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抗日战争已经进入拉锯僵持阶段,就在大家神经稍微平稳的时候从上海突然传出来消息,之前在淞沪会战中带领部队激战四行仓库的谢晋元在租界军营被叛徒杀害。人在重庆的蒋介石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亦是愤怒,当即指示军统查清真相以慰忠魂,并在日记中写道:谢晋元之死,实为国家之痛!



淞沪会战的孤军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中日双方在上海展开了一场空前惨烈的厮杀。面对日军海陆空的立体攻势,中国军队虽奋勇抵抗,但终因装备和火力悬殊,节节败退。10月26日,大场防线失守,蒋介石下令主力部队撤出上海,仅留一支孤军坚守闸北,以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抗战的决心。

这支孤军的指挥官,正是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中校团副——谢晋元。



谢晋元,广东蕉岭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素以治军严明、作战勇猛著称。接到命令后,他迅速率领524团1营的452名官兵(对外宣称“八百壮士”)进驻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这座六层钢筋水泥建筑,背靠租界,东临日军阵地,是绝佳的防守据点。

10月27日凌晨,日军发现四行仓库仍有中国军队驻守,立即调集重兵围攻。谢晋元沉着指挥,命令士兵用沙包和钢板加固门窗,并在楼顶架设机枪。当日军步兵冲锋时,守军以精准射击迎头痛击,日军死伤惨重。



战斗最激烈时,日军调来坦克和装甲车,试图强行突破。谢晋元命令敢死队员身绑手榴弹,从高处跃下,与敌同归于尽。一名年仅21岁的士兵陈树生,高呼“娘,孩儿不孝了!”随即跳入敌群,炸毁日军装甲车。这一幕,让对岸租界的中国民众泪流满面。

四天四夜的血战中,“八百壮士”击退日军数十次进攻,毙敌200余人,自身仅伤亡30多人。他们的壮举通过租界媒体传遍世界,国际社会为之震动。英国《泰晤士报》称:“中国军人展现出的勇气,足以让任何侵略者胆寒。”



10月31日,在蒋介石的再三命令下,谢晋元率部撤入公共租界。临行前,他站在仓库楼顶,向苏州河南岸的同胞敬礼,高呼:“中华民族万岁!”

折磨的四年

然而,撤退并非解脱。按照约定,谢晋元部队应经租界归队,但日军施压租界当局,迫使英军收缴了孤军的武器,并将他们软禁在胶州路孤军营。

这一囚禁,就是四年。

尽管失去自由,谢晋元仍坚持整军训练。他每日带领士兵出操、学习文化,并多次拒绝日伪的劝降。汪精卫政权曾派人游说,许诺高官厚禄,谢晋元怒斥:“我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绝不做汉奸!”



孤军营的生活极其艰苦,粮食短缺,疾病蔓延,但谢晋元始终激励士兵保持斗志。他说:“我们虽然被困,但精神绝不能垮。只要国家需要,我们随时可以再上战场!”

上海市民没有忘记他们。每逢节日,民众偷偷送来食物和药品;学生们隔着铁丝网向孤军敬礼;甚至有爱国商人冒险传递外界消息。谢晋元在日记中写道:“民众如此厚爱,我等唯有以死报国。”

1940年3月,汪伪政权成立,日军加紧对孤军营的迫害。谢晋元预感危险临近,但仍拒绝逃离。他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我若贪生怕死,何以对得起死去的弟兄?”



英雄悲歌

1941年4月24日清晨,谢晋元如往常一样带领士兵出操。突然,四名被日伪收买的叛徒——郝鼎诚、张文清、张国顺、尤耀亮四人趁其不备,持刀猛刺。谢晋元身中数刀,当场倒地,鲜血染红了操场。

士兵们愤怒地将凶手制服,但谢晋元因伤势过重,壮烈殉国,年仅37岁。



消息传出,举国悲愤。上海数十万民众不顾日军威胁,自发涌向孤军营吊唁。国民政府追赠谢晋元为陆军少将,并下令全国哀悼。毛主席在延安也发表唁电,称赞他“为国捐躯,永垂不朽”。

然而,英雄的悲剧并未结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更加肆无忌惮,他们占领上海租界后将孤军营的幸存士兵被押往各地做苦役,大多惨死异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