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这个人,大家可以说他渣,但不能说他菜。至少刘邦在识人、用人方面是遥遥领先于同时代的所有选手的,没办法,刘邦这方面的天赋就跟项羽的军事天赋一样,属于老天追着喂饭吃。
大家可以看刘邦的识人、用人,几乎就跟我们今天的撩妹高手一样,只要是他相中的人才,就千万别给他接触的机会,只要被他接触到了,那基本上就没得跑了,必定是哭着喊着要对他以身相许。他们老刘家这个基因遗传了几百年,在后世的刘备身上依然体现得相当明显。
而且,更让人感觉到恐怖的是,刘邦用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还很少用错人,大家就说自己服还是不服。
另外他还能够做到代价极低的“用完就丢”,跟现在的渣男谈女朋友一样,没兴趣了就甩了,还不影响他后面继续左拥右抱。
为啥呢?因为刘邦真的是把人性那点东西给琢磨透了。自知又知人,所有人在他面前就跟没穿衣服一样,被他看得透透的。比如刘邦是不是点评过“汉初三杰”?是不是把西汉初期的人事安排预案做到了周勃(汉文帝时期)了?错过一点没有?
但是,咱们今天要借刘邦这种恐怖的识人之明来说一说汉初一个备受争议的大人物陈平。陈平这个人其实对刘邦是有过多次救命之恩的,史书上都说他六出奇计嘛,可是这么一位有能力、有手段、有功劳的大人物,刘邦对他的评价是什么?是“智有余,然难以独任”。
“智有余,然难以独任”是什么意思呢?简单翻译一下就是刘邦认为陈平聪明过头,但是难以独当一面,也就是刘邦认为陈平是不能够委以重任的。
刘邦为什么会给予陈平这样的最终评价呢?大家耐心去了解陈平这个人之后,就会发现刘邦在看人的事情上确实眼光太毒辣了。
陈平其实算得上是一个寒门出身吧!
咱不是对寒门子弟有啥成见哈,毕竟咱自己也是从农村寒窗苦读出来的。但实事求是地讲,寒门子弟一般在步入社会之后,功利心都会相对要强一点,因为穷怕了嘛!
陈平从小就特别爱好学习,因为读书一直改变人生命运的最佳途径嘛!
陈平喜欢读什么书呢?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是以静制动、谋定后定、后发制人、因势利导、无孔不入这些东西,而并不是大家所理解的什么与世无争哈。人家是该争的时候必须要争,不该争的时候就不要去争。
用黄老之学给自己的思想筑基的陈平慢慢地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一个非常聪明的顺势而为、无孔不入的人。平时我人畜无害,甚至还懒洋洋的,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但是真正遇到了属于我的机会了,那我就会让大家见识见识什么叫狮子搏兔。简而言之,这就叫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可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嘛,陈平的家庭条件并不好,脱产读书其实是一种很奢侈的待遇。就跟《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能安心求学,背后是哥哥孙少安替他扛下了所有家庭生活压力。陈平也差不多,有个好哥哥死心塌地地护着他。
但是呢,陈平又比孙少平的命要差那么一点点,因为孙少平有个好嫂子秀莲,但陈平的嫂子却对他那么友好。陈平的嫂子跟刘邦的嫂子一样,对这个游手好闲的弟弟意见很大,平时没少给陈平脸色看。
一来二去,就搞得陈平的哥哥夹在中间难做人了。一边是自己的骨肉兄弟,一边是自己的糟糠妻子,帮谁都不合适但又总得帮一个。最后,亲情战胜了爱情,陈平的哥哥把他老婆扫地出门了。所以后面江湖谣传“陈平盗嫂”应该是跟这个事情有关,“陈平盗嫂”不是说陈平跟他嫂子有一腿,而是说陈平抢了他嫂子的饭碗。
后来,陈平也到了该成家立业的时候了,可是家徒四壁的他找对象不大好找,普通的村姑他看不上,有点背景的白富美又看不上他。反正就一直单着呗!
