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赵一荻,常常对着儿子念叨,“等你有空了,替你父亲回趟老家,去看看你爷爷。这些年了,这事儿就像块沉甸甸的石头,一直压在我心里。”

自西安事变后,张学良便再也没能亲自到父亲张作霖的坟前,磕个头、敬炷香。那些未尽的孝心,被岁月尘封,成了张学良心底无法言说的遗憾。

1994年,张闾琳带着父亲的嘱托,跪在张作霖的墓碑前,双手撑地,声音颤抖,一字一顿:“我代表您儿子来看您了!”



张学良为什么始终没有来到自己父亲的坟前?他的儿子又是怎么做的?

张闾琳的坎坷成长之路

张学良一生育有四子,其中三个儿子,皆为原配夫人于凤至所出。于凤至端庄贤淑,操持着家中大小事务,一心期盼着儿子们能茁壮成长,撑起张家的门楣。谁料命运弄人,这三位公子的人生轨迹却戛然而止,皆在风华正茂的年纪早早离世。

自此,张闾琳便成为了张学良在这世间唯一的血脉延续,承载着家族的万千期许与厚重牵挂。张闾琳出生时,张家正值鼎盛。他被众多仆人环绕,餐食皆是山珍海味,从精致的点心到稀有的佳肴,应有尽有,无忧无虑地享受着少爷的生活。

但仅仅十年,这份幸福就戛然而止。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软禁,一切都变了。张闾琳和母亲赵一荻被迫离开熟悉的家,辗转到香港。年幼的张闾琳看着母亲整日以泪洗面,小小的心里满是惶恐与无助。“妈妈,我要爸爸。爸爸去哪儿了?他什么时候回来陪我们呀?”

这时的赵一荻会紧紧抱住他,哽咽着安慰:“乖,爸爸会回来的。”

1940年,张学良被软禁在贵州,处境十分艰难。赵一荻听闻消息后,内心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去他身边照顾他。然而,当她准备出发时,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眼前——年幼的儿子该如何安置?

经过多日的苦苦思索,赵一荻想到了张学良的美国朋友伊雅格夫妇。他们为人仗义,重情重义,与张学良一家交情匪浅。于是赵一荻带着张闾琳来到美国伊雅格夫妇家中。



见到伊雅格夫妇后,赵一荻声音颤抖地说道:“我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汉卿现在被软禁在贵州,他身边不能没有人照顾,我必须得去。可这孩子……我实在放心不下,所以想恳请你们帮忙照顾,等我和汉卿安稳些,就接他回去。”

“赵小姐,你别太难过。我们和汉卿是多年的朋友,他的事就是我们的事,照顾孩子,我们义不容辞。你放心去照顾汉卿,孩子在我们这儿,肯定不会受委屈。”

听到这番话,赵一荻一直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感激的泪水夺眶而出:“太谢谢你们了,你们的大恩大德,我和汉卿永远都不会忘记。”

张闾琳被伊雅格夫妇带到美国后,他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伊雅格夫妇为了好好保护他,搬到了一个偏僻的地方,还给他取了新的名字,并完全以西式的教育对他进行教导。



承载家族期许,奔赴家国之约

初到美国的日子里,周遭的一切对张闾琳来说都是陌生的,语言不通、文化差异,无一不是横亘在他面前的难题。但他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被彻底激发,凭借不懈的努力,他的成绩不仅未受影响,还在班级中始终名列前茅

中学毕业典礼的那天,张闾琳站在领奖台上,手捧着荣誉证书,脸上洋溢着自豪,伊雅格夫妇在台下欣慰地鼓掌,眼中满是骄傲。毕业后,他顺利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加州大学。

面对众多专业选择,张闾琳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难度系数极高的航天专业。大学毕业后,张闾琳成了一名航天方面的专家。

