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中,豫东战役可是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刘邓大军在向大别山挺进的时候就属于我军由战略防御到反攻的转变,至于豫东战役就是我军全面反击的号角。在这场战斗中,国军可是占据着交通与兵力优势,可是粟裕却能够在1比2的兵力劣势中打出了1比3的战损比,这让很多人都不敢相信,直接让国军都懵圈了。当时刘伯承是起到协同作战的作用,而他在看到粟裕用兵方法时,直呼太大胆。那么这场战役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能够让军神刘伯承都对其夸赞不已呢?
1948年我军在解放战场上的局势好转之后,毛主席就决定再来一次大别山挺进战略,也就是让粟裕带着三个纵队南下作战,深入敌人的后方给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可是对于这个提议,粟裕却是反对的,他觉得中原战场上有着不少的机会,可以将敌人的有生力量消灭,并不赞同分兵南下作战,这反而不利于我军歼灭更多的敌人。就这样粟裕与毛主席就此争论不休,谁也不服对方,觉得自己的提议才更合适。
1948年4月,粟裕来到了西柏坡,他要将自己的想法当面同毛主席说清楚。后来在朱老总的帮助下,毛主席同意了粟裕的想法。不过想要在中原进行决战,就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我军在攻打大城市上并没有什么经验,另外在歼灭大兵团上,我军也没有先例。我军首个接手的大城市就是哈尔滨,不写还是从苏联的手里接下的。
至于东北其他大城市还都被国军掌控着,如果不能攻克这些城市,那么想要将国军力量消灭就比较困难了。然后就是歼灭大兵团上,我军的确没有实现过,虽然战斗中我军也消灭不少的敌人,却也都是师编制的,当时国军狂妄自大所以才会上当,让我军这么容易吃掉。
可是后期国军吸取了教训,直接将整编师抱成一团,如此就形成了整编师团,如果我们同他们硬刚就很不无法吃掉,只有将其分散开,才能够逐个消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想要在中原地区消灭更多的敌人真的不容易。
不过中央既然同意粟裕的作战方案,那么粟裕就一定有办法解决,五月陈毅就带着华野的四千多名干部去了刘邓大军所在地,而这也是让刘邓大军同华野一起作战,当时中野是在中原的西南地区,而这里有两个国民党兵团,分别是张珍与胡链的。
而刘邓主要的任务就是将这两支兵团牵制住,在中原大战开始后,保证这两支部队不会插手。另外中野还派出11纵队去协助粟裕。当时粟裕指挥五个纵队,再加上中野的一个纵队,在中原地区作战。
陈士榘与唐亮带着两支纵队是在南阳盆地,这里属于中原出口,换句话说这里属于中原的西南角。许世友与谭震林带着三个纵队在中原西北地区,也就是枣庄与临沂附近。另外就算韦国清与陈丕显带着三个纵队去了中原的东南地区,也就是苏北方向。
有了这四股势力占据中原的四个角落,而国军就被我军围困在中间,只要他们一动,我军就可以随着改变阵行对其进行歼灭。当时粟裕采取佯攻的方法,调动国军去支援,从而让抱团的国军分散开来,而这也让我军有更多机会消灭敌人。
而这场战斗中区寿年的兵团成为粟裕歼灭的对象,不过黄百韬的参与改变其作战方案,但是黄百韬亲死反抗,让粟裕不得不当时将其全部歼灭的想法,但这场战役也取得不小的战果,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却还歼灭敌人九万多,作战目标也完成了,而粟裕用兵大胆让刘伯承也非常的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