但老天爷也不是真的就想陈平一直就这么单身下去,陈平的机会马上就来了。
在当地有一个叫张负的大户,也就是低配版的吕太公吧。他有一个天生克夫命的孙女,肤白貌美、人甜多金,就是连续克死了五任丈夫,弄得周围的未婚男同志不敢问津,也寡在家里了。陈平觉得这才是自己的菜,主动跟张负的孙女求爱了。
大家是不是觉得陈平在这种情况下去追求张负的孙女就十拿九稳了?这么想就太幼稚了!咱讲句扎心的话,等级森严的社会,地主家的好白菜就算烂在地里也不会让穷人家的猪去拱的。大家别看张负的孙女是克死了五任丈夫的寡妇,但还真就看不上穷小子陈平。人家即便倒了五手了,但奢侈品就是奢侈品,就是不会当成地摊货甩卖给你陈平。你陈平要想求娶这种打折奢侈品,得证明你是个凤凰男,现在穷点没关系,但要有用得起奢侈品的潜质。
陈平后来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呢?狐假虎威!他经常邀请一些当地的社会知名人士到自己做客,或者参与他们的聚会,以此引起张家人的注意。我陈平目前是穷了点,但是我是潜力股呀,我的社会关系还是很优质的哈。
通过这么一包装,陈平最终顺利成为了张负孙女的第六任丈夫。
事实证明,张负的孙女是别的男人的砒霜,还就成了陈平的蜜饯,陈平娶了她之后,人生就进入了快车道,在张家钞能力的运作下,迅速成为当地真正的乡绅,甚至被推荐为乡里的主祭司(相当于大家族的族长或者公选的乡长)。
在这一期间,陈平有啥高光表现呢?那就是著名的“陈平分肉”的故事。大致就是每次祭祀完毕之后,那些祭品都要分配下去,之前因为乡民们都喜欢挑肥拣瘦,所以每次分配的结果都不尽人意。但是陈平负责分肉的时候,甭管你是喜欢肥还是喜欢瘦的,陈平都有办法让大家满意。在面对大家的交口称赞时,陈平放出了豪言壮语:“分肉不算啥,即便是分天下对我来说也不是什么事!”
秦末天下大乱后,有志青年陈平肯定也是不愿意错过这么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的,便告别家乡父老去外地打拼了。
陈平最开始是就近地投靠了魏王魏咎,也就是魏豹的哥哥,被章邯剿杀的那一位。
其实呢,魏咎还是比较重视陈平的,一开始就封他做了太仆。这是一个专门负责老板车马出行的,权力和受器重程度都是相当高的,比如刘邦的太仆就是夏侯婴同志。
但是陈平同志跟韩信同志也比较相似,老板器重我归器重我,但我就要我想要的岗位,不是我想要的岗位我干不了。再说魏咎也很快就破产了嘛!所以陈平又在项梁北伐的时候,找机会投靠了项梁叔侄,先后跟随项梁、项羽叔侄经历定陶兵败、彭城整编、巨鹿大战、受降章邯、鸿门宴等一系列历史大事件,算得上是楚军中的功勋元老了。
而且,因为陈平这人会来事,项羽、范增等楚军大佬其实都挺喜欢陈平的,相当器重他。这就是陈平后面为什么能轻松到项羽集团内部实施离间计的根本原因。
项羽当时对陈平器重到了什么程度呢?项羽入关的时候,虽然没有给陈平封王,但也给他封卿一级的爵位。鸿门宴时刘邦跑路了,项羽也派人去追回刘邦过,所派之人正是陈平。后来刘邦出关东征时,殷王司马卬背楚降汉,项羽也是封陈平为信武君让他率部去平定司马卬。事成之后,拜陈平为都尉,赐金二十镒。
所以,再说一次,像韩信、陈平、英布这帮人对项羽的种种贬低,大家要理性去看待哦,不能说完全不可信,但至少不能全信吧。这帮人其实跟我们现在很多大企业的周边村民一样,吃你的、赚你的,但只要你稍微有一点让他们不满意了,背后还要骂你。骂得对不对不重要,反正就是要骂你!
后来不是刘邦在彭城之战前搞了大量的统战工作吗?殷王司马卬这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又顺势投靠了刘邦。担心受到牵连的陈平(因为他当时是说降司马卬的)就一溜烟跑路了,跟张良一个样。
在投奔刘邦的途中,陈平遇到了两个企图谋财害命的船夫。陈平非常机智地赶紧脱衣服,脱衣服是为了啥?是为了证明自己没钱,是变相地告诉两个船夫,为了我这个穷光蛋摊上一条人命不值当。这说明陈平跟刘邦一样,对人性的洞察很到位。
陈平来到了刘邦的营地,依靠汉将魏无知的推荐而得到了刘邦的面试机会。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其实当时很多人都是两边下注的,像他们这种滑头从来都不会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的。咱不是完全批判他们哈,只是告诉大家这么一个事实。进而希望大家明白,项羽确实有自己的缺点,但他们也不是什么好鸟,所以谁也别埋汰谁。
咱们前面也说了,刘邦这个人在识人、用人方面是一览众山小的,通过跟陈平的面对面交流,立马就发觉陈平是个可用之才,破格提拔陈平为都尉,留在身边做参乘(陪他出行,为他驾驭马车的官员),并命他监护三军将校,相当于让陈平做了汉军的纪委书记。
