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提要:
华夏与犹太文明的较量,就是一千四百年前,唐朝与突厥博弈的延续。
千年之前的唐突(唐朝vs突厥)大战,与今日的中美博弈存在诸多相似之处。
突厥和美国,一个是可萨犹太之父,一个是可萨犹太的好大儿,怪不得套路差不多,原来是祖孙啊!
祖孙三代,虽然相隔千年,却都在“专治各种不服”的中国面前,踢到铁板!
今天犹太人的主体,是曾经在东欧黑海之滨建国的可萨犹太人的后裔,可萨犹太人的统治者,是中国历史上的突厥王室阿史那氏。
南北朝时期,北周北齐相互攻伐不止。两者都倾尽府库讨好突厥,以借兵压制对手。突厥获得了“美利坚体验卡”,左右逢源,大发战争财,收钱收到手软。
隋朝统一后,突厥与隋“攻守之势异也”。突厥不仅分裂为东西突厥,而且向隋朝称臣。
好景不长,杨广-裴矩二人组,正如今日的特马联盟(特朗普-马斯克),追求一种“无尽赢麻”的赢学氛围,得罪的利益集团太多,因为太想赢所以输了,把大隋江山搞崩。
突厥则再次获得“美利坚体验卡”,扶植各种代理人战争,把中原打得一塌糊涂,从而让自身利益最大化。
李唐依靠天降猛男李世民,迅速统一天下,使得突厥失去了制衡中原的抓手。但是李唐内部,围绕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形成了新老利益集团的两党相争。
李世民不仅要赢,而且要赢得“合乎周礼”,因此一直逆来顺受,隐忍不发,坐等李建成走向疯狂,最终再来一波极限反杀。
如果说,唐太宗李世民和兵部尚书李靖是华夏赢学的官方代表,分别从宏观战略和中观战术层,践行了华夏赢学的理念;
那么《西游记》中的唐僧玄奘的原型,就是华夏赢学的民间代表,从微观个人层面,身体力行地进行华夏赢学的具体实践。
唐朝一方面正在为消灭东突厥整军备战,实行出入境戒严;另一方面,庙堂之上正在围绕佛教传播是否有利于江山社稷,进行了多场大论战。
玄奘的取经之旅,就是在这样的复杂背景之下展开的。
正是玄奘的取经之旅,导致突厥王族阿史那氏在东方再无立足之地,不得不踏上举族西迁之路;也正是这次惨痛的经历,使得他们在选择信仰时特立独行,皈依了非主流的犹太教,这才诞生了所谓“可萨犹太”!
01 困难重重的启程之路
公元629年春天,在经历了长达两年的边境封锁之后,唐朝官府突然下令允许居民出入边境。
理由是长安周边遭了天灾,允许灾民投奔异乡自谋生路。
玄奘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混在灾民队伍中,于公元629年(贞观三年)4月离开长安,正式踏上西行取经之路。
(北山注:网上资料大多说: 玄奘离开长安的时间是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但根据玄奘亲传弟子慧立所著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他离开长安的确切时间应为贞观三年4月,特此说明)
如果仔细推敲起来,官府下的这道命令相当蹊跷。
唐朝地方大了去了,长安遭灾,可以往国内其他地方去嘛,为啥要让居民逃往外国呢?
从朝廷官方的角度来看,对于一个农业帝国,人口就是生产力,就是税金的保证,尤其中原地区经过长期战乱,人口大减,人口资源更显得珍贵,更不允许随便流失到境外。
从民间的角度来看,对于一个农耕民族,西北边境之外,除了戈壁就是大漠,都是鸟不拉屎的地方。
去了能干啥?吃沙子吗?
所谓“灾民投奔异乡”一说,根本站不住脚!
根据上一篇的内容可知,唐朝从627年起一直整军备战,直到629年底发动灭东突厥之战。在大战前的几个月,突然允许所谓的“灾民”出境,最有可能的情况是:
唐军集结完毕,在兵马出动之前,需要派遣间谍探马出关,到突厥那里刺探情报!
如果边关一直都是戒严状态,草原上突然来了几个陌生人,一听还是操着中原口音。这些人是怎么来的?干什么的?傻子也知道这十有八九就是间谍。
混在这些灾民当中作掩护,间谍探马不就不显眼了?
说白了,玄奘就是混在一群间谍探马中出了关!
出关之后,玄奘日夜兼程,经过秦州(今甘肃天水),在凉州(今甘肃武威)入城时,又被官府扣下来。
凉州总督李大亮,接到玄奘违禁西行的报告,下令士兵严加盘查。于是门官在进城盘查时发现了玄奘,并将其带到李大亮面前。李大亮当面斥责他一番后,派了一小队士兵跟着玄奘。
如果玄奘配合,那就好言好语陪着他回长安;
如果玄奘不配合,就押送玄奘返回长安。
李大亮是唐朝功臣之一,后来做到西北道安抚大使,是安西都护府设置前,唐朝西北方向最大的封疆大吏,官至左卫大将军,太子右卫率,兼工部尚书。
问题来了,为啥唐朝政府允许民众出境,却又单独提防玄奘的出境?
