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看“三国”的时候,都会赞叹曹植的“七步之才”,而让曹植成就七步之才的,却是他的亲哥哥曹丕。曹丕夺嫡成功,当时对他威胁最大的莫过于曹植,于是让他七步成诗,如若不能,那么曹植就“在劫难逃”了,于是曹植写下了著名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诗篇,同时也为“兄弟阋墙”敲响了警示钟。
曹丕逼迫曹植“七步成诗”,不仅没有给他自己带来千古骂名,反而成就了一段佳话。但是,比曹丕兄弟早九百多年的郑庄公,却背负千古骂名。而“郑伯克段于鄢”,对于郑庄公来说,其实是情有可原的。相比曹丕来说,郑庄公可以说是一个可怜人,曹丕好歹没有遇到一个“扶弟魔”的母亲,而郑庄公饱受母亲偏心三十多年,这是何等的悲凉。明明有母亲,但母亲却不爱他,如果这样的事情,放在现代,估计都会同情郑庄公,求他的心理阴影面积。
孔子在删定《春秋》这部史书时,对“郑伯克段于鄢”这个事情,表示很为难,所以就用了“春秋笔法”,大家自己去“一字褒贬”吧。对于春秋三传,除了《左传》没有批判郑庄公之外,《谷梁传》和《公羊传》都是批评郑庄公的,这样导致郑庄公被“黑得很惨”。但实际上,造成“郑伯克段于鄢”的历史悲剧,始作俑者是由于武姜的偏心。对于这段历史我们可以不做评价,但是《左传》将这个典故的来龙去脉记载下来,其实也是想留给后世一些启示。那么,《左传》第一典故“郑伯克段于鄢”,究竟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呢?我们不妨一探究竟。
第一、父母对待子女,要一碗水端平
引发“郑伯克段于鄢”的历史悲剧,其实最主要的就是身为父母,对子女要一视同仁,要一碗水端平,不能厚此薄彼。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古往今来的“父疼长子母疼幺”以及“重男轻女”这种偏心对待下的子女,容易导致他们心理扭曲,最终让他们的心灵受到莫大的创伤,尤其是童年时期,因为一个人的童年过得不愉快,会影响这个人的一生。
所以,作为父母,如果养了两个及以上的孩子,就一定要做到一碗水端平,不可厚此薄彼,因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古往今来多少“兄弟阋墙”的家庭悲剧,都是由父母偏心引起的。这种情况无论是在影视剧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比比皆是,因此,要引以为鉴。
第二、坏事做多了,是要遭报应的
在读“郑伯克段于鄢”这段历史典故的时候,郑庄公曾说了一句经典名言,那就是“多行不义必自毙”,其实也是告诫后人,一定要记住,不要做坏事。其实“多行不义必自毙”暗藏天道规律,因为上天总是会奖赏勤劳又正直的人,《围炉夜话》开篇第一句就说了“教子弟于幼时,便当有正大光明气象”,所以,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做人,即便是处于人生低谷,也有迎来春天的时刻。反之,作恶多端、坏事做尽,这样的人,总有一天会遭到报应的。
第三、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郑伯克段于鄢”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能否成功,最主要的是能否有善心、有善行。郑庄公一生可以说一直秉承着“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所以,最终郑庄公成就了千古霸业,让一个成立时间最短的小国,历经三世就一跃成为可以比肩别人“百年大国”的强国,这是何等经天纬地的治世之能,这是何等凤毛麟角的经世之才,可以毫不谦虚的说,大周八百年,无出其右。
这也说明,“日拱一卒,日行一善”,才是一个人堂堂正正走向成功的法宝,即便历经苦难,即便经历风雨,但也终将乘风破浪、披荆斩棘。所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因为到最后,你会发现,一切的一切,都会变成功不唐捐,玉汝于成。
第四、孝悌忠信,人生原则
通过“郑伯克段于鄢”这个故事,让人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世间任何事物都可斩断,唯有血缘不可斩断,也斩不断。郑庄公饱受母亲三十五年的偏心之苦,虽然十分生气,但最终还是把“扶弟魔”的母亲接到身边侍奉。从后面郑庄公对“公孙子都”的偏爱,以及“戒饬守臣”时所说的话,也足以证明,郑庄公的内心世界,一直希望“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从《左传》所载,郑庄公对于周王室,其实一直在不遗余力的扶持,奈何周王室对他猜忌和打压,但他除了正当防卫之外,并没有做过僭越的行为。古人一直批评郑庄公在繻葛之战中让周王室颜面扫地是大逆不道,更有甚者,还为此赋诗一首,“君臣大义死无仇,郑伯如何敢拒周。败后徒兴安否问?春秋首恶抗王侯”,实乃矫枉过正。有道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难道保家卫国也有错吗?
细细品味“郑伯克段于鄢”,以及《左传》对于郑庄公的记载,不难看出,郑庄公其实是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人生准则。而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依然是我们为人处世的“金标准”,更是锻炼我们心境的一个“试金石”。
第五、家和万事兴,家乱万事废
在翻阅《左传》对于“郑伯克段于鄢”这个典故之后,再结合郑庄公一生的经历,以及春秋的风云跌宕,不得不说,武姜真是一把好牌打成渣。如果武姜没有偏心,而是与共叔段一起辅佐郑庄公,那么,春秋五霸的历史一定会改写,东周的王室也许不至于如此风雨飘摇。“郑伯克段于鄢”对于郑国的内耗是十分严重的,诚如东汉时期的杨震所说,郑庄公“从母氏之欲,恣骄弟之情,几至危国”。由此可见,家和万事兴、家乱万事废。
第六、千秋功过,后人评说
有道是“身正不怕影子斜”,古往今来,真正的大智慧之人,是不怕后人评论的。虽然郑庄公遭遇了两千多年的差评,但是“世间自有公道”,千秋功过,总有公平正直、真相大白的那一天。就像武则天立一无字碑,轻飘飘的一句“千秋功过,后人评说”,展现了博大的胸襟和圣人的情怀,无不令人动容。所以,善恶终有报,公道在人心,更何况,千古贤相王安石曾说,“人言不足恤”,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每当,看到“郑伯克段于鄢”这个典故的时候,总是让人泪崩,因为没有人能够理解一个长期被偏心对待的人,他心里的苦痛究竟有多大?很多人给郑庄公差评的核心原因,是因为你没有遇到一个“扶弟魔”的父母,倘若遇到,你还能理直气壮的批判郑庄公吗?这也就是为什么,自古以来,“双标”一直都是人性的弱点。若能读懂“郑伯克段于鄢”这个典故,人生至少能少走十年弯路。
【本图文由“尚书台”新媒体原创出品,作者金兰,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