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南小希 编辑: 阿若
来源: 壹点灵心理
ID: yidianling0
这句话大家应该都不陌生:
好的亲密关系,是给你的人生做加法。
有了这个人,你会感觉被托举,看到更高远的世界,也会变得越来越强大和幸福。
可反观生活中,却能发现,很多关系其实是在做「减法」。
我们好像总得被迫忽视自己的很多喜好、感受、情绪,才能维持一段关系。
比如:
做决定时总是先问对方想不想,明明不喜欢某件事却假装喜欢; 其实心里很生气、难过,嘴上却说“没事”、“我不在意”; 单身独处时明明好好的,但一到关系里就开始患得患失,变得不像自己,心情、状态和对方高度绑定。
如果你也有这些感受,可能是在关系中失去了「主体性」。
主体性,就像内心的定海神针。可以让每个人在独处时安然做自己,也可以在关系中更加和谐幸福。
今天的文章就来聊聊:
我们该如何找回亲密关系中的主体性?
01
丧失主体性的
3种主要表现
最直接的表现,是对伴侣过度付出,忽视自己的需求。
28岁的女生小橙便是如此。
她懂事的就像个透明的存在:从来不问对方要礼物,节假日也从来收不到红包,从不提要求,更不会表达不满。
她默默付出,经常上门端茶递水做家务,在对方生病时无微不至地照顾,处处迎合包容对方。
可尽管如此,她还是经常被男友嫌弃。
当对方动不动就提分手,她都会眼泪汪汪地挽留,并更加小心翼翼地努力付出。
为了留在关系里、让对方满意,她可以无限制迎合对方,让自己的边界感、需求、感受通通消失。
图源:pexels
同时,丧失主体性的人,会经常会感受到不被满足。
有过出轨经历的已婚女性小寒曾透露过自己的心路历程。
一直以来,她都觉得自己的婚姻非常不幸福。她老公工作忙,总在应酬,而且脾气不好,回到家总是大呼小叫、忽视她的感受。
每当这时候,她总是一个人躲起来偷偷掉眼泪。她也经常满腹委屈地和闺蜜吐槽:“我在这个家到底算什么?”
因长期的内心失衡,她不自觉地发展了婚外关系。但很快发现,婚外关系也并不能填补她内心的缺失:
“他经常说他工作忙,没空陪我,可是他宁愿花那么多时间给短视频点赞,也不愿意用这些时间多和我说说话。”
在关系里缺乏主体性的人,内心常常会失去稳定感,情绪全靠对方来安抚。
所以,当小寒失望之余、退回一个人的世界时,她无法耐受强烈的孤独感。
于是,她又开始新一轮的追逐和失望。
图源:pexels
还有人会做出很多不恰当的情感回应。
之前在小红书看有人讨论过一个问题:
“当你看电影迟到,而男友联系不上你,他会作何反应?”
其中有两个女生讲述了各自的亲身经历。
女生A约男友看电影,因事耽误迟到了半小时,那时候手机又没电了,联系不上男友。后来才发现,男友在她迟到的半个小时内,连续打了20个电话。
而女生B的经历恰恰相反。她开车遇到交通事故,耽误了看电影。而在她处理事故、无暇联系男友的一小时内,男友一个电话也没打,反而一个人进了电影院,独自看起了电影。
于是有网友打趣地发起投票:“这两个人,一个那么焦虑,一个那么回避,你会选谁做你的男朋友?”
其实,过度焦虑和回避的依恋模式,在亲密关系中比比皆是。
而这两种极端表现,都有可能意味着在关系中丧失了主体性。
焦虑型依恋太害怕被抛弃、太在意对方了,于是开始疯狂联系对方、渴求重获安全感。
但这是情绪的外控,因为他把安全感的按钮交给了对方。
回避型依恋则是压根屏蔽了自己的感受,感到不安全时躲到自己的世界里,怕处理冲突就干脆一个人去看电影,自顾自蜷缩起来、斩断对外界的需要。
这并不是“冷静”,而是与自己的情绪断联。
这两种看似相反的做法,本质上都是失去了对自己情绪的管理能力,因为内在没有足够稳定的“自我核心”——也就是我们说的「主体性」。
02
主体性
是如何失去的?
