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李治能当上皇帝,力挺他的是他的亲舅舅长孙无忌。当初唐太宗心里最中意的人选是魏王李泰。李泰亦时时处处表现得十分积极,对皇兄太子李承乾颇有不屑,有争储的征兆。要知道太宗与长孙皇后有三个儿子,太子李承乾自暴自弃,宠幸娈童、结交术士,唐太宗震怒不已,派人杀了称心。后来皇子李祐叛乱,李承乾居然说:“东宫西墙距大内不过二十步,要兴兵夺位也是我,岂能轮到李祐那小子?”
太子居然要造反,唐太宗不得不弃儿自保。李承乾临死说道:“孩儿自作孽无可怨,但父皇若将李泰立为太子,那便成全了他的阴谋,我死难瞑目!”太子承乾谋反被废,魏王李泰入主东宫本来是顺理成章之事,然而李世民万没想到,当他象征性地向群臣征询新太子人选时,却意外杀出一匹黑马一一晋王李治。长孙无忌觉得李泰太有主见,不好驾驭,对自己不利。而李治生性柔弱,辅佐他,长孙无忌能大权在握,稳操胜券。长孙无忌劝太宗,为了你的几个孩子,应该让一个善良的人继承你的皇位,才能保全皇家血脉。于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李治在长孙无忌的力荐下,立为太子。唐太宗驾崩后,李治成为皇帝。长孙无忌成了托孤之臣,加上他凌烟阁第一功臣和国舅的身份,那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妥妥的权臣。那么为什么李治当上皇帝后,却要杀了扶自己上位的长孙无忌呢?许多人认为是武则天想当皇后时,长孙无忌千般阻挠,惹怒了武则天,于是武则天天天吹枕旁风,让李治想方设法除了这眼中钉肉中刺。
这也确实有这方面的因素,想当初武则天和李治为了“废王立武”晚上亲自上长孙无忌府上,又是送金银珠宝,又是提拔他的几个儿子。长孙无忌收了钱,领了赏,却不替人办事。他不但不为武则天说话,还和褚遂良等一唱一和说武则天的身份和出身不宜母仪天下。直到背后有铁血无敌、震撼四海的大唐军队的李勣一句:“此乃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臣?”才解了李治的围,让武则天登上皇后之位。武则天想要站稳皇后的脚跟,处处打压长孙无忌那确实不假。她想杀长孙无忌,甚至想让他碎尸万段也有可能,但是真正起决定作用的绝不是武则天。李治和长孙无忌,唐朝的两位重量级人物,一个皇帝,一个重臣。在很多人的眼里,李治和长孙无忌的关系应该是亲密无间的,因为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那么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让李治下定决心杀了长孙无忌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皇帝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没有任何人能够挑战皇帝的权威。而长孙无忌作为重臣,虽然功勋卓著,但他的权力已经对皇帝构成了威胁,李治被他时时掣肘,心里很不爽。李治在武则天的引导下,越来越想自己做主,他希望能够掌控一切,而长孙无忌的存在让他感到不安。除了立后的问题,长孙无忌在处理太子废立问题时也干预了李治的决定。当时,李治想要废掉自己的太子李忠,要立他和武则天生的儿子李弘,而长孙无忌则坚决反对。虽然长孙无忌的理由是出于维护唐朝的礼法和稳定,但是他的干预也让李治感到自己的权力被挑战。另外,长孙无忌还曾试图控制官员的任免权,总是挑选关陇集团的人士做朝中的官员。这使得他在朝廷中拥有更大的影响力,甚至有超越皇权的可能性。这也是李治想除掉长孙无忌的原因之一。李治下令杀死长孙无忌的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是因为有人举报长孙无忌试图谋反。虽然长孙无忌谋反真假难辨,但作为皇帝,宁可信其有,不敢信其无。为了皇权,不要说舅甥之间,哪怕是父子,兄弟之间,那也是刀光剑影,血染黄沙。李治听到过隋朝覆灭的原因,也知道父亲上位的玄武门之变,第一次听到舅舅造反,还杀了举报者。再一次听到这样的声音,他开始动摇了,他甚至担心自己是待宰的羔羊,所以先采取行动。
毕竟舅舅的势力太大,不把事情在萌芽状态遏制住,倘若长孙无忌真举事,那么被除掉的将是李治自己了。总之,李治杀死长孙无忌的原因是复杂的,除了武则天的念叨,其中包括了皇权与相权,谋反等多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