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点:专注灵魂世界心理成长

15

4月18日,北京大学副教授陈昊老师的离世让人感到震惊,年仅42岁的他本该在事业的巅峰期,结果却在不少人期待他的未来时,突然毫无预警地离开了。

"明天和意外,永远不知道哪个先来。"当北大陈昊副教授的讣告刷屏时,这句老话再次刺痛我们。

42岁的学术精英,在事业黄金期猝然离逝,留下未完成的课题和哭泣的幼子。


在这个"内卷"成常态的时代,这起悲剧给我们普通人敲响了7记心理警钟:

一、"拼命"不等于"值得"

心理学中的"过度补偿机制"让我们误以为:越透支自己,就越证明价值。陈教授去世前连续工作36小时的记录,恰是这种思维的结果。

自检: 你最近是否把"我好累"当作成就勋章?

二、焦虑会"寄生"在优秀里

哈佛研究显示:高成就人群的焦虑水平是普通人的3倍。我们总以为"再拼一下就能轻松",但大脑的奖励机制早已被篡改——就像陈教授曾说:"做完这个项目就休息",但项目永远做不完。

应对: 设置"焦虑报警器"(当出现持续心悸/失眠时强制休息)

三、身体比事业更懂"止损"

猝死前,身体会发出至少5次警告:持续疲劳、胸闷、头晕...但大多数人选择用咖啡因压制。陈教授去世前一般来说会有一些身体的信号出现,可能因"赶课题"而选择延迟就医。

记住: 疼痛是身体最后的求救信号

四、成功≠被需要

陈教授去世后,学院很快找到接替者,但孩子的父亲永远缺席了。社会机器可以更换零件,但家庭不能。

思考: 如果今天是你最后一天,谁会真正心碎?

五、"慢下来"需要刻意练习

斯坦福实验证明:连续多任务处理会使智商暂时下降10个点。陈教授生前同时带学生,授课,处理国家级课题,策划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等,这种状态本质上是在"脑雾"中工作。

建议: 每天预留45分钟"无目的时间"(散步/发呆/泡茶)

六、警惕"价值单一化"陷阱

当我们只用"学术成果""KPI"定义自己时,就变成了脆弱的数据载体。他在读博和工作期间,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分别在2019年和2020年出版了专著。

练习: 在简历"获奖经历"下面,加上"让我骄傲的生活瞬间"

七、死亡是最好的生命教练

存在主义心理学认为,唯有直面死亡,才能活出密度。陈教授用生命给我们上了最后一课:所有"等以后"的承诺,都是对当下的背叛。

行动: 现在就给最重要的人发条消息:"你对我很重要"

在悼念文章下,一条高赞评论让人泪目:"他评上了教授,却没活到教授的退休金发放日。"我们总在马拉松式的人生里冲刺,却忘了比赛可能突然终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