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部分场景进行了文学化演绎 ,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战国时期,烽烟起

大家好,我是那些年,今天说一个牛逼轰轰的战争,主角不是别人,正是战国时期的齐国和燕国。

孔孟之乡的齐国,五十天灭了燕赵大地的燕国,意不意外!惊不惊喜!

说起来呢,齐国人那阵就跟拿了主角剧本似的,风光得很,打得快,打得狠,灭了燕国、杀了燕王,连对方丞相都给做成了肉酱,一时风头无两,可谁料刚爽了没几天,就被迫卷铺盖走人,把人家燕国原样奉还,连带着名声也臭了,仇家一大堆,输人又输阵。

这是咋回事?怎么着,燕国迎来了华丽地逆转?

今天咱就来扒一扒,这场“五十天灭燕国”的齐破燕之战,究竟是怎么个来龙去脉,为啥齐国赢了又输了,又是怎么给后面那场“乐毅伐齐”埋下了雷?

子之篡位,天下哗然

话说战国后期这几十年,那就是一锅乱炖,各家诸侯国,你方唱罢我登场,谁不想争个“天下共主”?

公元前316年,燕国来了个变天大动作,燕王哙,在纵横家苏代、隐士鹿毛寿等的蛊惑下,一时昏头,把王位禅让给了自己的丞相子之。


燕王哙禅位给丞相子之的剧照

你听这名字子之,有点文雅劲儿,但人家不是搞文艺的,是个干改革的,是个实干家。

燕王哙这人有点理想主义,一心想学三皇五帝搞禅让,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不如干脆把位子让给个有本事的,正好子之在朝中声望不错,于是就搞了个“和平过渡”,说白了就是王权内部“合法转让”。

问题来了,子之一上位,立刻大刀阔斧搞起改革,动了不少既得利益者的蛋糕。

这燕国,地处北方,民风刚烈,不比江南温润细腻,百姓和贵族都彪悍,谁受得了你一上来就砍人利益?

于是乎,没过多久,国内就炸了锅。

有的反对子之“非嫡不立”,说他违背宗法;有的骂他“乱臣贼子”,说他篡权乱政。

太子平和将军市被站队另一边,起兵反子之,结果兵败被杀,死者上万,燕国一时间血流成河,老百姓都说这是“自毁长城”。

这时候,隔壁齐国眼睛一亮:燕国内乱,不打更待何时?

齐宣王出兵:五十天打下燕国

这年是公元前314年。

齐国的国君是齐宣王,此人手段老辣,脑子活泛,虽不如齐桓公那样霸气,但也算得上会借势打牌的主。

齐宣王一看,燕国内斗打得热火朝天,便派出老将匡章出兵伐燕。


齐宣王派出老将匡章出兵伐燕

匡章这个人,前后在战国军史里数次露脸,是个干实事的将军,没那么多豪言壮语,但干活不含糊,打仗的好手。

他这次带兵出征,速度快得出奇,一路披靡,兵锋直指燕都。

史书记载——五十日破燕

什么意思?从出兵到攻入燕国国都,仅用了五十天。

这在春秋战国那会儿,可是非常吓人的速度。

主上决断英明,主帅谋略得当,军纪严明,将士用命,开头一路打,见人就杀,一城接一城,燕军根本挡不住。

燕王哙被杀,子之仓皇出逃,最终被抓后处以极刑——据《战国策》记载,齐人把子之“烹为醢”,也就是剁碎做肉酱,这场面别说古人,现在人看了也得发冷汗。

燕国,就这么灭了。


齐军攻入燕国国都

齐军入驻:胜利后飘了

可问题也就来了。

齐军进了城,仗打赢了,心就飘了。

士兵们以为可以在燕国快活了,烧杀抢掠的毛病出来了,军纪一下子就散了。

你别说老百姓,就连燕国一些降将都看不下去。前脚刚跪地投降,后脚就看见自己家宅被洗劫一空,老婆被掳、财物被分,你说他们心里能没数?

