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晋元在看报

谢晋元是抗战期间四行仓库八百壮士中的一员,他“挺身抗敌守国土,碧血丹心照汗青”,国人评价他“以血肉之躯彰显中华不屈精神”,他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淞沪会战时,谢晋元是全国最精锐3个德械师之88师262旅参谋主任、所属524团团附,在他牺牲不久,他的师长孙元良写了一篇纪念他的文章。这篇文章最早登载在四川成都石室中学所办的石室学报上(石室中学是孙元良母校),题目是《纪谢晋元烈士》,孙元良晚年写的回忆录也收录了这篇文章,文章文字有少量修改。



抗战胜利后上海报纸新闻,孙元良参加纪念谢晋元活动

现将发表在成都石室中学《石室学报》全文转载如下。

晋元烈士字中民,广东蕉岭人,生于民纪前七年(1905年)四月二十六日,殉职于三十年(1941年)四月二十四日,享年三十七岁,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历任排连营长、参谋主任及团附等职。闸北四行仓库之役,任孤军团长,叙步兵上校,追赠陆军少将。遗子女各二。为人诚恳寡言,性恬静;与人忠,执事敬;意志刚毅果敢,其殉职成仁,为我中华民国革命军人垂一光荣之纪念;在我抗战史上留下一极悲壮之史绩,实亘万古而不朽!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元良率第八十八师驻防皖南。奉命接收第七十八师补充团,时晋元同志任该团少校营长。接谈后,深感其沉毅可爱。后即列入本师编制,此为晋元同志服务第八十八师之始,旋移驻四川涪陵,升任中校团附。驻防一年,训练部队,甚着成绩。对人民极尽协助之责,不久该团调万县改编,元良乃调其任师司令部中校参谋。二十五年十月,本师第二六二旅部中校参谋主任之缺,旅长彭巩英签呈调晋元同志,余允派往辅任。“八一三”沪战爆发,向倭寇打响第一枪,第一日攻占闸北重要据点八字桥者,即第二六二旅也。晋元同志实有力焉。后该旅之第五二四团(团长韩宪元同志于首都保卫战之役,在雨花台阵地殉国成仁。)中校团附黄永淮同志负重伤出缺,遂调晋元同志辅任。

沪战扩大,敌援军大致,在各地登陆。本师奉命转攻为防,坚守闸北枢轴,阵地七十五日,牺牲壮烈,补充预备兵至五次,敌迄未得越雷池一步,乃呼我师为“可恨之敌”! 十月二十六日友军失利,大场被陷,令第五二四团最后离开阵地,掩护大军五十万人退却。任务达成后,奉命留一部死守闸北,元良乃留该团第一营杨瑞符部死守四行仓库据点,(此处先为元良之军司令部,储有充足之弹药及米麦。)命晋元同志统率指挥焉。所辖官兵实仅四百五十二人而已。晋元奉命后,无他语,但求多留弹药杀敌。敌以大军三面围攻四行仓库(一面紧邻苏州河),晋元同志率领孤军沉着抵抗。以数百之孤军,据弹丸之地,卓立抗敌大军数万人,其英勇绝前矣!

当是时,苏州河南数十万中外人士聚河滨仰望河北壮士与飘扬之中华国旗及国军之最后阵地,或则感激流泪,或则衷心敬仰,时元良率部转移沪西阵地,继续作战。晋元同志致余箴有云:“在未完全达到任务前,决不轻易牺牲;待任务完成后,决作壮烈牺牲!”坚守三日,士气益奋。乃居沪外人恐炮火波及租界,又世界妇女协会亦以慈悲为怀。及为孤军既已达成任务,不必再作此牺牲,遂群起请求撤退,元良与晋元同志以军人天职为服从命令,而杀敌更为我革命军人之素志,毅然拒绝其请。后外人一再恳求我政府,旋奉委员长蒋命令撤退,方于十一月一日拂晓经新垃圾桥全部退入公共租界,武器一无损失。计是役敌横尸四行仓库附近者二百余,伤者无算,并毁战车一辆。我孤军仅伤亡三十七人,营长杨瑞符亦负创。

孤军退入租界后,上海乃真暂告沦陷矣,三年以来,孤军在敌伪与被饲之白俄环伺压迫下,意志弥坚,不为任何压力所屈服。“此种长期奋斗,实较之前线官兵在炮火炸弹下,浴血作战,慷慨牺牲,尤为艰苦卓绝,难能而可贵!”三年以来,晋元同志在孤军营中,除训练部属外,勤学不缀,力求本身学问之增进,待机报国,并时为文告孤岛同胞,以坚定其抗战必胜,建国必成之信心。敌伪用尽卑力手段,鬼蜮伎俩,威逼利诱,毫不得逞。