为此还惊动了地方大员?
原因就在上一篇中,玄奘给李世民写的取经陈情表,引起了李世民对玄奘的重点关注。
当时正是对突厥备战的敏感时期,玄奘早不出境,晚不出境,偏偏在这个时候出境,还是常人难以想象且既没法证实也没法证伪的理由——西天取经?
朝廷为了留住他,甚至许以名寺住持作为诱惑,但玄奘依然不为所动。
更何况玄奘此前有常年的游方经历,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谁知道他是不是在刺探情报?
种种迹象加在一起,实在是过于反常,很难不把玄奘与间谍的身份联系起来。
所谓西天取经的说法,恐怕只有虔信的佛教徒才会相信,但李世民可不是。
谁能保证这个奇特的和尚,不是突厥派来的奸细?
西天取经?谁能保证不是杜撰出来的借口?
谁能保证他出境的目的,不是在大唐刺探情报后回返?
02 李世民的秘密谍报网
李世民是什么人?专治各种不服!
他想干什么事,很少有干不成的时候。
没能阻止玄奘西行,算是其中一件。
前文我们一直强调,李世民是华夏赢学大师,坚持以人民为本,展现了他菩萨心肠的一面;
但是请别忘了,他更有霹雳手段的一面!
李世民是从刀山血海中,真刀真枪杀出来的斗宗强者,经历过残酷的战场搏杀和惊心动魄的宫廷斗争,如果没有充分的特务间谍卧底之类的情报工作,怎么可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前文提到,从渭水之盟到东突厥覆灭,颉利可汗身边安插的唐朝卧底执失思力居功至伟。执失思力只是李世民构建的庞大情报网络中的一环而已。
没错,李世民除了皇帝这个身份,更是唐朝头号情报大师!
这不仅让我想起伍豪,我国的开国总理,也是中央特科的创立者,新中国情报事业的开创者。
革命历程中无数惊心动魄的谍战风云,均是出自他老人家之手!
出身于KGB的京子,跟他老人家一比,只是弟中弟。
参见:【原创连载】上海滩风云——惊心动魄的中共情报战(二)
李世民登基之后,创立了三大特务机构:
- 百骑司:主要负责保护皇帝安全,成员各个身手以一当百,武功高强。同时也负责情报收集和暗杀、逮捕等秘密行动。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取皇位后,面临着复杂的政治局势,尤其是对内部权力斗争的防范和对地方势力的控制。为了巩固皇权,他需要一支忠诚且高效的秘密力量,用于监察百官、收集情报和处理特殊事务,百骑司应运而生。
百骑司的成员,来源于李世民征战天下时组建的精锐骑兵部队——玄甲军,或者战死的玄甲军战士遗孤,以忠心耿耿战斗力强悍著称。
李世民登基后,将部分玄甲军成员改编为百骑司,赋予其新的职能,使其从战场上的精锐部队,转变为皇帝专属的秘密情报武装力量。
玄甲军
百骑司的主要职能,局限于长安城以及皇帝活动范围周边,职责相当于美国特勤局。由于该机构官署设置在长安城丽景门附近,在官方文件中常用“丽景门”代称,因此机构名称也被民间讹传为“丽竞门”。
- “六扇门”:这是民间俗称,并非正式官方名称。
- 唐代将隋朝的五省六曹制改为三省六部制,刑部作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御史台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
- 贞观初年,刑部设立专门的侦查机构,专门挑选新锐少年参加,名为“YINGQUAN”(这就是武侠小说中“朝廷YINGQUAN”一词的由来),去对付隋末起义的残余势力以及各地不服约束的豪强。其中不少人是黑白两道通吃的江湖侠客,被招安后为官府效力。御史台在唐代以前只有监督权没有司法权,贞观年间设置独立的台狱,用于侦办重大和特殊案件。
- 因“三法司”一共有六扇门,因此民间将其称之为“六扇门”。
- 不良人:创立时间不详,首次明确记载出现在唐高宗时期,主要负责办理各种治安刑事案件,有点类似于美国的联邦调查局FBI。
- 该特务机构因国漫《画江湖之不良人》变得很有名,相传由唐初道士袁天罡设立,并亲自担任头领不良帅,里面都是身怀各种绝技的奇人异士。在这部作品中,相当于三大机构的职能都合并到“不良人”。
玄奘在敏感时期不同寻常的举动,使他得到了李世民特意关照。
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以己度人”的现象,就好像美国攻击中国新疆的棉花问题,常常拿强制劳动说事。那是因为美国历史上真的强迫黑奴摘棉花。
李世民自己是谍报大师,当然也会疑心别人对他搞谍报。
敏感时期,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李世民于是向秘密情报机构下令,监视这位奇怪的游方僧人的一举一动,禁止他随意出境。
玄奘在长安两年的时间里,他的一举一动都在特务监视之下。但是两年来,也没发现什么异常,因此负责监视的特务,也就慢慢松懈下来。
这一松懈不要紧,人跟丢了!
