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战役后,国军方面曾就“东进兵团”援锦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总结,尤其对“东进兵团”为何会止步于塔山,逐一做了分析。

而这其中就提到了一点,国军在正面进攻不奏效后,并非无计可施,而是已经找到了一个相当完美的突破战术。

不过,该战术最终却并未实施,这又是为何呢?



一、猛打两天寸步未进

提出这个完美突破战术的,是国军54军军长阙汉骞。

阙汉骞与东野首长均毕业于黄埔四期,且都是步兵科,这也就意味着,两人不仅是校友,而且还是同期同学。

抗战胜利前夕,阙汉骞升任国军54军军长,到了抗战胜利不久,该军进驻山东,之后在1948年初抵达东北,并驻防葫芦岛一带。

至锦州战役打响之际,老蒋正是在54军军部召开了关于如何援锦的军事会议,而在这次会议上,作为国军嫡系的阙汉骞被委以了重任。

当时老蒋的计划是成立“东进兵团”以救援锦州,既然是兵团自然需要一个指挥官,经过考虑,老蒋任命侯镜如出任此职。

不过,由于“东进兵团”的部分兵力需要前去华北调集,这就需要侯镜如走一趟,因此老蒋就下令,在侯镜如没有回来之前,由54军军长阙汉骞代为指挥援锦事宜。

按理说,阙汉骞即便是国军嫡系,但也不过是一小小军长,他何德何能可以指挥云集葫芦岛的各路国军?实际上,他之所以能从国军东北诸将中“脱颖而出”并得到重用,也是有原因的。

阙汉骞有个“长处”,就是对老蒋喜欢什么摸得门清,他托人打听到老蒋特别喜欢“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这句话后,就弄了一幅挂在了54军军部。

结果,当老蒋来葫芦岛后,看到这幅字自然是极为满意,不仅特赐阙汉骞与自己合照,还把临时指挥权交给了他。

而为了报答校长的“知遇之恩”,阙汉骞在走马上任后,可谓是“干劲十足”。

原本按照国军的计划,是准备在侯镜如带着华北增援国军回来,以及海军舰队到位后再对东野的塔山防线发起进攻,但阙汉骞表示,完全等不了。

一来,54军在来东北后,一直在葫芦岛一带,而我们都知道,在辽沈战役结束之前,东野并未对葫芦岛有过太大的军事行动,因此54军就没怎么挨过打,这就造成阙汉骞相当自负,认为自己相当能打。

二来,在包括阙汉骞等诸多国军将领的眼里,当时的塔山防线,实在是太好打了。

之所以有这种认知,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塔山无险可守,除了附近有一个略微高点的白台山之外,整个儿就是一个大平地。

这种地形,不管在谁眼里,第一感觉就是“易攻难守”,而国军则是攻击的一方,因此,这些国军将领一致认为,只需要先来几波密集轰炸,然后部队发起冲锋,基本上就稳了。

而第二个原因,是根据国军侦查得来的情报显示,防守在此处的东野部队,还在抢修防御工事,这就意味着,东野的防线并不是太完善。

既“易攻难守”,防线又不完善,这简直就是“唾手可得”的功劳嘛。

所以,阙汉骞在被授予临时指挥权后,当即就决定不等了,提前发起进攻,毕竟要是继续等下去,尤其是等到侯镜如回来,那首功就不是自己的了。

因此,当时的阙汉骞满脑子只有四个字,那就是必须“拔得头功”。



于是在1948年10月10日凌晨3时30分,国军对塔山防线抢先发起了进攻,先是派出了3个营的兵力,趁着夜色偷袭塔山防线最东边的打鱼山阵地和高家滩阵地,之后又在天色微亮后,以40多门重炮的庞大火力,向塔山阵地正面猛轰。

由于国军是突然发起进攻,加上炮火轰炸烈度高时间长,因此东野四纵的阵地被炸的一片狼藉,地堡被掀掉、掩体被炸塌,用来做工事的枕木、石块更是七零八碎,只剩下光秃秃的交通壕。

前后几千发炮弹的轰炸结束后,阙汉骞一声令下,国军如潮水一般,冲向四纵阵地。

原本按照阙汉骞的想法,自己又是卯足了火力轰炸,又是以3个师的兵力发起冲击,理应很快拿下才对,但足足打了一天,并且在10日下午又用上了飞机低空扫射,但到当天傍晚,国军在付出1100多人伤亡后,塔山依旧牢牢掌握在东野四纵手中。

第二天同样也是如此,由于头天进攻未达到目的,气急败坏的阙汉骞更是不惜代价对塔山冲击,除了加大轰炸力度外,又在塔山正面增加了一个师的兵力,在此期间,国军第8师的一个营甚至一度冲进了塔山村,眼看就要突破防线。

