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即日起,本报连载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西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李浩教授的《流声》。《流声》是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六卷本李浩学术文集中研究汉语姓名学的札记。
作者从汉语姓名的起源、姓名的构成、命名的方式、姓名文化的内容、人工智能时代姓名文化的新功能以及姓名文化的价值等几个侧面,移形换步,透视汉语姓名中所积淀的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作者敏锐地关注到姓名符号在当下信息时代的重要作用与微妙变化,将人们习焉不察的各种称谓和识别方式与姓名文化联系起来进行学理性考察,遂使得本书与坊间已有的姓名读物有了明显的区别。
为方便阅读,原书的引文出处和页下注释均删掉,如引用,请核对原书。
“他们多好以隐逸自高,渔樵自乐,托名于斋堂园墅,遁迹于湖海山川。其弊则常见高倨庙堂,犹号山人居士;混迹市井,自道林隐真逸;饮酒食肉,也称道人和尚;颐指气使,署款钓徒樵夫……”
钱锺书《围城》第三章中董斜川放言高论唐以来的诗坛,提及“陵谷山原”,虽是在古典诗歌中点将,但也涉及人物的字号:
苏小姐道:“我也是个普通留学生,就不知道近代的旧诗谁算顶好。董先生讲点给我们听听。”
“当然是陈散原第一。这五六百年,算他最高。我常说唐以后的大诗人可以把地理名字来包括,叫‘陵谷山原’。三陵:杜少陵,王广陵——知道这个人么?——梅宛陵;二谷:李昌谷,黄山谷;四山:李义山,王半山,陈后山,元遗山;可是只有一原,陈散原。”说时,翘着左手大拇指。鸿渐懦怯地问道:“不能添个‘坡’么?”
“苏东坡,他差一点。”
鸿渐咋舌不下,想东坡的诗还不入他法眼,这人做的诗不知怎样好法,便问他要刚才写的诗来看。苏小姐知道斜川写了诗,也向他讨,因为只有做旧诗的人敢说不看新诗,做新诗的人从不肯说不懂旧诗的。
董斜川所说的“三陵”是指杜少陵(杜甫)、王广陵(王令)、梅宛陵(梅尧臣);“二谷”是指李昌谷(李贺)、黄山谷(黄庭坚);“四山”是指李义山(李商隐)、王半山(王安石)、陈后山(陈师道)、元遗山(元好问);“一原”是指陈散原(陈三立)。董斜川所罗列的这十位诗人,有些是称自号(如杜少陵、王半山、黄山谷、陈后山、元遗山、陈散原),有些是称表字(李义山),有些是称生地郡望(如李昌谷、王广陵、梅宛陵)。
自号是中国人命名的一大特色,西方人称谓中偶尔也能见到有别名、艺名、笔名和绰号等,但那只是极个别的,不像中国人那样普遍。古今文人墨客大都在名字之外,另有自号,有些人甚至有不止一个自号,一般称作别号或别署。在社交场合或书函往来时,根据不同的需要,使用不同的别号。这样就显得典雅、斯文,充满书卷气,给人以风流儒雅的感觉,特别是古代诗文笔记中在提到某些作家和文人时,经常不称名字,直呼别号,所以掌握一些自号和别号的知识对我们阅读古籍也很有帮助。
法号 道号
法号和道号实际上也是别号的一种。法号是指佛教徒受戒时由本师授予的名号,又称法名或戒名。道号则是指道教徒入教后所取的一种教名。
佛教自从东汉末年传入中国以来,影响逐渐扩大,信徒不断增加。正式出家的信徒,应由僧侣另取称谓,不用原来的俗名,以示超脱了尘世的伦常人情,成了佛国的子民。晋以前,信徒的法名均“依师为姓”,如:支谶的弟子名支亮,支亮的弟子名支谦;支法护因师事竺高座故又称为竺法护,竺法护的两个弟子分别名竺德成、竺文盛;魏道生因从竺法汰出家而改名竺道生。东晋以来,僧人道安认为僧侣应废除世俗姓氏而以“释”为姓:“大师之本,莫尊释迦,乃以释命氏。”《增一阿含》中也说:“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为沙门,皆称释种,既悬与经符,遂为永式。”从此,便确立了中土僧人以释命氏的佛教戒规,后代各派皆遵其法式。在佛教徒的法名中,还经常嵌有道、昙、慧、僧、法等字,如释慧远、释慧能、释法和、释僧肇、释昙邕等。李白在《僧伽歌》诗中曾记与他交往的一教徒说:“真僧法号号僧伽,有时与我论三车。”另外,对某宗某派的开山或杰出人物,则多尊称为“大师”,如智俨被称为“至相大师”、神会被称为“菏泽大师”等,也可以称作“禅师”或“国师”,如怀海被称为“百丈禅师”、澄观被称为“清凉国师”等。
道教徒虽然不像佛教徒那样,有统一规定的法名用字,但也多有教名。教名的得来有几种方式。一种是自号的,如葛洪自号抱朴子、司马承祯自号白云子、陈抟自号扶摇子、俞琰自号全阳子、白玉蟾自号海琼子等。也有些是被后人和教徒赐封追赠的,如:老子被称为“太上老君”,唐时又被封为“太上玄元皇帝”,到宋时则被封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关尹被称为“无上真人”“文始先生”;五斗米道的创始者张道陵被称为“张天师”“正一天师”;许逊被称为“许真君”;施肩吾被称为“华阳真人”;张伯端被称为“紫阳真人”;丘处机被称为“长春真人”;等等。
佛教徒的法号和道教徒的道号本身就有许多特点,很值得研究。同时,这种命名方法还对世俗之人和文人墨客有很大的影响。文士们喜欢追风模仿,别号中多用居士,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就都来自佛教。佛教将受过“三皈”“五戒”的在家佛教徒称为居士。《维摩诘经》上说,维摩诘居家学道,号称维摩居士,慧远《维摩义记》卷一说:“居士有二:一、广积资产,居财之士,名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为居士。”别号中的散仙、仙人、道人、道侣等,一眼望知,是受道徒的道号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时髦。
室号 堂号
与自号相联系的还有室号和堂号。室号、堂号本是贵族豪绅及文人墨客对其居住之所或者亭堂楼阁的题名,但有时也可以做别号称呼,或者加上“先生”“主人”等字眼后做别号用。如明代毛晋就自称为“汲古阁主人”。
(未完待续)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
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
责 编 | 高思佳
审 核 | 张建全
终 审 | 张嘉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