据地方上的眼线报告,玄奘已经离开长安,但并没有向东突厥的方向前进,而是一路向西。
好消息是,玄奘应该不是东突厥的间谍。
但是新的问题来了:他会不会是西突厥的间谍呢?
东西突厥虽然分裂了,但一笔写不出两个“突厥”,万一唐朝正在全力对付东突厥的时候,西突厥得到了情报趁虚而入,那将如何应对?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赶紧把玄奘追回来要紧!
于是,李大亮就收到了禁止玄奘西行的政府公文。
能在李世民亲自布置的情报监视网中逃脱,证明唐僧玄奘绝非普通人。
反侦察经验,只是玄奘众多生存技能中,微不足道的一项。
那么,在历史中真实的唐僧,其武力水平到底如何呢?
04 深不可测的玄奘法师
在《西游记》中,玄奘的身世是这样的:
他的父亲名叫陈萼(字光蕊),海州人士(今江苏省连云港)。中了状元之后,前往洪州(今江西省南昌)上任时,为水贼所劫并与妻子分离。
三个月后,有孕在身的妻子生下了一个男婴,将其放在一个木盆里,沿着长江飘到金山寺,被法明和尚养育成人,唤做江流儿,十八岁时剃度受戒,法号玄奘。江流儿长大后,上演了一出认亲复仇记。
《大圣归来》中的江流儿
唐僧出家的金山寺,就是《白蛇传》里,法海所在的那个江苏镇江的金山寺。
大威天龙的法海,跟“唵、嘛、呢、叭、哞、吽”的唐僧,这不就梦幻联动起来了吗?
这个故事不能说跟事实毫无关联吧,也基本是驴唇不对马嘴了。
《西游记》中的唐僧出身的故事,是作者熟悉的地方(海州、洪州),明朝时期社会现实(陈光蕊高中状元,远赴异地上任)、中外常用故事桥段(例如小孩放在木盆中漂流,著名的就有犹太先知摩西、罗马建立者罗慕路斯与雷穆斯,甚至还包括岳飞的民间传说版本),以及王子复仇故事母题(例如赵氏孤儿,或者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的一个杂糅。
至于收留江流儿的金山寺,其开山祖师确实是一位法号法海的和尚(宰相裴休之子),但是建立时间是在唐宣宗年间(846年-859年),是距离玄奘生活的年代两百年之后的事情了。
西游记中的玄奘身世,只是突出一个命大,但这并非他自身的能力。历史上的玄奘,则是名副其实的“斗战胜佛“,各种生存技能满点,相当于詹姆士邦德和野外生存大师贝爷的合体,简直就是天生的间谍圣体!
唐僧玄奘,俗家姓陈名祎,出自赫赫有名的颍川陈氏,三国时期的陈纪,陈谌、陈群均出自颍川陈氏家族。前文中提到的著名卫佛斗士法琳,也是出自颍川陈氏,跟玄奘算是同族。
玄奘祖上历代均出仕做官,曾祖、高祖官至北魏太守,他本人可以说是官N代。其父亲名叫陈慧,才能出众,曾经官至县令,但因隋炀帝的荒淫无道,陈慧辞官而去,隐居洛阳附近乡间、托病不出。
剪裁着父亲博览群书,接受家学教诲,经史子集无一不通,不仅好学聪慧,而且践行“知行合一”的精神:凡是学问,必求甚解,稍有领悟,立即实行。
玄奘五岁丧母,十岁三哥早夭,父亲不久后积劳成疾,撒手人寰。无奈之下,陈祎随早已出家的二哥来到了东都洛阳净土寺当了一名童行。抄经礼佛,吃斋诵经,由此进入佛门之中。
玄奘认为,诸子百家的学说,都无法解决天下治乱循环的问题,也许答案就在佛法之中?他很快就把能找到的佛经翻了个遍,也没有解答心中的疑惑,于是他开始游历天下,进行一场说走就走的长途旅行。
他在七年时间内,入巴蜀,游历荆州、扬州、苏州,又辗转南上北下,行游了大半个中国,遍寻高僧大能,但无人能解答他的疑问。
问题来了。
要知道,当时正值隋末大乱,兵祸连年,生灵涂炭。
到处都在打仗,乱兵土匪流寇到处都是,比现在的叙利亚还乱。
玄奘到处晃荡了七年,怎么保持安然无恙的?
难不成,玄奘真是个深藏不露的绝顶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