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讯(王妮 屈姝利 记者 郑亚雷 张华)在医学的广袤天地中,血液疾病因其复杂性和治疗周期的漫长,常常被视为“生命暗礁”。从白血病到再生障碍性贫血,从淋巴瘤到多发性骨髓瘤,这些疾病的治疗不仅需要尖端的技术,更需要医者的仁心与温度。在西北地区的医学版图中,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简称“西安交大二附院”)血液内科以其数十年的深耕,以创新技术突破“生命禁区”,以人文关怀温暖患者心灵,成为国内血液疾病诊疗的标杆。


全程化诊疗与多学科协作 破解血液病治疗密码

“许多人误以为血液科只是‘抽血验血’的地方,实际上,我们专攻的是血液系统的复杂疾病。”西安交大二附院血液内科主任赵万红教授这样解释。实际上,血液科是从内科大组分出的亚专业,专注于人体血管中流动的有形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数量和质量发生异常的疾病。这些疾病涵盖了大家所熟知的贫血、血小板减少、白血病等多种病症。人体血管里流动的有形成分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数量和质量发生异常的疾病都属于血液科的范畴,如大家普遍知晓的各种贫血、血小板减少、白血病等。作为国家血液病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西安交大二附院血液内科在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等疾病诊疗上,形成了一套“全程化、个性化精准诊疗”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分层治疗,即在中外最新指南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分层治疗 从“千人一方”到“量体裁衣”

赵万红主任称,血液肿瘤的治疗通常分为三个阶段:早期诱导缓解治疗、巩固强化治疗和维持治疗。“血液病治疗不能简单照搬指南,必须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和病情动态调整方案。”

例如,针对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科室独创的“三联疗法”和“G-HA预激方案”,将老年高危患者生存率提升30%,研究成果发表于国外相关专业杂志,为全球同行提供了新思路。


MDT多学科诊疗 为移植成功“扫雷”

为了确保患者能够得到科学合理、及时有效的治疗,科室还采用了多学科协作(MDT)的模式。MDT团队由相关多学科专家组成,共同参与病例讨论,提出诊疗意见,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许多血液肿瘤患者的唯一治愈希望,但移植风险极高。”赵万红主任介绍,“一个微小的感染都可能导致整个治疗失败。”因此,科室在移植前会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确保患者“零隐患”进入移植仓。

目前,科室已经完成了包括全球首例孤肾患者异基因移植在内的多项高难度手术,移植成功率超过了75%。这一成绩的背后,是科室在移植技术上的持续突破和创新。


从“西北首例”到“国际领先”

技术突破背后的硬核实力

在血液肿瘤的治疗领域,造血干细胞移植被视为一种标志性的治疗方法。然而,由于移植过程中的高风险和复杂性,这一技术一直被视为医学领域的“珠穆朗玛峰”。西安交大二附院血液内科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60岁的白血病患者成功接受半相合移植。”“64岁高龄患者与59岁供者的单倍体移植创西北纪录。”……这些案例的背后,是科室在移植技术上的持续突破和创新。

作为西北地区最早开展异基因移植的科室之一,西安交大二附院血液内科目前可以覆盖全相合、半相合,血缘、非血缘及脐血移植等所有类型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覆盖相关良恶性及先天性血液病种。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科室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非常感谢二附院血液科的医护人员,是你们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给了我们家庭希望。”这是一位来自陕西宝鸡的母亲在13岁女儿瑶瑶(化名)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出的肺腑之言。瑶瑶在一年多前被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在某医院进行靶向药物治疗后不幸复发。幸运的是,她在西安交大二附院血液内科接受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术后恢复顺利,目前已回归正常生活。

“目前造血干细胞移植是能够治疗大部分血液肿瘤的唯一手段。”西安交大二附院血液内科学术主任何爱丽教授表示,科室在移植技术上具有雄厚的实力,治疗技术全面,尤其在儿童和高龄患者的移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移植前、中、后,科室均配备了专业性强、经验丰富的医护团队进行全程化管理。

随着科研项目的不断发展,科室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移植后复发防治体系,实现了全程化GVHD(移植物抗宿主病)危险因素预测,并对高危患者加强了预防措施。目前,患者的2至3年生存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CAR-T细胞治疗体系 中国方案的“全球惊叹”