这些年被幽禁的日子,使赵一荻和张学良每一分每一秒都像是煎熬,“也不知道闾琳现在怎么样了……”赵一荻轻声呢喃。



1955年,赵一荻终于等来了机会,她委托好友董显光去美国寻找儿子。“显光,请你帮忙到美国把闾琳找到,我真的很担心,这些年我们一直没有联络。董显光赶紧安抚道:“一荻,你放心,我一定竭尽全力。”

董显光抵达美国后,按照地址四处打听。老旧的街道、陌生的面孔,找起来困难重重。不知找了多少天,跑了多少路,终于,在一个不起眼的街区,董显光打听到了张闾琳的消息。

当他站在张闾琳面前时,眼前的青年早已不是记忆中那个稚嫩的孩童。董显光激动地走上前:“闾琳,我是你母亲赵一荻的朋友,她让我来找你!”

张闾琳先是一愣,声音颤抖问道:“我妈妈她……她还好吗?”

1956年,张闾琳怀揣着激动与忐忑,第一次踏上台湾的土地,前往囚禁父母的地方。见到父母的那一刻,他十分激动:“爸,妈,我终于见到你们了。”三人相拥,千言万语尽在这无声的拥抱里。



1988年蒋经国去世,台湾局势松动,张学良终于可以“移居”,他先到夏威夷,再去美国。一天,张学良把张闾琳叫到身边说道:“闾琳,爸爸这辈子恐怕回不去故土了,但那是咱们的根。以后你多往返中美之间,帮爸爸看看家乡的变化。”张闾琳点了点头:“爸,您放心,我一定多回去。”

张闾琳跪在张作霖墓前大哭:我代表您儿子来看您了

1994年,张闾琳站在候机大厅,望着窗外的飞机,心情格外复杂。父亲张学良的叮嘱仿佛还在耳边回响:“闾琳,回去替我看看家乡,看看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

登机后,张闾琳看着窗外的景色逐渐后退,思绪飘回到多年前。小时候,虽然对家乡的印象很模糊,但父亲时常念叨的那些关于家乡的人和事,却深深印在了他的心里。如今,终于有机会踏上那片土地,心中满是期待。



在北京,张闾琳参加了关于航天工业方面的座谈会。会议室内,专家学者们齐聚一堂,大家热烈地讨论着航天领域的新发展和新机遇。张闾琳分享了自己在国外的研究经验,引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座谈会结束后,张闾琳走在街头,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充满现代气息的建筑,心中感慨万千。

5月随着列车稳稳停靠在沈阳站,张闾琳辗转来到了张作霖的“大帅陵”。走进陵园,他走到张作霖的墓前。来到墓前,张闾琳双膝跪下大哭道,“我……代表您儿子……来看您了!”为了这一刻,他已经练习了无数遍。

在那之后的岁月里,张闾琳频繁穿梭于中美之间,回国成了他生活里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结束旅程回到美国,张闾琳总会迫不及待地来到父亲张学良的居所。他坐在父亲身旁,将拍摄的照片一一展开,耐心地向父亲讲述旅途中的所见所闻。

张学良专注地听着,时而露出欣慰的笑容,时而陷入沉思,那些来自故乡的消息,慰藉着他那颗漂泊已久的心。



对于张闾琳而言,这些回国之旅,不仅是在替父亲重走故地,更是一场自我探寻的征程。在一次次的归途中,他逐渐找到了那份失落已久的归属感,故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他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让他在岁月的长河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家路”

2001年10月14日,张学良去世,终年101岁。

2005年,张闾琳与妻子陈淑贞携手踏上大陆的土地。一下飞机,他们便直奔西安事变发生地。站在西安事变的发生地,张闾琳伫立良久,试图从一砖一瓦中找到父亲往昔的印记



随后,夫妻二人前往沈阳、天津。尽管张闾琳自幼接受西方教育,在大陆仅生活了短暂的十年,但他始终清晰地知道,自己的根在这里。无论身处何方,那份对国家故土的情怀,早已深深融入他的血脉,从未改变,也永不会改变。

2024年8月13日,94岁的张闾琳在美国辞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