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赤水这一次真的火了,一场大改革让好好的竹林全都变成了荒地,就连官方都看不下去对其进行严肃批评。
当整改复耕成了一种形式主义的时候,不仅仅是对国家土地的浪费,更是让农民们都苦不堪言。
生态损失到底该由谁承担?退林还耕真的靠谱吗?
我好端端的竹林啊!
曾经那片郁郁葱葱的竹林以其生机和富饶著称,如今却因为退林还耕的政策,成为了杂草丛生的荒地。
村民们的生活因此受到严重影响,眼睁睁看着经济支柱变得毫无生气,心中的无奈与失落可想而知。
虽然初衷是保护生态,把一些长竹子的地方变回能种粮食的地,听着好像是为了粮食安全,但实际做起来就有点变味儿了。
问题出在哪呢?原来长竹子的地方,很多都在山上,地势挺高的。旁边也没个小河沟啥的,想浇水特别费劲。
再加上那些地方往往路不好走,有时候连人都得爬上去,更别说让啥机器上去了。这样的地,硬要改成耕地,种庄稼能长好吗?
结果就是,本来长得好好的竹林,现在既变不回竹林,也种不了庄稼,就那么闲置着、荒着。
再一个,赤水这个地方很特殊,它是“中国竹都”,经济特别依赖竹子,当地GDP六成以上都跟竹子有关,差不多七万户农民靠这个吃饭。
而且那边的地大多是山地、坡地,本来就更适合长竹子,不太适合种粮食。硬要把竹子砍了种粮,可能就没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有点“一刀切”了。
几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但现在“退林还耕”执行后,砍伐竹子的人离开了,留下的土地却荒芜一片,寸草不生。
赤水市3万多竹农要面对现在的困境。
央视镜头记录了让人难受的画面:宝源乡一片片山坡上,推土机压过的痕迹非常明显,竹子被砍断后留下的根桩,就像大地上露出的伤口。
卫星数据显示,从2023年开始,赤水市为了“整改复耕”而开垦的土地中,有超过四成处于荒废状态。
这些土地种不了粮食,也不能再用来生产竹子,就像一个个“生态伤疤”,而且这些伤疤还以每年3%的速度扩大,默默地告诉我们一个不好的情况。
成熟的竹林是个固碳高手,每公顷每年能吸收高达15.3吨的二氧化碳,这个数字是热带雨林的1.8倍。竹子发达的根系像一张大网,能有效减少78%的水土流失,保护土壤。
茂密的竹林下方也成为了动植物的乐园,这里孕育着200多种珍稀的动植物,它们在这里共同生活,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
对于赤水人来说,竹子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植物,它已经深深扎根于他们的文化和生活之中,成为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繁荣到衰落
用竹子做的活性炭,现在占了全球锂电池原料市场的12%,非常受欢迎,竹笋加工产业带动了2.7万户农民,平均每家每年能增加收入4.8万元。
这种用竹子代替塑料和木材的绿色发展模式,曾经让赤水市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的提名,也因此赤水市被称为“中国竹都”。
但是现在有了机械化砍竹队,机器的巨大声响打破了竹林的宁静,使得过去那套令人自豪的、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生产模式,正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
砍竹机器的出现,打破了以往的生态平衡,昔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如今在机械化的冲击下,正逐渐消失,生态环境遭受着破坏,大部分“恢复”的耕地质量堪忧。
超过四分之三的“整改耕地”坡度陡峭,超过了25度,这种坡度不利于耕种,土壤检测也不容乐观,近一半的土地有机质含量极低,不足以支撑农作物生长。
灌溉设施严重不足,只有一成多的土地能够得到有效灌溉。
有些人过于乐观,高估了坡改梯后的粮食产量,预计能达到600公斤/亩,但实际产量不足200公斤。
农民损失惨重
两河镇村民拿出的账单让人看了心里难受:为了购买竹编设备贷款了五万,现在每个月要还两千三百块,租竹笋冷库还欠着三万块,养护竹林也欠了一万两千块的账。
过去靠卖竹子一个月能挣六七千,现在只能靠打零工挣不到两千,每天都被催债电话烦扰。
这就是如今很多竹农的共同写照,过去他们依靠竹林,日子过得还算宽裕。
现在因为突然改变,他们背负了沉重的债务,生活变得非常艰难。
这对他们来说,真是一场巨大的变故。
赤水市环境监测站的数据显示,生态环境正在恶化,情况令人担忧,裸露的土地越多,水土流失越严重,裸地面积增加10%,径流含沙量就会上升27%。
2023年暴雨后,滑坡发生的次数比去年同期增加了近四倍,说明自然灾害风险正在增加。
赤水河的支流,特别是那些竹林被砍伐区域的下游,污染严重,总磷浓度超过标准值两倍多。
过去竹林可以涵养水源,现在葫市镇的地下水位已经下降了4.2米,导致三个村庄出现季节性缺水问题。
生态环境的恶化正在影响赤水市的可持续发展,长此以往,发展的基础将会受到严重破坏。
竹制品的绿色环保优势明显,全生命周期的溢价可达38%,这表明竹产品在市场上很有竞争力。
赤水的发展历程,是必须付出的代价,还是转型升级的机会?当我们看到光秃秃的山坡,不只是看到执行方面的问题,更应该反思发展思路是否出了偏差。
我们应该重新思考“耕地”的真正意义,它不仅仅是农作物生长的土地,更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维系着一方水土的平衡。
如何在保护好赤水优美环境的同时,也能保证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