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学到一种很震撼我的思维方式,想和你们分享。

那就是:“农夫思维”(Think like a farmer)——像农民一样思考,像培育庄稼一样培养自己。

意思就是,把自己想象成一位农民,遵循自然规律,按时耕种、适时休憩、感受丰收的喜悦。

刚看到的时候我内心一颤,好像压在身上的所有不安与焦虑,都瞬间被治愈了。

和很多人一样,这些年来,我已经忘记了平静的感觉,生活充满浮躁、焦虑和恐惧——

浮躁:一切追求“快餐化”,急于求成,想一口吃成个大胖子;

焦虑:发展遇到瓶颈,感觉自己一事无成,又苦于找不到出路;

恐惧:害怕天有不测风云,担心失业、裁员和意外落到自己头上……

但是,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耕种,用“农夫思维”去思考和生活,接受“播种与收获不在同一季节”的现实。在不确定的环境中,通过持续耕耘、定期清理干扰并静待结果的方式,或许你会打开生命的新出口:

情绪变得更加稳定,精神更加自洽,能掌握生活的主动权,不会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不值得的人和事上,成长特别快,整个人充满着蓬勃的生命力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农夫思维”呢?

今天,壹心理就来和大家好好聊一聊。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好友小陈在两年前遭遇裁员,找工作无果后,便一心想要“华丽转身”,成为专业领域的写作者。

可一转眼两年过去了,有一次问起她在做什么,她说:“每天刷手机。我真的无法面对挫折,只要绞尽脑汁写的东西没人看、没人关注,我就没勇气再写下去了,感觉自己太差劲了。”

很多人都有相同的困扰:总觉得自己成长太慢,做什么事都想立刻看到好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我是好的”,否则就非常焦虑。

自体心理学认为:一个人无法承受失败急于追求结果,往往是对“理想化自我”的追逐。只有和“理想化自我”联结,才能抵御目前“糟糕”的自己带来的羞耻感。

本质上,这是自我不够内聚,对于“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没有明确的认知。

对此,“农夫思维”或许能给到我们一些启示。

农夫都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笃定感:知道只要自己好好照顾农作物,种子迟早会发芽成长,能忍受漫长的“耕作周期“,气定神闲地劳作耕耘,静待果实。

电影《哪吒》的导演饺子,就是一个“农夫思维”的践行者,在默默无闻的漫长岁月里一直在精心培育自己。

首先,他明确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种子”。

大学时,他听从父母的意见去学医,但他并不开心,因为他从小就热爱动画。

在知名的医学院毕业后,他本来可以顺理成章成为一名医生,但他发现,自己内心还是想做动画。所以他毅然放弃了光鲜稳妥的医生职业,顺应内心选择了最适合自己这颗种子生长的“土壤”。

其次,他对“耕作周期”心有数,耐得住等待的寂寞。

他“啃老”三年,潜心在家钻研动画技术和提高自己的能力,熬过了最窘迫的时光,打败了一切不确定性带来的恐惧。

直到他的《打,打个大西瓜》这部动画作品横空出世,在国内外拿下30多个奖项,被网友们称为“华人最牛原创动画短片”,让整个世界都为之震惊。

不仅如此,他敬畏耕耘,相信时间力量

他没有急于收割名利,而是用坚韧和耐心专注于积累技能,调整心态,几年磨一剑地打磨出《哪吒》这部惊世之作,才有他如今的功成名就。

现实中,很多目标都无法一蹴而就、一步登天,但“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退一步有退一步的从容”

正如学者熊培云在《思想国》这本书中说的:

如果三月播种,九月将有收获

焦虑的人啊请不要守着四月的土地哭泣

土地已经平整,种子已经发芽

剩下的事情交给时间来完成

你要先去耕种,静候美好,而不是望着土地叹气。

每个人绽放的花期都不同,你只需好好感受扎根的喜悦。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中,小院的租客大麦是一个网络作家。她写作时经常卡壳,写了很长时间仍是个无名小作者,连版权都卖不出去,还经常被黑粉骂。

她也时常困惑:“自己年纪也不小了,是不是应该转行去找个班上呢?”

而房主的弟弟夏夏是一个木雕手艺人。他长年累月和师傅学艺,守着一堆卖不掉的艺术品,看不到方向。他向往大城市和轻易得手的财富,不想日复一日守着枯燥乏味的工作和生活。

我发现很多人都有类似的困扰:无法从当下的工作和生活中获得价值感,找不到新的出路。

比如我的朋友小灵,以前经常抱怨自己的生活:

“我40岁了,工作平平,收入平平,领导刁难我,我被边缘化,感觉人生没有出路了。”

“我辞职后创业,但和人打交道、整天催款、熬夜应酬,被磨得耐心全无,后来干脆什么也不想干了,抑郁了两年,躺平了。”

躺平的几年里,她干脆不干“正事”,全心“摆烂”,一心发展兴趣爱好。

一向心灵手巧的她,开始做起了手工娃娃。她做的娃娃精巧无比,连睫毛都栩栩如生。后来,她将作品发在网络平台上,吸引了大批粉丝。

接着她尝试变现,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并在这两年实现了财务自由。

她和我说:“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在几年前,我是万万不敢想这么一件小事能变成我的出路。”

其实,她正是用行动践行了“农夫思维”: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农夫永远专注当下,在擅长的领域内深耕,将目标具体化,用具体的行动去抵抗焦虑。

