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芝兰之室久闻而不知其香,鲍鱼之肆久闻而不知其臭”,几千年前的古人就已经参透了人际交往中环境对个体潜移默化的影响。
与一个积极向上的人交友,自己也会变得阳光开朗,与一个阴暗扭曲的人交往,自己也会变得阴郁消极。
虽然这些性格特质具有一定隐藏性,从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rist psychology)角度来看,但只要他存在,那么他的一切心理都有迹可循。
行为主义心理学流派认为个体真实的内心活动与想法虽然无法通过具象化的工具进行测量。
但是人的心理的外化就是行为模式,也就是性格倾向,因此我们可以从行为倒推一个人的真实心理究竟其什么样。
在日常生活中,内心阴暗的人,往往爱说这三句话,千万不要和他们深交。
一、“你人真好,这个忙你肯定不会拒绝”
在这个以功利导向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追逐与竞争成为时代的缩影之一。
功利主义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代表着人对社会资源的争取,是一种上进的表现,但是凡事过犹不及。
功利主义的极端就是精致利己主义者(Refined Egoist),
精致利己主义者是北大文学院教授钱理群所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现如今的教育体制培养了很多伪善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他们圆滑世故,精通社会规则,会利用一切工具达成自己的目的,他们往往双商颇高,但是他们又极度自私。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往往会戴着人格面具(Personality Mask),当他们对你有需求的时候;
需要你的帮助时,会毫不吝啬的给你“戴高帽”,然后让你为他们服务,
大部分时候,为了驱使别人心甘情愿地为自己做事,他们往往洞察人性,会说一些他人不好拒绝的话,比如“你人真好,这个忙你肯定不会拒绝”。
然而当你心甘情愿地帮助他获利后,他会马上冷脸,颇有“过河拆桥”的意味。
对于他们来说,一切合法范围内的角色表演是合理的,不达目的不罢休,一切人和事都是可以利用的工具。
二、“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利益交换”
“天下熙攘皆为利往”这句话不假。
从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角度来看,利益交换的确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用利益过度地囊括整个世界,显得太过绝对化与非理性。
一般情况来说,说出这种话的人,往往以这样的规则生存,他们坚信人生的核心就是追求利益,同时也坚信所有的事物都能进行利益交换。
本质上来说这种认知其实十分危险,他们将世界上所有事物都进行了“物化”,他们会用具象化的事物衡量一切价值。
那些珍贵的人格特质对他们来说十分愚蠢,比如不求回报的奉献与牺牲,这也是一种阴暗的心理的表现。
因此,他们重利轻义,本质上来说他们不会和任何人交心,与他们深交也是十分危险的,或许某天你也会变成他们利用的“棋子”。
他们只知道追逐利益是人的天性,但是他们不知道这世间还有很多事物高于利益二字。
三、“我都是为你好,你最好听我的”
这句话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有所耳闻,这句话看似在从你的角度考虑问题;
到后半句的“你最好听我的”实际上满足他们内在控制欲的一种手段,至于建议是否真的适合你并不重要。
用这种说话模式的人往往将自己视作关系中的“上位者”。
因此他们总是热切地为他人提出无用的建议,并且总是强行要求他人能遵从自己的意愿,这怎么不算一种阴暗心理的表现?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全能自恋(Universal Narcissism)”心理,
拥有这种心理的个体往往心理还停留在婴儿阶段,婴儿阶段的典型心理特征就是:世界自我为中心,我的一哭一笑都牵动着其他人,其他人都应该遵从我的喜好,为我服务。
全能自恋者对整个世界都有着偏执的“控制欲”,他们不允许有人忤逆自己的意愿,
不过他们也不会直白地说,必须听他的,他们可能会很委婉,用为你好的幌子来让你遵从决定。
怎么区分真的为你好和控制型伪善,其实很简单。
当你拒绝他们的提议后,真正为你好的人会认真考虑你的需求,并且能意识到自己思维的局限性。
而控制型伪善往往无法接受你的拒绝,他们可能会大发雷霆,会斥责你的“一意孤行”,他们不会,也不愿意换位思考。
总而言之,与人交际本就是学问,以上的3种说话风格也并不是绝对的,具体语义还需要结合不同的情境来观察,不可以偏概全,
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每种学问,包括人际交友也需要活到老学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