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4年五月,荥阳城头黑云压城。

《史记·高祖本纪》载:"项王围荥阳急,汉王患之。"此时距刘邦趁项羽伐齐偷袭彭城已过一年,霸王亲率楚军精锐将荥阳围得水泄不通。

据《汉书·高帝纪》记载,楚军"围之数重",城中粮道断绝,"士卒食半菽",连将领都只能吃豆糠充饥。

城东敖仓的十万石存粮近在咫尺,却因楚军铁壁无法运入。

《汉纪》卷二记载更触目惊心:"人相食,死者过半。"御史大夫周苛在城头督战时,甚至将守城士兵分为"当食者"与"不当食者",前者继续作战,后者直接成为军粮。

在这种极端困境下,一个改变楚汉战局的计划正在酝酿。



纪信献计金蝉脱壳

《资治通鉴》卷十记载:"将军纪信说汉王曰:'事急矣!臣请诳楚,王可以间出。'"这个关键时刻的对话发生在汉王宫的地窖中。

据明人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考证,当时参与密议的还有陈平、夏侯婴等近臣。

纪信提出的方案堪称胆大包天:"臣请为王诳楚,王宜夜出。"

这个以命换命的计划需要三重配合。首先由纪信假扮刘邦出东门投降,吸引楚军主力;同时刘邦率数十骑从西门突围;再令周苛、枞公死守荥阳拖延时间。

这个计划的风险在于,任何环节出错都会导致全局崩溃。



实施计划:两千女子夜出东门

公元前204年五月庚申夜,荥阳东门突然洞开。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夜出女子东门二千余人,被甲。"这是陈平设计的疑兵之计,两千汉军女扮男装吸引楚军注意。

正当楚军忙着抓捕这些"士兵"时,真正的杀招登场了。

《汉书·高帝纪》详细记载了那个震撼场景:"纪信乘王车,黄屋左纛,曰:'食尽,汉王降楚。'"

六匹纯黑战马拉着的天子轺车上,纪信身着刘邦标志性的丹色龙纹深衣,连腰间玉具剑的样式都完全复制。

城头守军齐呼"万岁",楚军将士深信不疑。



项羽识破真相

当楚军将"汉王"押至中军帐时,项羽立即发现异常。

《资治通鉴》记载:"羽见信,问:'汉王安在?'"纪信的回答充满悲壮:"已出去矣!"

明人张岱《夜航船》补记了这段对话的细节:当项羽怒问"汝非刘季乎",纪信大笑:"某乃大汉将军纪信,汉王已出三百里矣!"

盛怒之下的项羽下达了最残酷的刑罚。

《史记·项羽本纪》用十二字定格了这个悲壮时刻:"烧杀纪信。"在荥阳城东的空地上,楚军架起松木柴堆。

据《汉纪》记载,纪信被缚时仍在高呼:"项羽竖子,终为汉王擒耳!"



为刘邦撤退赢得时间

当纪信在烈焰中化为灰烬时,刘邦正狂奔在成皋道上。《汉书·高帝纪》记载:"汉王从数十骑出西门遁。"

这个惊险的逃亡过程在《史记·樊郦滕灌列传》中有补充细节:夏侯婴亲自驾车,樊哙持戟护卫,最终在晨雾掩护下逃入关中。

而荥阳城内的周苛、枞公继续坚守。《资治通鉴》载:"周苛、枞公相谓曰:'反国之王,难与守城。'乃杀魏豹。"

这个插曲证明纪信计划环环相扣——即便楚军发现中计,守军仍能继续消耗项羽兵力。最终荥阳虽破,却为刘邦赢得了重整旗鼓的宝贵时间。



死后哀荣

刘邦称帝后立即启动对纪信的褒奖程序。

《汉书·地理志》明确记载:"阆中县,属巴郡,高祖为纪信置安汉县。"这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以"安汉"命名的行政区划,将纪信故乡阆中升格为县制,寓意"安定汉室之功臣"。

除此之外,官方祭祀方面,《汉旧仪》载"高祖令民四时奉祀纪信庙";爵位追封上,《华阳国志》称"封长子通为襄平侯";物质奖励则"赐帛千匹,田宅三处"。

明人曹学佺《蜀中广记》考证发现,直到东汉时期,安汉县仍享有"岁减田租三成"的特殊政策。



南充安汉楼纪信塑像

后世褒扬

历代王朝对纪信的尊崇不断升级。

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神宗下诏将纪信列入武庙从祀名单,与张良、韩信同列。《宋史·礼志》记载其定位为"忠烈护主之神"。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亲撰《汉将军纪公碑》,命"天下府县皆立纪信祠"。

清代的官方纪念达到顶峰。据《清史稿·礼志》记载,雍正四年(1726年)诏令:"纪信诞辰,地方官需行三跪九叩礼。"

成都将军阿尔泰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修纪信庙时,特意从荥阳取土合祀,实现"忠魂归乡"的象征意义。



结语

纪信火中的身影,在汉代被铸成制度性的记忆符号。刘邦用"安汉县"这个永恒地名,将个人牺牲转化为王朝合法性的基石。

从《史记》"功宜为王"的评价,到《汉书》"临难不避"的定论,再到明清遍布全国的忠烈祠,这个巴蜀将军用生命完成了对"忠义"最极致的诠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