该播种、浇水、除草、施肥的时候,就集中精力做好这些小事,不会预设太多困难,更不会揠苗助长。

农夫和庄稼,是一种“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在全心投入耕作的过程中,自我和庄稼之间也有了深刻的连接。

但很多时候,我们焦虑的根源,往往是将力比多过度投注到自己身上——

渴望通过所做的事得到好的反馈,因而获得自恋满足。一旦没有结果,自恋就会受损。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有一种本能的生命驱动力维持着人的生存和发展,叫做“力比多”。

“力比多”是人的基本动力,“力比多”投注到客体(外部的人、事、物)时,会形成对他人或事物的情感、欲望和兴趣等,即“他者爱”;“力比多”投注到自身时,就形成了自我关注、自我欣赏和自我保护等情感,也即“自我爱”。

当“力比多”这股能量过度投注到自己身上,人就容易陷入内耗,比如反复纠结“这件事没做好是不是因为我太差劲”“别人会不会觉得我不行”等。

只有将“力比多”的投注平衡在自己和客体身上,我们才能形成健康的自恋。

所以,当我们将注意力从过度关注自己,转向和外在事物建立连接,从自恋关系转向“主客体关系”,更关注自己的行为本身以及对客体产生的影响,才能将自己从内耗中解放出来,避免自己和自己较劲。

并且,当我们能从与客体的连接中获得满足感和自我价值感,而不是通过追求外在的收获来满足自恋,就是一种健康的“自我爱”。

因此,“心流”体验也会产生,自己也会生出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正如马斯克说的:日日不断深耕,日复一日死磕,不要情绪化,努力干活,一直行动下去,就一定会有奇迹发生。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反而收获更加令人惊喜的硕果。



顺应季节,随遇而安

电视剧《凡人歌》说出了很多中年人的辛酸。

沈琳和那伟原本是一对中产阶级夫妇,过着优渥的生活。岂料天有不测风云,上有老、下有小的他们尝到了中年失业的可怕。

剧中的“中产返贪“现象,也是很多人的恐惧源:一旦失业或者生活有变数,就会迅速失去当下的舒适区,未来风雨飘摇,该怎么办?

我有个50岁的朋友老毕,是一个外企的中层领导。近两年公司效益不好,他为了不被裁员而天天加班,积极揽活。

为了迎合客户,他会先答应自己根本做不到的条件,然后拼命为难自己,恨不得把自己“榨干”。

那时的他经常愁容满面,心事重重,身体健康也每况愈下。

而他的另一位同事,面对同样的境况,却始终有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的气定神闲。

他同事说:“我妈是个农民。她会讲一些很朴实的道理。她经常对我说,没有活人的鼻子里会长青草。”

意思是:哪有活人是会被饿死的?

“农夫思维”里有珍贵的启示:顺应季节,随而安。

首先,农民要看天吃饭,顺应季节规律劳作。

如果下雨了,就去做点别的事情;如果到了休耕期,就耐心等待作物破土;如果遭遇自然灾害,也不会执着于重播种子,而是改种其他生长期短的作物。

这也启示着我们:要允许事情进入短暂的停滞状态允许自己偶尔休息、放慢脚步,根据外在环境真实的状态做出最顺应内心的选择。

虽然大家都不想遭遇中年危机,但事已至此,正好可以花点时间好好阅读一下买了很久却没打开过的书;悉心养一盆自己喜欢的植物;实施一个耽搁了很久的旅行计划……

再者,在农民心里,生命无论处在哪个“季节”,都是有意义的。

冬天土地看似荒芜,实则地下正蕴藏着生机。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休耕期”那是你在为了之后更美好的生活积攒力量。

正如林语堂说的:“因为无能为力,所以顺其自然;因为心无所恃,所以随遇而安。上天给你什么,你就享受什么;上天拿走什么,你就接受什么;上天懒得理你,你也别去理他。”

同时,农民内心有着自己的信念感:真正的收获,永远生长在永不言弃的耕耘里。

所以TA们总是勤耕不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今年收成不好,TA们觉得明年会好的;明年不好,TA们也相信后年会好的,总会遇到好的一年。

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土地总会给出答案。



希望我们都能在这越来越浮躁的世界里,慢慢沉淀下来,就像农夫一样:

在不确定的世界,做确定的自己。

无论外界如何纷扰,风云如何变化,只是稳定地生存着。

面对真实的世界,给出真实的反应,能够抵挡虚假的理想化,也能增强自我力量,静下心来倾听自己的声音,坚定地迈出自己想走的每一步。

人生就是一场耕种的过程,而你就是那颗蕴含无限可能的种子。

无论当下境遇如何,你终会迎来下一个春天。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南小希

编辑:一颗多肉、笛子

图源:网络、unsplash

像农夫一样耕种自己的人生,终会收获属于自己的果实。

如果你也渴望为自己积累底气、活出真正的自我,不妨从学点心理学开始。心理学能帮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应对变化,在不确定的未来中找到坚定的方向。

当然,除此之外,学习心理学知识还能为我们开辟一条可靠且富有意义的副业道路,成为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如果你对心理学感兴趣

想要学习心理学,助人渡己

想要成为心理咨询师,探索第二职业

点击添加壹心理·规划师

↓ 即可免费领取「1V1职业规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