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这样一位母亲,抛弃了自己8岁的儿子,11年没有再见。
而且当儿子费劲巴力地找到母亲的联系方式的时候,她却回答:“我工作太忙,没空回去看孩子。”
这背后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孩子的母亲选择11年不见儿子,只是因为工作太忙吗?
妈妈,我好想你
央视一档寻亲节目名叫《等着我》,家住河南洛阳一农村的郭金鹏就是一期节目的主人公。
2003年的一天,8岁的郭金鹏在学校上课,父母突然去了学校,跟他说他们要去石家庄打工:“这段时间你就住在你大伯家。”
作为家中独子,郭金鹏向来懂事。他虽然不想父母离开,但也只能装作坚强的样子:“放心吧,我会好好学习的。”
然而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仅是大约24小时之后,郭金鹏的父亲就风风火火地回来了,并从大伯家给郭金鹏接回了家。
郭金鹏的小脑袋瓜里满是疑问,他问父亲是怎么回事,妈妈去哪了?
父亲也不回答。只是一味地收拾着母亲的衣物,并把所有母亲的照片都剪碎,丢到了院子里刚刚燃起的火堆。
从那之后,郭金鹏就再也没见过母亲。他应该很多次都问过父亲:“妈妈到底去哪了?”但父亲从不回答。
对于年幼的郭金鹏来说,他唯一能再见到母亲的机会,就是好好学习,长大之后赚到8岁的他认为那种花不完的钱的程度,再去找妈妈。
11年后,郭金鹏高考取得了634分的好成绩,这个成绩完全可以用“光宗耀祖”来形容了。
高考后暑假可能是人生里最轻松的假期,郭金鹏也觉得这是一个能与母亲见面的好机会。
然而,不管是父亲还是亲人,都没有母亲的联系方式。最后,他找上了节目组。
寻亲过程不必多言,总之是找到了母亲的联系方式。电话里,母亲的回答让旁人听起来有些寒心:
“我现在在江苏工作,工作实在太忙了,所以孩子,妈妈这么多年没去看你。”
按照大多数人的理解,彼时的郭金鹏可能是崩溃的,找到了母亲,却不能见到母亲。
但真实的郭金鹏并不觉得这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我可以去找她。”
随后在电话沟通中,母亲给了她现在的地址,郭金鹏终于在11年后的那个暑假;
带着634分的优异答卷,来到了母亲身边,吃到了母亲亲手做的饭……
妈妈,我需要你
整个故事我们都不知道郭金鹏的母亲到底是不是因为工作,才没有在11年里见儿子一面。
但从其父亲的态度上看,这对夫妻应该是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了,最终在去石家庄的路上彻底爆发,而最大的受害者就是无辜的郭金鹏。
比起这位“失踪”的母亲,我更担心郭金鹏。
但当我发现他并没有因为成长路上缺失了母爱而变得“扭曲”,我心里仿佛放下了一块大石头。
各位也或多或少地都知道,在孩子成长之路上如果缺少了母爱会有怎样的后果。
缺少母爱的孩子一般会有两个极端,要么就特别懂事,扛起了家庭里属于母亲的责任。要么就很叛逆,因为他少了一份自己应得的爱和引导。
很明显,郭金鹏是前者,哪怕母亲说自己没空,他也没有崩溃。
他能用这种心态,是因为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用原本需要母亲给他的“情绪调节能力”。
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想象一下,当别的孩子都在母亲的怀抱里欢舞的时候,他是怎样的心态?他只能自我调节。
听起来很可怜,也很残酷,虽然成就了他温柔的性格,但这也成了他的“伤口”。
所以说,每一位孩子都需要自己的母亲陪伴、教育,有些能力不应该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诞生。
妈妈,我永远爱你
故事里有一个细节,现在讲给大家。在父亲烧母亲的照片的时候,郭金鹏偷偷藏起来一张母亲的照片。
我们平时在很多真人真事或者影视作品里看到这种桥段。这种行为是为什么出现?
这可以用“依恋理论”来解释。母亲是孩子成长中重要的情感纽带,当这种纽带突然被切断的时候,孩子的焦虑和不安全感就会飙升。
而收藏母亲的照片,是郭金鹏自然而然地选择了“自我修复”,维持他和母亲之间的情感。
这种逻辑也可以用在亲密关系中,你舍不得自己前男女友的一切有关的东西,也是不想切断你们之间的联系,失去安全感陷入焦虑。
这种情感也帮助郭金鹏学会理解母亲,哪怕母亲说自己没时间去看他,他也能替母亲“开脱”。
因为在多年来,他不理解母亲为什么“抛弃”他,只能让母亲的消失合理化,并且在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他也会向“合理”的一方看齐。
这其实还是一个比较温情的故事,失去母爱的孩子,最终找回了母爱,相信他的母亲也不会再缺席他的人生了。
也希望各位父亲母亲,不要缺失孩子的正常之路,辛苦你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