己。彼此猜忌不断加深,进入黑暗森林模式。

兄弟关系越发破裂,各自发展势力,两党各为其主,剑拔弩张。

李渊也是端水能力堪忧,就两方都搞不定,过于袒护李建成,把李世民当成纯纯的工具人。

每次突厥入侵,李渊总是命令李世民前去讨伐敌人,能者多劳嘛!但在战事平息以后,李渊又担心李世民声望更盛,对李世民的猜疑却越发加重了。

做多错多,越做越错!

谁tm能忍得了这种领导?

反复几次,就算李世民再大度,也得被惹毛了。

李建成一方面在东宫蓄养私兵,积蓄铠甲武器,明显是打算武力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拉拢分化秦王府的骨干力量,拉拢不成就污蔑构陷,尉迟恭、程知节、段志玄等人,不是被下狱,就是被驱逐。剩下的李世民心腹如长孙无忌、高士廉等人则惶惶不可终日,生怕灾祸接下来降临到自己头上,日以继夜地劝说李世民先下手为强,但李世民仍然犹豫不决。

当然了,李世民肯定不会毫无准备,束手待毙。

作为一名杰出的赢学大师,李世民不仅要赢,而且要赢得合乎周礼。

手足相残当然不符合周礼,因此必须要让对方先开第一枪,然后被迫动手反击。因此秦王府暗布间谍眼线,监视太子和李元吉一举一动,同时暗地里做好反击的准备。



周礼或者儒学作为“华夏赢学”的集中代表,也被今天的东大继承下来。

面对外部的挑衅,总是处于憋屈受气,隐忍不发的阶段。

但是一旦动手,那就要追求泰山压顶,一击必中!

不要说我事先没说过哦!

(勿谓言之不预也)



后世困扰唐宋明的文官与武将之争,在李建成与李世民的斗争中,已经浮出水面。李世民是很能打,但是马上得天下,能马上治天下吗?

长子李建成长期镇守后方,他周围聚集的都是老牌的关陇贵族。这些贵族原本以军事起家,但是长期养尊处优之下,其中大部分战阵兵法已经生疏,更擅长用家族积累的财富借贷生息,兼并土地,经商牟利。襄阳这个经贸中心更适合他们发挥所长。

对于其中极少数的顶级门阀来说,他们原本就是胡汉混血,也没有太多夷夏之防。朝廷远离边境之后,就更便于他们暗中与突厥贵族勾结,共同通过走私商队在丝绸之路贸易中大发横财。这种里通外国中饱私囊,甚至危害国家利益的勾当,在后世的宋明清比比皆是。

换句话说,拥护李建成的,主要是代表着金融商业资本的建制派老钱。

李世民南征北战,擅长从民间发掘卓越人才,因此他身边聚集的许多人,并非出身贵族,而是凭借才能与军功晋升的新贵。与他一起征战的士兵和下级军官,也需要分享土地财富。

Old money与New money之间,终有一战,这是历史反复验证的铁律,懂王MAGA党和民主党建制派之间的殊死斗争,也是如此。

表现在李唐初年,就是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夺嫡之争,并进一步集中体现在应对突厥的态度,以及是否迁都的具体问题上。

外交以及对外用兵,是为了服务于对内斗争,而不是反过来。

同样道理,懂王无论是声索格陵兰、巴拿马,还是在乌克兰撤退,或者在中东用兵,根本出发点也是服务于内斗。

李世民上位,肯定是更加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缩小贫富差距,更加有利于唐朝健康稳定的发展,但是,屠龙少年终有一天,也会成为恶龙。

李世民通过非正常手段上位,也就意味着李渊的担忧将成为现实:正常的继位程序失去神圣性,李唐朝廷此后不断陷入宫廷政变和废长立幼的循环当中。

与此同时,一个我们今天熟悉的痼疾,悄然侵蚀了李唐王朝的肌体,那就是——军工复合体!

中国历史学家更习惯将其称为:军阀割据。

懂王上位,也在打破一系列政治常规,同时塑造一个新兴的硅谷科技集团,必然与已经形成的军工复合体、医疗金融集团形成分庭抗礼之势。

当然,如果李建成上位,宋朝开始的文官治国,也就会更早地在历史中走向成熟。不仅会形成官僚利益集团,也就是懂王所说的“deep state”,各种骚操作也是层出不穷,贪腐起来更是花样百出。东大改开之后出现的一系列负面效果,就属于这种情况,逼得国家必须重拳出击整治FB。

顺便说一句,唐代开始出现的官僚利益集团,是后世所有“深层政府”的祖宗,因为西方都是学习中国的科举制,才塑造出官僚集团,而科举起源于隋朝,兴盛于唐朝,成熟于宋朝,在明朝达到巅峰。

这个棘手的问题,不存在最终解,只有动态平衡解。

华夏文明的厚重历史,在这方面积累了大量成功和失败的教训。

刚满两百五十年历史的美利坚,与之相比只是一个弟中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