如果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就会发现,在关系中缺失主体性的人,往往在早年有很多被错误对待的经历,很多核心的情感需求和体验没有得到满足。
核心需求没有被满足的人,就像童年没吃到糖的孩子,对想象中的甜味无法释怀,这样的执念也延伸到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
首先,他们缺少被尊重的体验。
小橙回忆自己的童年,她经常被冷漠又粗暴的母亲入侵。
在她很小的时候,母亲总是动不动就发脾气,莫名刮起情绪风暴。她变得又懂事、又敏感小心,生怕惹到她。
当她进入了青春期,母亲依然会进她房间乱翻自己的东西,在很多事情上粗暴地替自己做出决定。
所以,对他人的需求敏感、让自己的感受变得麻木,是她从小就练就的“童子功”,也是她自我保护的生存策略。
在成长过程中有大量被入侵体验的人,对被入侵和剥削的感受是麻木的,她们似乎自带“吸渣体质”,容易吸引剥削自己的人进入自己的生活。
图源:pexels
同时,他们缺少被看见的体验。
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认为:每个人都有镜映需求,渴望从重要他人处获得共情性反馈,以确认自我价值、能力及存在感的需求。
这种反馈如同镜子般映照出个体的内在体验,因此形成健康的自尊和稳定的存在感。
存在源于被感知。
可是,很多早年的情感、情绪无法得到养育者看见和反馈的人,无法形成内聚性的自我。
成年后,他们需要在亲密关系中找到那个让自己可以依赖的人,希望通过别人让自己脆弱的自体稳定下来。
正如小寒的内心独白:
“只要我一个人呆着,就会感觉非常孤独,陷入迷茫。但是,好像又没有任何人能真正填补我的虚无感、满足我的需要。”
图源:pexels
不仅如此,主体性缺失的人,也缺少恰当的“分离”体验。
如果伴侣没有及时回应自己,容易激起自己被抛弃的体验,进而引发焦虑或回避的防御机制。
也因此,伴侣需要始终有求必应、一直在自己可以碰触到的范围。一旦触摸不到,心理上就像经历了某种失去,陷入恐慌,激起不恰当的、破坏关系的回应。
本质上,这是“客体恒常性”缺失的表现。
只有被好好爱过、并经历过心理分离的人,才能意识到照料者是一个对我们满怀关爱的存在,同时也是一个可以离开我们的独立个体。
但是,养育者关爱缺席,或过度融合、不愿分离,也会让孩子与客体的关系,将始终停滞于“与养育者共生”的阶段。
这些都会妨碍一个人形成客体恒常性、成为心理上的成年人。
03
如何夺回
主体性?
也因此,只有夺回主体性,才能发展健康的亲密关系,拥有主导人生的力量。
要夺回主体性,首先要练习觉察自己的感受的能力,学会尊重自己的需求。
当注意到自己在重复某种模式的时候,需要停下来问问自己:
你是否在忽略自己,习惯性地认为自己不重要? 你自己的需求被满足了吗? 你的感觉怎么样?
为了和自身的感受重新连接,可以借助冥想等方式,让自我感受敏锐起来。
同时,靠自己去做出与以往不一样的反应模式,打破一贯以来的强迫性重复。
现在的小橙已经能和自己有更多连接了。她开始意识到,自己在很多场合都是无意识丧失自我、迎合他人的:
她曾经感受不到,在朋友聚会时,她总是听从他人安排、委屈自己吃不爱吃的东西;
她曾经感受不到,男朋友真的对自己很差,她也需要包容和宠爱,她也希望像其他女生一样被尊重和珍视。
“原来我一直这么委屈。”
感受到自身需要的她,旧的自我开始一片片掉落和破碎,她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维护自己的需要,远离负面的关系。
图源:pexels
同时,通过自我抚育,提升自我独立性。
研究显示,成年人拥有自我抚育的能力。
自愈是每个人的天赋和责任。每个成年人都不再是当初那个脆弱的孩子,成年人有资源对自己再抚育,自己给自己关爱,自我拥抱、自我满足。
不再执着于未得到的糖,而是靠自己走到更高远的世界,自己去创造更多的甜味。
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和专业人士建立连接,完成分离个体化。
正如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说过:孩子必须确认自己可以随时回家,才可以安心向前发展。
如果自己内心的家是冷漠的、没有温度的,成年后的自己可以通过一种人造的关系重新给自己建立稳定感。
合格的专业人士可以提供充分正确的回应,且稳定在场。
这是一种获得修正型的情感体验:
就像一个安全岛一样,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退回,在想依赖的时候可以放心依赖,不用担心被抛弃。
在此基础上获得的情感支持,可以让人格重新成长,也因此有力量做出心理上的分离。
从分离开始,你开始迈向更广阔的世界,变回自己人生的主角。
如果你有需要,可以添加客服大表姐微信,我们将按需为您匹配合适的心理咨询师:
无论是谁,都是你人生的NPC,你才是自己的主角。
只有夺回自主权,才能在不舒服的关系里潇洒转身,在幸福的关系中让快乐延续。
心理爱好者考证/副业推荐
可从事心理行业,可增加额外收入
可成为有执业胜任力的心理咨询师人才
↓戳图,添加老师咨询↓
含1对1指导规划 + 课程体验
如果你正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心理服务,可以考虑壹点灵的心理服务,这里有4.5万名专业心理咨询师,可进行线上或线下咨询服务,他们专业、真诚,且已经准备好,识别下方二维码可预约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