更要命的是,齐军打仗猛,统治却松,很多地方刚派了个“占地官”过去,第二天就被老百姓杀了,旗子一换,又是燕国旧将当家。

这还没完,赵、魏、韩、楚、秦几个邻国一看情况不对,也开始坐不住了。

你齐国是想借机吞掉整个燕地?那可就太贪了。

赵武灵王当机立断,把在韩国避难的燕国宗室公子职(也就是后来的燕昭王)请回赵国,说:“你是正统,我帮你,咱们一起搞复国。”


胡服骑射改革的赵武灵王

随后赵国带兵护送公子职回燕地复国。

各国联手:给齐国“上眼药”

你以为这事就完了?没那么简单。

赵国这边搞复国,还不忘借机做买卖。

当时赵国有个大将,叫乐池,另一个谋士,叫惠施,这两人献上一计。

乐池说:“咱们直接硬刚齐国不划算,不如玩点手腕。”

于是赵国跟齐国谈判,说:“河东那块地我们送你,你把燕国部分地盘给我们。”

齐国一听也不傻,觉得这买卖划得来,河东是富地,拿来可以稳住后方,于是答应了。

这下可好,楚、魏两个大国看赵国“卖燕地买安全”,怒了。

“你们搞这种小圈子交易,把我们晾一边?行啊,那我们也搞事。”

很快,楚、魏两国联合发兵,声称“伐齐而复燕”。

接着秦国也出手,在丹阳和濮水沿线跟齐国开战,史书记载秦军大胜,齐军被打得节节败退。

齐宣王一看,四面楚歌,压不住了,只好选择撤兵,放弃燕地。

前312年,燕国正式复国,公子职登基,是为燕昭王。


燕昭王

燕昭王复国:十年卧薪尝胆

燕昭王这个人,有点像战国版的勾践。

他早年流亡在外,差点死在异乡,回国时国破民穷,百姓对王室早没信心了。

可他没气馁,反而更狠地要求自己——修王宫不动一砖,用旧屋;吃饭不碰美酒,用粗粮;见百姓三次跪拜,不摆架子。

同时,他下诏求贤,“愿以千金,购千里马;愿得贤臣,安天下。”

结果来了个狠人——乐毅。


燕国名将,狠人乐毅

乐毅伐齐,复仇雪恨

公元前284年,齐国又干了一件“作死”的事。

这回他们灭了宋国,正得意忘形,齐湣王膨胀到不行,连对赵魏的合作都翻脸不认,结果中了苏秦的离间计。

燕国看时机成熟,昭王拍板,联合赵、魏、韩、秦四国,任命乐毅为上将军,兵发齐国。

这是战国史上最大规模的五国伐齐,齐湣王依旧轻敌,把大军主力放南边防楚,北边空虚不堪。

乐毅乘势而入,一路攻下齐七十余城,连齐都临淄都被攻破,齐国亡国,达五年之久。


乐毅伐齐

说白了,这场仗就是齐国当年攻燕的翻版,只不过这回轮到齐国尝尝被灭的滋味。

历史就像一面回音壁,你干过的事,终有一日会被反弹回来。

五十天打下来的,五十年都守不住

齐破燕之战,一开始赢得风光,齐军仗着燕国内乱,乘虚而入,用五十天就灭了一个国家,杀了一个国君,血洗了一个都城。

可胜利来的太快,也就败得快。

他们忘了打仗靠兵,守国靠人心。

军纪一乱,民心尽失,再加上外交失败,才有了各国合围的局面,最终不得不拱手还国。

这场战争给我们的启发是,历史从来不是简单的“谁赢谁输”。

齐国赢了战场,却输了人心;燕国输了国土,却赢回了民族气节。

后来的乐毅伐齐,就是当年这场战争的回响。

一个政权再强大,一旦失了德、失了理、失了信,再多的兵马也是竹篮打水。

五十天灭一国听起来风光,但你想守一辈子?那可得靠德政、靠人望、靠胸襟。

历史不会说话,但它记得一切。

讲史至此,齐破燕一役,并非成王败寇那么简单。

参考资料:
《史记 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
《战国策 卷二十九 燕策一》
《资治通鉴 卷三 周纪三》
《史记 卷四十三 赵世家》
公孙丑下 《先秦诸子系年考辨》匡章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