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雷诺、大众等欧美日韩车企巨头重返俄罗斯,将迫使俄市场上的中国车价“跳水”的话题甚嚣尘上。据俄罗斯汽车工业协会数据,中国品牌已占据当地新车市场63%份额,多位权威专家向指出:即便国际车企重启在俄业务,中国汽车凭借全产业链优势、精准市场定位和持续深化的本土化战略,已在俄市场筑起难以撼动的护城河,足以应付!
以下为俄媒采编的关于国际汽车品牌回归对中国车价影响的深度分析:
《价格不会跳水:即便国际汽车巨头重返俄罗斯,中国车也不会迎来降价潮》
在俄罗斯汽车论坛上,时常可见这样的讨论:"如果那些撤离的美欧日韩汽车巨头突然回归,中国车将会面临怎样的命运?"有些观点甚至暗示中国车企会立即启动价格战。针对这种猜测,汽车门户网站采访了多位行业专家,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
1.市场现状与回归障碍
商务总监丹尼尔·什库里金指出,目前没有任何汽车制造商正式宣布重返俄罗斯市场的计划。在制裁解除前,任何关于国际品牌回归的讨论都缺乏现实基础。即便抛开制裁因素,重启本地化生产也需要巨额投资和至少一年筹备期,这还仅限于最乐观的预估。行业专家普遍认为,国际品牌的回归并不会引发中国车企的降价潮。
什库里金强调,关键制约因素在于持续上涨的报废回收税(该税种将每年调整直至2030年)。叠加通货膨胀和汇率波动影响,进口车型价格必然显著高于2022年前水平。这意味着国际品牌难以对中国车企形成价格压力。
2.多维竞争格局
汽车销售网首席执行官亚历山大·科罗特科夫指出,国际品牌的回归将引发多重市场效应。如果"回归潮"发生在2025年,确实可能重塑市场格局。但要预判中国车价走势,必须综合考虑生产成本、竞争强度、市场需求和销售规模等多重变量。
3.市场定位有所差异
汽车业务发展总监亚历山大·米亚金尼科夫指出,回归品牌的定价策略与中国车企存在显著差异。以某韩国车企为例,其回归车型虽配置相近,但定价较中国竞品高出约25%。这说明国际品牌更侧重细分市场和品牌溢价,而非直接价格竞争。
4.市场洗牌与生态重构
专家们观察到,中国车企已占据可观市场份额。什库里金认为,尽管部分中国品牌可能退出,但整体而言中国汽车工业完全具备与欧洲品牌在主流市场抗衡的实力。科罗特科夫补充道,若不能及时消化现有库存,中国车的价格优势将更加凸显,这可能导致弱势品牌自然淘汰,实现市场生态的自我净化。
5.理性看待市场规律
分析指出,期待国际品牌回归将引发中国车价大幅回调的设想缺乏经济常识。米亚金尼科夫强调,不同价位区间的品牌将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即便存在20-30%的价差,这也属于市场定位差异,而非简单价格战。
6.行业观察与未来展望
当前俄罗斯汽车市场正经历结构性调整。虽然市场需要更多元化的品牌参与以促进良性竞争,但期待新车(包括二手车)价格回归2021年水平的想法显然有悖市场规律。专家建议消费者保持理性预期,毕竟在全球化重构的背景下,汽车产业的定价机制已发生根本性改变。
总结:
历史经验表明,成熟的汽车市场从来不是零和博弈的战场,而是技术迭代与价值创造的综合较量。正如专家们反复强调的:与其幻想价格跳水,不如看清中国汽车从"替代者"到"定义者"的蜕变轨迹——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在重新校准全球汽车产业的定价坐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