但四纵并未让敌人得逞,不过四纵为此也付出了极大的伤亡代价,其中阻击敌8师那个营的34团1连,仅剩7名战士。

这么一来,猛打两天的阙汉骞,最终是寸步未进。

二、阙汉骞的计策

而就在国军第二天的进攻结束之际,侯镜如回来了。

与他一同来的,除了老蒋派来的督战官罗奇外,还有华北国军精锐之一,也就是号称“赵子龙师”的国军95师。

之后在当天晚上,国军召开了军事会议,一方面是总结这两天的行动,另一方面则是研究下一步该怎么办。

会议上,阙汉骞垂头丧气的把两天的失败进行了汇报,不过此时的他并不不服气,因此在汇报完毕后,就提出了一个新的战术方案。

这个新方案的大致意思,就是不再从正面进攻塔山,而是改由侧面迂回。

阙汉骞的想法是,既然猛打猛攻了两天都没冲过去,那就说明再这么打基本也不会有效果,与其如此,倒不如另辟蹊径。

而他具体的策略,是提出让“东进兵团”集中主力部队,去打白台山以西的区域,根据情报显示,那里地形相对广阔,部队也能摆的开,最重要的是,东野在那里没啥防御工事,突破起来也比较容易。

严格来讲,阙汉骞这个方案,还是有一定可行性的,并且根据之后几天的战场状况来看,也是一个相对不错的方案。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



首先,国军“东进兵团”此次行动的终极目的是什么?答案是救援锦州,并且还是越快越好,不然耽误的时间越长,那锦州的国军就越危险。

既然终结目的是救援锦州,那么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没有必要一直与东野在塔山死磕。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无法从正面突破,那就从侧面迂回,只要能绕过东野的塔山防线,那就达到了战略目的。

阙汉骞正是基于这种思路,想到了这个方案。

所以,他就认为国军主力部队应当奔袭东野的防守薄弱之处,也就白台山以西,而那里地形相对广阔,就算东野有部队进行拦截,但摆开阵势的话,突破也容易得多。

只要突破过去,那就能把东野的塔山防线丢到身后,而锦州距离塔山也就30里左右,届时部队全力突进,很快就能抵达锦州城下。

一旦到了锦州,便可以与锦州国军联手,对东野攻城部队形成前后夹击之势,就算一口吞不下,也能迫使东野撤围锦州,如此一来,“东进兵团”就算完成任务了。

阙汉骞的战术确实很完美,不过在一个关键环节上,却太过理想化。

三、为啥放弃迂回战术

阙汉骞的方案哪里太过理想化呢?很简单,就是白台山以西的地形。

在阙汉骞的概念里,白台山以西不仅地形开阔,并且东野在这里防御薄弱,因此有极好的迂回条件。

而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东野在这里为何会防御薄弱?

要知道,为了守住塔山,东野除了派出四纵和十一纵之外,还安排驻守高桥一带的总预备队一纵做好随时顶上去的准备。

从这个部署就能看出,东野野司考虑的极为周密,因此,不可能出现有太大纰漏之处。

而之所以在白台山以西没怎么布置防御措施,从地图上就能看得出来,整个塔山一带的地形,是呈现西高东低的态势,东边为大海,而塔山村的西边,便是海拔200多米的白台山。

不仅如此,白台山还紧挨着虹螺岘山,而再往西,也就是过去虹螺岘山,便是连绵不绝的丘陵了。

这个地形,确实是“开阔”不假,但问题就在于,大部队若是在这其中行军,也会十分困难。

正因如此,东野才没有在这里做太多的防御措施,而是围绕以西到东的白台山、塔山村、桥头堡和高家滩这四个点,进行了防御重点部署。

所以,阙汉骞想从白台山以西迂回的计划如果实施,第一个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携带大量辎重的部队如何快速通过连绵不断的山区。

不过,之所以国军会放弃阙汉骞的方案,倒不是考虑到了山路难走,而是另有原因。

这个原因,出在随侯镜如一同来的督战官罗奇身上,他自认为自己的老部队95师战力强悍、无往不利,因此就坚持继续从正面进攻。

罗奇这么做,其实与阙汉骞最开始的想法一样,也是为了抢功,而为了达到目的,他不惜抬出老蒋压人,还自信满满的宣布,自己将会亲自指挥95师担任正面主攻任务。

罗奇号称“罗千岁”,由于他地位特殊,其他人自然就不敢再多说什么,于是,国军下一步的进攻方案就定了下来,先在11日休整一天,顺便让95师侦查侦查地形,然后在12日向塔山正面防线全力发起攻击。



只不过,此时的罗奇怎么都不会想到,接下来的战斗,他的自信将被彻底打碎,而他“引以为傲”的老部队95师,也将被东野四纵打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