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医学生的6年》是一篇轻纪实报道,文章记录了出生农村的医学生冉曼,在看到医学专硕生曹丽萍在厕所用她最熟悉的手术刀刎颈自杀后,兔死狐悲下的所思所想。

作为底层出生的医学生,冉曼已在医学院学习6年,从专升本到如今临近本科毕业,在学习、实习的交替过程中,没有资源和背景的冉曼一直遭受着社会的毒打,不断失望、不断希望,在知悉其他医学院的学姐在临近毕业前选择轻生,同病相怜引发的感慨尤为真切。

娓娓道来的文字中,主人公就像一条搁浅在浅滩的鱼,拼命吐着泡沫,摆动着躯干以融入大海。文章充满苦情和对现实的绝望,但也传递出希望,纠结本身就是好事,能将自己的情绪倾诉出来,已经离精神破茧不远。

一、当希望与现实迎面相撞

人为什么活着?因为心中的希望与意义。在物欲横流、贫富差距加大的社会中,财富成为重要的社会评判标准。通常我们认为的生活要活出意义,意味着阶层的跃迁、财富的增长、人生的圆满......,没有的想拥有,拥有的想更多。

对于非既得利益者而言,公平是对社会机制的基本诉求。可以肯定的是,整个社会机制在朝着公平、公正的方面不断前行,但何为公平却见仁见智。

追求结果公平是人的感性要求,追求机会公平才是社会的理性要求。公平永远是相对的,这是法律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法律追求的是秩序和社会公平感,而非每个人心中的绝对公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起跑线,底层学子从零开始,而具有一定社会资源和财富积累的家庭起点则相对较高,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的同学,往往同人不同命,有的同学背后有几代人的接力与支撑,毕业即有好平台,有的只能孤军奋战,一如主人公冉曼。如果至亲对这种隐形门槛知之甚少,对穷窝里飞出的金凤凰寄予无限期待,叠加自我的倔强与不屈,人的无助感和绝望感便极容易产生。

二、人为什么会抑郁

《抑郁的力量》中对抑郁形成机制进行过分析:抑郁的产生,是头脑与内心及身体产生了不可调和的对抗。头脑负责理性思考,内心表达情感和欲望,身体由感官控制。我们常说的焦虑感,来自于头脑而非源于内心。当内心的渴望和身体的需求与头脑中的理性思考产生严重对抗,而头脑拒不接受调和时,抑郁便产生了。

产生抑郁的人,除了对生活绝望的人,很多往往是那种高度自律、具有不错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的人,他们习惯于用理性头脑控制自己的内心和身体,虽然这种强大自律能力能给他们带来竞争优势,但把握不好就会导致心理问题。

不可否认,主人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命,但长周期的付出和被否定已让自我产生怀疑,主人公长期处于抑郁中。

三、荒诞与轻生

荒诞是希望的反面,它产生于理想与现实的对照与碰撞。一旦自己的努力与所追求的信仰形成不可逆的背离,希望会破裂,人会产生无力感。无能为力到一定程度,抑郁随之产生,抑郁到一定程度,源源不断的无助感和绝望感交织,人便产生荒诞感。在令人窒息的环境下,自己便需要给自己一个决定:离开,抑或留下?死亡便成为选择之一。

繁重的学业和工作也会导致荒诞感。持续保持独自努力的紧张状态,内心和身体会自发抗议,在日复一日与理性头脑的对抗中,会形成长期的自我内耗。这种自我内耗会使希望之火慢慢熄灭,轻生,意味着自己接受了自己的局限性。

离开世界,意味着如释重负、无所顾忌,从而得以永久解脱,这大概是在文中医学专硕女研究生曹丽萍刀刃向内的深层原因。

四、当非理性遭遇执念

在灵与肉的关系中,肉体是贪恋尘世的,我们首先有了活着的习惯,然后才学会思考。对生的依恋,身体比精神更诚实,虽然人生每一天都将我们一点点推向死亡的终点,但基因给我们的暗示是要活下去,活着就是活着,不关乎意义。

当今社会,我们常常被要求保持理性,但理性主义最终都要绊倒在人类思想的非理性上。浮躁的社会中,人对绝对事物的眷恋,会随着不可得而变得非理性,非理性与人的怀旧情绪结合,产生的冲突如果得不到纾解,结果将非常糟糕,进而可能导致悲剧。

五、不谈意义的人生也值得一过

“我不知道我是我,所以我是我”。我们总是无法客观地看待自己,面对无法预计的未来,往上看常会觉得高不可攀,往下看又会觉得深不可测。但世界的本来面目可能就是个草台班子,我们想要成为的自己,更多是一种幻相。任何对自我的过度控制,都会导致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疏离感和孤独感。

人最害怕的是先给予希望,再予以剥夺。但一旦意识到,人本身是无法预判未来的,便有可能获得深度自由。那些执着的人,一场大病、一次变故、一次情劫,都有可能重新开始思考自己的追求,并改变日后的行为方式。

首先,人生是否一定要有意义?没有意义的人生值得过吗?经济上的成功并非人类生存的充分必要条件,人生本就是一种经历、一趟单程旅程,不管遭遇什么样的命运,随遇而安去接受,这可能是我们这辈子所要经历的心路转变。

其次,世界的真相是没有圆满,最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与痛苦共存,接受不完美。真正的努力在于坚持,但是这种坚持不要与未来的预期挂钩太多,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六、活在此时此刻

其实,就算放弃努力,选择躺平,这个世界也会有让我们热衷的事情等着我们。人无法忍受长时间的无聊、单调和空虚,躺平到一定程度,便又会开始振作和探索。

中国人对苏东坡情有独钟,一大原因是他面对荒诞时的豁达,他能像嘴替一样解说我们心中的烦闷,并告诉我们,在头脑与内心和身体不可调和时,停一停,做个闲人。

“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做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谁怕!人生本就如此。人不能活得太过用力,水满则溢,月圆则亏,人生只能一截一截过,活在当下,聚焦于此时此刻。

参考资料:

[1]阿尔贝·加缪.哲学与自杀[M]

[2]泉谷闲示.抑郁的力量[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