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当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之际,西方汽车巨头终于不得不低头认清现实。在4月23日举行的2025上海国际车展上,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亲口宣布,宝马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开始,在中国销售的新车型中接入中国本土企业——深度求索(DeepSeek)的人工智能技术。这不是象征性的技术展示,而是一场来自德国工业“骄傲”的战略妥协。
深度求索,一家成立不到三年的中国AI公司,曾凭借其自然语言处理与代码生成模型在业内一炮而红。它既非硅谷孵化,也没有依赖西方风险资本,却在短短时间内赢得包括比亚迪、吉利、长城等国产车企的青睐。如今,连宝马也选择“打破技术傲慢”,主动接入深度求索AI系统,标志着中国产业智能能力已经反向输入西方豪华品牌。这场技术整合,实质上是一次市场与话语权的再平衡。
齐普策在发言中承认,“人工智能的重要进展正在中国发生”,并表示宝马正在加强与中国科技企业的合作。这一说法本身就耐人寻味——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德国工业始终以“标准制定者”自居,却如今公开承认技术落后、必须“本地吸收”中国AI成果,这不是赞扬中国,而是宝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在过去三年间,宝马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持续被蚕食,从传统豪车阵营跌入边缘。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座舱领域,比亚迪的“云辇”系统、华为的“乾崑”平台已令合资品牌节节败退。
虽然这次与深度求索的合作,并非宝马在中国技术本地化的首次尝试,但却是最具转折意义的一次。宝马不仅宣布将深度求索的AI整合入新车型,更表示将在中国本地研发下一代iDrive系统中的70%软件内容。这意味着宝马彻底放弃以往“全球统一平台”的高姿态,而是选择根据中国消费者的智能化使用习惯进行专属定制。其最新推出的BMW Panoramic Vision系统和“操作系统X”,正是这一思路的直接产物。
这一合作不仅揭示出中国AI技术在汽车应用上的快速突破,也深刻反映出外国车企在中国市场竞争力的断崖式下滑。根据数据显示,外国汽车制造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经从2020年的64%骤降至目前的31%。欧美品牌曾经依靠技术封锁与品牌垄断稳居高位,而今却不得不依赖中国的算法工程师、数据系统与本地开发团队维持产品吸引力。宝马的“合作”,本质上是一场求生转向。
值得一提的是,深度求索并非一家对外高调的公司,其业务核心集中在大模型技术的行业化应用。此次与宝马合作,堪称中国AI企业首次在国际一线豪华品牌中“嵌入式运行”。这不是简单的软件供应关系,而是深度参与产品定义、用户交互与智能决策链条的系统嵌套。换言之,未来消费者在宝马车内使用的语音助手、导航算法、个性化推荐服务,背后都是中国AI在发力。
而宝马的选择也印证了一个趋势: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大背景下,西方巨头要想在中国立足,必须放下“殖民型市场观”。这不仅是为了顺应“国产化替代”潮流,更是现实的技术压力倒逼。在AI领域,中美欧之间的竞速早已进入非对称状态,中国AI在算力部署、终端应用和垂类落地等多个方面已具备系统优势。
这一变化,对中国而言是契机,也是信号。中国AI企业从“技术跟随”走向“行业主导”,正进入价值链顶端的位置。而对于一直高高在上的欧美车企来说,如果不放下傲慢、加速本地化、依靠中国智造补足自身短板,将很快在市场上被边缘化。宝马已经是警示:一旦停滞不前,不论多高贵的品牌也终究会失去中国消费者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