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第一季度财报数据如同一记重锤,将特斯拉从神坛拉向深渊。
营收193.35亿美元,同比下滑9%,创下2020年以来最大跌幅;净利润暴跌71%至4.09亿美元,若剔除5.95亿美元的环保积分收入,汽车业务实际已陷入亏损。
更令人震惊的是核心汽车交付量同比下降13%至33.67万辆,其中Model 3/Y交付量减少12%,其他车型暴跌24%,创2022年以来最差季度表现。
这一颓势在全球市场呈现出「全面崩塌」的态势。欧洲市场成为重灾区:德国销量同比腰斩49%,荷兰、瑞典等核心市场跌幅超50%。
在大众 ID系列182%的增速对比下,特斯拉份额从12%缩水至7%。美国本土市场同样阴云笼罩,加州市场份额从60%降至52.5%。
毛利率的持续恶化暴露了特斯拉的底层危机。汽车业务毛利率降至12.5%(剔除碳积分后),为历史最低水平,每辆车利润已不足3000美元。
而研发投入的激增进一步侵蚀利润:与人工智能项目相关的费用同比增加40%,自动驾驶 FSD和人形机器人Optimus的研发开支占营收比重升至7.3%。
01
三大致命困局
从战略失误到市场反噬
1. 产品迭代断档与产能阵痛
Model Y 换代成为交付量下滑的直接导火索。
为推出新款 Model Y,全球四座工厂在一季度停产升级,导致老款车型减产 16%,打乱交付节奏。
2. 价格战与成本失控的恶性循环
为应对对手价格挤压,特斯拉在2024年启动全球降价潮,单车平均售价同比下降18%至4.2万美元。
但这一策略并未换来市场份额的提升,反而导致营收锐减20%。
3. 马斯克的战略摇摆与品牌危机
马斯克的「不务正业」成为特斯拉最大的不确定性。
2024 年,他将100亿美元资金投入到AI芯片和Dojo 超算训练,却一度传出叫停Model 2项目的传言,孤注一掷将资源转向Robotaxi和Optimus 机器人。
这一决策引发管理层动荡:三位支持 Model 2 的高管离职,其中包括负责公共政策的副总裁罗汉・帕特尔,他公开批评“FSD 和 Robotaxi 的投资回报周期冗长而艰难”。
与此同时,马斯克激进的言行导致品牌价值下降,欧美多地爆发的反马斯克抗议已造成充电站破坏与销量流失,分析师估算第一季度至少损失 3 万辆订单。
02
悬崖边缘的妥协
马斯克的战略大撤退
1. 从「政治玩家」到「救火队长」
面对股价腰斩和投资者的强烈抗议,马斯克在财报电话会上宣布「从 5 月起大幅减少在政府效率部(DOGE)的时间」,并承诺「每周至少四天全职投入特斯拉」。
这一表态直接刺激股价盘后反弹 5%,但市场对其可信度存疑 —— 作为特朗普政府的「特殊雇员」,马斯克一年内服务时长不得超过 130 天,其任期最晚在 5 月底结束,所谓「回归」更像是政治身份到期的被动选择。
2. 廉价车型的妥协与战略摇摆
马斯克终于松口重启廉价车型计划,宣布 2025 年上半年量产一款「Model 3/Y 的廉价版本」,生产成本较 Model 3 降低 40%。
这一决策背后是残酷的现实:中国市场 60% 的电动车销量集中在 15 万元以下区间,而特斯拉在该领域完全空白。
为降低成本,新款车型将采用比亚迪的磷酸铁锂电池,并舍弃部分智能硬件,FSD 功能仅作为选装。
但这一策略可能引发品牌定位混乱 ——Model 3/Y 的降价已导致老车主维权,廉价车型的推出或进一步稀释高端形象。
3. AI 与机器人的孤注一掷
在汽车业务陷入泥潭之际,马斯克将未来押注在 AI 与机器人业务。
FSD V13.2 版本已实现端到端神经网络控制,计划 6 月在得州奥斯汀推出 CyberCab 自动驾驶出租车试点。
但现实泼来冷水:FSD 订阅率不足 15%,大雨环境接管率高达 23%,且中国市场仅落地「监督版」,商业化进程远不及预期。
人形机器人 Optimus 虽在弗里蒙特工厂试生产 5000 台,但量产百万台的目标需跨越技术成熟度与商业变现双重门槛,摩根士丹利测算其至少要到 2029 年才能贡献实质性收益。
03
生死时速
2025年的三大生死劫
1. 价格战与成本控制的极限博弈
特斯拉计划通过 4680 电池量产和一体化压铸技术,将单车成本再降 20%。
但原材料价格的暴涨成为拦路虎,若无法在第三季度实现成本突破,特斯拉可能被迫进一步降价,陷入“以价换量”的恶性循环。
2. 地缘政治的黑天鹅风险
若特朗普对华加征关税扩大至电池模组,特斯拉上海工厂出口欧洲的成本将增加,柏林工厂产能利用率可能大为降低。
更严峻的是,中国对稀土出口的管制直接威胁Optimus量产 —— 每台机器人需消耗 0.8-1.2 公斤高性能钕铁硼永磁体,而中国控制着全球 90% 的产能。
3. 技术突破与市场信任的双重考验
FSD V14 版本能否在 2025 年底前实现城市道路完全自动驾驶,Optimus 能否在工厂场景证明商业化价值,将决定特斯拉的估值逻辑能否从“汽车公司”切换至“AI 科技巨头”。
但投资者现在顾虑重重:当前特斯拉前瞻市盈率85倍,远超比亚迪的21 倍,而自由现金流同比锐减81% 至2.3亿美元,高估值与基本面的背离可能引发新一轮抛售。
04
悬崖边的转型阵痛
特斯拉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马斯克的妥协是对市场现实的低头,却也暴露了其战略的脆弱性—— 当一家企业需要同时在汽车、能源、AI、机器人等多个赛道与对手厮杀时,资源的分散必然导致核心竞争力的稀释。
因为马斯克的个人风格,2025 年又是特斯拉的考验时刻:若无法在下半年实现Model 2量产、FSD落地和Optimus商业化,这家曾经的行业颠覆者可能沦为平庸的电动车制造商。
而马斯克能否在政治与商业之间找到平衡,将决定特斯拉是凤凰涅槃还是坠入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