这里简单解释一下刘邦的用人逻辑哦!刘邦破格重用陈平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陈平的背景问题,陈平是刚刚从项羽那里投靠过来的,第一是他能给自己提供很多楚军的内幕消息;第二是因为他跟汉军的所有功臣宿将都没有啥感情和利益牵连,这是一个孤臣,用来干纪委书记最合适不过了。因为丰沛集团发展到现在,很多关系已经不是那么好处理了,得让陈平这个外人去“六亲不认”,这样可以让刘邦少卖很多人情账。
都是高级玩家,这背后的套路大家都懂!所以,很多汉军的功臣宿将立马心里不爽了,咱们才是兄弟呀,你怎么能借陈平这个外人来压制我们呢?于是,很多人都跑到刘邦面前去告陈平的状,什么陈平受贿、盗嫂等黑料全摆到了刘邦的办公桌。甚至汉军两位大佬周勃和灌婴还亲自出面跟刘邦说绝对不能重用陈平。
刘邦也有点顶不住压力了,先是大骂了陈平的推荐人魏无知,然后直接找来陈平,要求陈平面对一大堆公诉罪名,要给自己一个说法。
陈平慌了吗?一点也不慌!都是内部人,谁心里没点数呢?于是逐一向刘邦解释:
第一、我先后侍奉过魏王、项王,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使用我、不信任我。言下之意,你刘邦要是也不重用我、信任我,你就跟魏咎、项羽是一个水平的人。
第二、我为什么贪污?因为我急着来投靠你,走急了,没带钱,可我总要生活吧,要为你办事总得有开支吧?言下之意,你没有把我安排好,我贪污是为了更好地为你出力。
第三、现在有这么多人举报我,这无所谓,就看你相信谁,你要是相信你们那边老兄弟,那我肯定是在这个地方待不下去了,我赶紧走人,所有赃款我都放在家里没动,你可以去抄家。但请你放我一条生路,我回家养老去。言下之意,你刘邦想明白,他们为什么举报我?你是要他们暗中贪还是要我明着贪?
这件事对于刘邦来说是事吗?立马就想明白了,陈平这种孤臣才好用呀!于是,霸气地给陈平站台了,刘邦说“陈平同志是个好同志”,谁赞成?谁反对?
就这样,陈平成为了刘邦手下一条忠实的走狗,而且是一条毫无退路的走狗,跟刘邦的命运死死地捆绑在一起了。
陈平后来在刘邦集团屡立奇功,多次力挽狂澜,救刘邦和汉室于绝境之中,诸如离间项羽和范增、帮助刘邦荥阳脱险、解除白登山之围、平定诸吕之乱等等。但是,陈平晚年在自我反思和总结的时候却说“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废,亦已矣,终不能复起,以吾多阴祸也”,为啥呢?因为陈平自己心里也清楚,自己这一辈子缺德事干太多了,良心不安啦!
陈平那些奇计咱就不在这单独分析了哈,反正这小子就是一肚子坏水。比如在解除荥阳之围的时候让2000妇女同胞去干那啥,就是人神共愤的行为。
我们需要关注的是陈平为什么会慢慢活成这个样子?其实这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阶级局限性,一个穷怕了的人在面对名利诱惑的时候真的是很难自我把持住的。而且从一些细节也可以看出,陈平在本质上就是一个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比如他娶妻、比如他啃兄。这种人是很容易利益至上的。这种人的人生哲学是什么?是“有奶便是娘”!
这种人混得好,是可以欺世盗名的。但是陈平运气不太好,他遇到的是少有的比他更通人性的刘邦。玩了一辈子权术和人性的刘邦怎么可能摸不准你陈平的心思和命脉?所以他才会在晚年给你陈平一个“不能独当一面”的总体评价。这个评价是要永久性载入你的人事档案的!
所以,在此也提醒那些习惯性投机取巧的朋友,咱不反对大家选择性地投机取巧一下,但真的不推荐大家一贯性地去投机取巧。成小事可以靠才能、机会、钻营这些东西,但是真要想有点大成就必须要立德。无德之人,即便让你一夜暴富了,你也就是秋后的蚂蚱,嘚瑟不了几天的。陈平尽管晚年有心反思自己了,但他们家的恩泽在其曾孙陈何手里,就因犯法被杀而除爵了。
刘邦在晚年的时候为什么说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呢?因为刘邦早已看穿了这个人。这种人善使阴谋之术,过于阴暗,既不能统领全局(难以服众嘛),又有极大的信任风险(不知道他何时会拔刀相向嘛)。
刘邦说他“智有余”明面上是褒奖他,其实在提防他。试想,一个领导如果说一个下属“聪明过头了”,这是一件好事吗?
所以很多时候,咱一直在跟咱们的朋友们说,做事千万不要做绝、聪明千万不要用尽,其实就是这个道理。人在做,天在看,大家真的以为没有人看得透自己吗?所有的小聪明都是会最终现出原形的嘛!得把小聪明转化为大智慧,那才是王道。
后世的司马懿家族聪明不呢?他们最后的命运结局是什么呢?是被人断根了,被人断根了还被后世人世世代代地拍手称快。真的,这么干图个啥呢?
做人做事,一定要积点阴德,不要把什么事情都做绝了。盗亦有道,凡事要讲究一个取之有道,爱财的青楼女子有几个有好下场的?打家劫舍的盗匪有几个成为了盖世英雄?毒死丈夫的潘金莲真的能收获美满的爱情吗?劝大家尽量善良一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