面对复发难治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等“癌症堡垒”,西安交大二附院血液内科在2016年率先在国际上构建了CAR-T细胞治疗体系,通过基因改造患者自身的T细胞,实现对血液肿瘤的“定向狙击”。

其创新性的“CRRT联合抗凝处理方案”,显著降低了治疗副作用,相关成果被《柳叶刀》等顶级期刊引用,被誉为“中国细胞治疗史上的里程碑”。

这一技术不仅让复发难治性骨髓瘤患者缓解率(ORR)超过90%,更吸引了瑞士、法国等患者跨国求医。几个月前,一位患病近7年的吉尔吉斯斯坦患者专程来到科室找到何爱丽教授,在进行CAR-T细胞治疗后,他感慨道:“这里的技术给了我再活一次的机会。” 这一技术不仅让患者看到了生的希望,也让世界对中国在细胞治疗领域的创新能力刮目相看。


“3456优质护理”模式 让关怀渗透到每一个细节

在西安交大二附院血液内科,治愈疾病不仅仅是医学的任务,更是对患者心灵的疗愈。科室推行的“3456优质护理”模式,让关怀渗透到每一个细节。

“血液病患者往往承受着身体与心理的双重煎熬,护理必须更有温度。”护士长张瑞丽介绍,血液内科以人文护理、患者安全为主线,创新打造“3456”温情护理模式:以“三满意”为目标,践行“四心”服务,落实“五个一”举措,确保“六到位”服务,贯穿在患者住院的全过程中。

护理团队注重患者和家属的心理需求,通过多种方式提供全方位的关怀和支持。在病房中,医护人员不仅关注患者的生理状况,更注重他们的心理状态。

一位60多岁的聋哑患者在接受自体移植期间,血液内科三病区医护团队特别制作了图文沟通卡片、微信短视频,从疾病护理、日常交流,到病情沟通和心理支持,于无声中传递着温暖。这种细致入微的关怀,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患者顺利出舱后,为表达对医护人员的感激之情,特别送来了感谢信和锦旗。“我们从内心深处去关爱每一位患者,用真诚的态度去服务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安心。”该病区护士长张娟利说。这一幕幕温馨的场景,正是科室优质护理与人文关怀的最好体现。


“同心圆小家”为困难患者点亮希望之光

为帮助那些异地求医、经济困难的血液病患者,西安交大二附院血液内科联合公益组织打造了“同心圆小家”。这是一个专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免费住宿和厨房的场所,旨在为他们提供一个临时的“家”。科室医护党团员会利用休息时间到“同心圆小家”进行饮食指导及节假日慰问。此外,还有心理师和社工志愿者组成的多学科团队,帮助患者和家属重拾生活信心。

“这里治的不仅是病,更是心。”一位康复患者感慨道。这种全方位的关怀和支持,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感受到了更多的温暖和力量。


未来蓝图 瞄准国际一流 打造“智慧血液医学”

展望未来,西安交大二附院血液内科将继续在血液病治疗领域深耕细作,瞄准国际一流水平,打造“智慧血液医学”。

“未来,西安交大二附院血液内科将延续肿瘤治疗新赛道——开展突破性免疫治疗的临床试验,发展核心技术,特别是在骨髓移植和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进一步拓展移植仓建设;在良性血液疾病领域积极开展新技术新疗法。”谈及科室未来发展,赵万红主任表示,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科室将在持续巩固现有技术的同时,积极引进新方法新技术;着力发展医教研临床转化;结合人工智能,建立数据库,引进骨髓形态AI诊断系统,进行数字化智慧诊疗。这些举措将大大提高诊断效率和准确性,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我们不仅要成为西北高地,更要站上世界舞台,为人类血液健康贡献中国智慧。” 赵万红主任信心满怀地表示。

从夯实学科根基到创新领跑,从技术突破到人文关怀,从治愈疾病到温暖心灵,在西安交大二附院血液内科,医学的边界不断被突破,人性的光辉始终在闪耀。在这里,医学不仅是冰冷的仪器与数据,更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这里正以“硬实力”与“软关怀”,为无数患者托起生命的希望。正如一位患者家属所言:“他们托起的不仅是希望,更是无数家庭的未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