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琴书《大运河边是我家》,到评剧《花为媒》选段,再到京东大鼓《通州味儿》、乐队联唱《梨花又开放》《童年》《鼓楼》……4月25日下午,“春暖运河开放麦”主题歌会在北京市通州区西集镇儒林体验园举办。歌会紧扣春日节令与大运河文化脉络,汇聚群众创演力量生动展现新时代乡村文化的活力与温度。
本次主题歌会由中国文化馆协会、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北京市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通州区西集镇人民政府承办。作为2025年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的重要一站,本次主题歌会依托大运河文化资源,围绕春日意象展开创作与表达,在全面展示通州地域特色与文化底蕴的同时,探索“文化+治理”融合路径,努力绘就共建共享的新时代乡村文化新图景。
整场歌会以“春日运河”为情感线索,由开场合唱引领,缓缓展开三大篇章,从运河记忆的温柔溯流,到乡村生活的诗意表达,再到非遗与当代表达的交织回响,层层递进,串联起人、歌与大地的深情牵系。
歌会由西集镇合唱团演唱的《运河之歌》开场,温润的旋律将春日光影铺展在舞台之上,也唤起观众心中关于大运河的共同记忆。随即进入“漕运春音 畅响西集”篇章,琴书、合唱与说唱相互交织,一段段运河边的生活被温柔地唱出来。金克强、谢春和、谢樱花三人联袂带来的《大运河边是我家》,用北京琴书的方式,将老街与河埠的故事娓娓道来;女声合唱《我家住在运河旁》和男声合唱《运河谣》交相呼应,水岸人家的日常浮现眼前;《走花会》的合唱声中,则透出春天的喧闹与节令的欢愉,观众仿佛随着旋律走进了村头巷尾的花会场景。
转入“乐韵欢歌 声动四季”,春日意象愈发清晰。贺天华带来的《上春山》清亮悠扬,仿佛一声唤醒春水初生;《花为媒》的评剧唱段由杨玲玲与刘伟共同演绎,传统韵味在舞台上缓缓流转;《大运河 我的母亲》的诗朗诵中,大河如母,情感如流。北京广播电视台主持人戴艺的《荷塘月色》则以歌声与舞姿勾勒水波粼粼,而一曲《小美满》由十位来自不同岗位和年龄层的村民代表共同完成,医生、消防员、学生、老人……这首“生活合唱”,让台上台下没有了距离,乡土里的真情在歌声中交织成章。
压轴的“人文运河 蓬勃启航”篇章,节奏逐渐昂扬。西集金家班鼓曲社演出的京东大鼓《通州味儿》,敲出了土地的质感,也唱出了乡音的温度;运河浪花乐队带来《梨花又开放》《童年》《鼓楼》三首联唱,将城市回忆与乡土情怀缝合得自然真挚;李明星与韩广芹对唱的《品味乡愁》,是一种留恋,也是一种告白;而最后合唱《大运河》,再次回到开篇的情感原点,在歌声中与这条流动的文化长河完成一次温柔的呼应。
本次歌会由北京广播电视台主持人郑磊、张琪琦联袂主持,整场演出在自然递进中完成情感铺陈,既有传统曲艺的沉稳底色,也有村民表达的鲜活气息。舞台之上,是春天的河流;舞台之下,是属于每一位乡村书写者的精神河岸。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刘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