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雄安新区雄县七间房乡大树刘庄村,河北益农园食品有限公司内,工人们正在加工冰糖葫芦网红“小串”。本报记者 刘光昱摄

“老辛,今天出货量怎么样?”

“一天出货将近两万串!大多是订迷你小串的。今天还得加会儿班。这不,山东又来了新订单。”4月21日,记者来到“冰糖葫芦村”——雄安新区雄县七间房乡大树刘庄村,跟着七间房乡乡长李小亮寻找他们用迷你糖葫芦闯出大市场的秘诀。在河北益农园食品有限公司门口,李小亮遇到了该公司负责人辛爱青,刚聊了没两句,辛爱青的手机铃声就不断响起,微信订单纷至沓来。

大串变小串,产品种类多达40余种,成品通过冷链储运销往各地,这个白洋淀边的小村庄甚至将冰糖葫芦卖到了国外。

辛爱青口中的迷你小串,是眼下正在市场热销的冰糖葫芦“新宠儿”。短短10厘米长的竹签上,穿起两三个山楂、草莓、青提等水果,均匀裹上金黄的糖浆,咬上一口,酸甜交织,直冲味蕾。

记者走进河北益农园食品有限公司,水果库存区、冰糖葫芦半成品加工区、馅料储存区、冷藏区等分区设置合理,环境干净整洁。

半成品加工区内,20多位村民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两颗饱满圆润的红果去核切口,填上芋泥、紫薯、豆沙、糯米等馅料,再穿到一根短签上,摆进透明分装盒。

“现在迷你版冰糖葫芦销路越来越广,占到我们出货量的六成以上。”辛爱青满脸笑容地说,干了20多年冰糖葫芦买卖,打开销路的转机就是从研发迷你版冰糖葫芦开始的。

2019年,大树刘庄村的冰糖葫芦产业发展遇到了瓶颈。“当时都在卖大串的。在北方市场,一根签子上串8个山楂;南方市场,一根签子上串6个山楂。”辛爱青发现,很多人根本吃不完一整串。销售摊位旁的垃圾桶里总有吃不了被扔掉的糖葫芦。产品销量也一直往下掉。

转机,出现在辛爱青和几个同行一次逛超市购物过程中。“当时我们看到超市冰柜里有一种雪糕,一个纸盒包装里有五根不同口味的产品。”辛爱青拿着雪糕盒跟朋友仔细打量,大家不约而同冒出一个想法:冰糖葫芦也能做出不同口味的迷你小串,装盒“混搭”销售。

回到厂里,辛爱青就开始了创新。他以两到三颗山楂或水果组合为一串,单支的价格卖3元左右,不同的种类价格略有差别。顾客可以成盒购买,自行选择心仪的口味。

“大串变小串,不仅便携干净,还让消费者单次消费就能体验多种口味。”辛爱青说,不久之后销路慢慢打开了。

在馅料储存区的货架上,糯米、香芋、红豆等20多种馅料分装袋整齐摆放。“在产品口味上,我们也不断推陈出新。比如,进入南方市场后,冰糖葫芦的夹心馅料新增了糯米、香芋、榴莲、桂花等口味,适应了当地消费者的口味。”对于南北方消费者的口味差异,辛爱青了然于心。

迎着市场需求走,才能卖得火。辛爱青发现,东北地区的消费者偏爱个头大、颜色红的冰糖葫芦,京津冀地区的消费者注重口感,于是他们主要选用燕山山脉种植的山楂,南方消费者口味偏甜,他们就选用改良后的山楂品种。

现在,河北益农园食品有限公司注册的“籽呈”商标冰糖葫芦产品品种已多达40余种。

“你看,这是内蒙古一家门店订的货,山楂中间夹着奶皮子、干噎酸奶。”跟随辛爱青走进零下18摄氏度的产品冷藏库,成箱的冷冻冰糖葫芦“码”到了屋顶。冷库外停放着冷链运输车,正在等待装货发往京津等地的销售门店。

在大树刘庄村,产品冷链仓储逐渐完善,冷链运输链条越来越畅通。“每年8月到转年2月是销售生产旺季。”辛爱青说,旺季时,每天冷链车都要来村里三四趟,每趟拉走10万串产品。现在,河北益农园食品有限公司已成为国内外多家冰糖葫芦品牌的供应商,新加坡康记冰糖葫芦就是其中之一。

目前,大树刘庄村总人口5000人,其中3000人从事冰糖葫芦产业,他们在全国各地开设了1500多家冰糖葫芦营销门店。“我们大树刘庄村每年带动全国销售冰糖葫芦一亿多串。”七间房乡政府在大树刘庄村的包村干部朱双喜说。

怎样把冰糖葫芦产业做得更大?辛爱青有着更长远的打算。

“现在我们对生产线进行了更新换代,引进了洗消烘一体化设备,产量比之前增长70%左右。”辛爱青说,今年打算对厂房进行无菌化改造。同时,联合大树刘庄村冰糖葫芦产业从业人员,成立冰糖葫芦协会,着手注册“雄小糖”商标,打造一个属于雄安新区“冰糖葫芦村”的独有品牌。(记者曹铮、郝金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