晋元同志四月二十六日晨之被刺殉国,毫无疑义为敌伪所下之毒手,然其大无畏之精神,与孤军坚毅抗战之伟绩,将长留天地间,永为我中华军人之楷模。

晋元同志遗骸奉命葬上海胶州路孤军营中。中央军校建碑祀念。

孙元良受过传统的国学教育,文章半文言半白话,现将这篇文章转为白话文,欢迎各位读者朋友阅读指正。

谢晋元烈士,字中民,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新铺镇尖坑村人,生于1905年4月26日,1941年4月24日牺牲,年仅37岁。他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参谋主任、团附等职。在著名的淞沪会战四行仓库保卫战中,他作为孤军团长带领部队坚守阵地,被授予步兵上校军衔,牺牲后追认为陆军少将。他留下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



黄埔4期同学录谢晋元毕业照片

谢晋元为人真诚寡言,性格沉稳;待人忠诚,做事认真负责,意志坚定果敢。他的牺牲为中华民国革命军人树立了光辉榜样,在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这种精神将永远流传不朽!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孙元良(时任第八十八师师长)率部驻防安徽南部,奉命接收第七十八师补充团。当时谢晋元是该团少校营长,两人初次见面,孙元良便对他的沉稳坚毅深感敬佩。随后,该团被编入第八十八师,谢晋元开始在该师服役。部队移驻四川涪陵(现重庆市涪陵区)后,他升任中校团附,驻防期间训练部队成效显著,且积极协助当地民众。后来该团调往万县(现重庆市万州区)改编,孙元良调谢晋元任师司令部中校参谋。



谢晋元骑马戎装照片

1936年10月(民国二十五年),第八十八师第二六二旅参谋主任职位空缺,旅长彭巩英推荐谢晋元担任,孙元良同意调派。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第二六二旅打响对日寇的第一枪,首日便攻占闸北重要据点八字桥,谢晋元在此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该旅第五二四团中校团附黄永淮(团长韩宪元在南京保卫战中在雨花台牺牲)因重伤出缺,谢晋元被调任接替。



黄埔3期同学录韩宪元毕业照片



黄埔5期黄永淮毕业照片

随着淞沪战事扩大,日军增援部队登陆多地。第八十八师奉命由攻转守,死守闸北核心阵地长达75天,五次补充兵员,始终未让日军突破防线,日军甚至称该师为“可恨之敌”!1937年10月26日,友军失利,大场失守,第五二四团奉命最后撤离阵地,掩护五十万大军撤退。任务完成后,上级要求留一部死守闸北,孙元良命该团第一营(营长杨瑞符)死守四行仓库(原为军司令部,储备了大量弹药和粮食),由谢晋元统一指挥。实际留守官兵仅452人。

谢晋元受命后,只请求多留弹药杀敌。日军以大军三面包围四行仓库(南面紧邻苏州河),他率孤军沉着抵抗。数百人据守弹丸之地,对抗数万敌军,英勇绝伦!当时,苏州河南岸聚集数十万中外民众,目睹河北飘扬的中国国旗和孤军阵地,无不感动落泪或肃然起敬。谢晋元曾致信孙元良:“未完成任务前决不轻易牺牲;任务完成后,必壮烈成仁!”孤军坚守三天后,士气愈发高涨。但上海租界外国人士担忧战火波及,国际妇女协会也以人道为由,请求让孤军撤退。孙元良与谢晋元以军人服从命令为天职,且杀敌报国乃军人本分,拒绝撤退。后经外国多次恳求,蒋委员长下令撤退,孤军于11月1日拂晓经新垃圾桥退入公共租界,武器未损。此战击毙日军200余人,击伤无数,摧毁战车一辆;孤军仅伤亡37人,营长杨瑞符负伤。



上海沦陷后,八百壮士在营地集合照片

孤军退入租界后,上海彻底沦陷。此后三年,谢晋元与部下在日伪和白俄雇佣兵的监视压迫下,始终意志坚定,不屈不挠。“这种长期斗争,比前线官兵在炮火中浴血牺牲更为艰苦卓绝!”期间,谢晋元在孤军营中坚持训练士兵、勤奋学习,通过文章鼓励上海同胞坚定抗战必胜信念。日伪威逼利诱,用尽卑劣手段,却始终无法动摇他的决心。

1941年4月24日清晨,谢晋元遭敌伪暗杀身亡,其无畏精神与孤军抗战的壮举永载史册,成为中华军人的楷模。

谢晋元的遗体被安葬于上海胶州路孤军营内,中央军校(黄埔军校)为其立碑纪念。



上海四行仓库,图片来自网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