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7年4月,张氏帅府博物馆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就是“东北王”张作霖的孙子张闾实。
时隔80年之久,张闾实第一次踏上了大陆的故乡,在张作霖的墓前泣不成声,哽咽道:
“爷爷,我终于来看你了。”
张作霖一生共有八子六女,可以说是多子多福,为什么张氏后人却在海外漂流如此长的时间呢?这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寸土不让的“东北大帅”
四月的天气已然入春,但是地处东北的沈阳却依旧寒风冷冽,不由得让人回忆起80年前的那一天,可谓改写了东北的历史。
1928年6月4日,坐火车从北平返回奉天的“东北王”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身亡,临死前得知是日本人发动了这一场刺杀行动,他用最后的力气就说了一个字,那就是“打”。
由此可见张作霖对日本人的痛恨,也正是在张作霖主政东北期间,对日本人的强硬和不妥协的政策,从而使他成为了日本人的眼中钉、肉中刺,最后才遭此大难。
张作霖
张作霖死后,张家瞬间乱作一团,早已有准备的日本人派出了驻奉天总领事的太太前来帅府拜访,实则是打探张作霖的情况。
这时候,帅府的寿夫人站了出来,她平静且抱有歉意地说道:
“大帅刚刚受到了惊吓,现在已经睡了。”这才使得日本人不敢轻举妄动。
而这位寿夫人曾经是张作霖生前最宠爱的太太,虽然在外他是搅动民国风云的大枭雄,但是在家中却处处对寿夫人百依百顺,由此犯了很多过错的人,也纷纷向其求情,才幸免于难。
寿夫人便是张闾实的亲祖母,这种善行善意之举之后也为寿夫人和后人带来了回报,后来他们一家人流亡到台湾,得到了诸多对其有过救命恩情的东北老乡照顾。
也正是因为寿夫人的胆略,才为张学良回到奉天主持大局争取到了时间。
但是就在三年后的1931年9月18日,日军发动事变,占领了沈阳,从此张家也不复之前的辉煌,张氏后人也隐姓埋名,四散而去。
九一八事变
张闾实的父亲便是张作霖的第六个儿子张学浚,半生都在逃亡的路上,可以说是颠沛流离,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936年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被蒋介石政府扣上了叛将的帽子,而他本人也被彻底幽禁。
虽然张学良将军并没有考虑个人利益,也从来没有后悔过,但是这一事件也为张学良的兄弟姐妹的人身安全带去了极大的危险。
艰难的成长经历
抗战时,张学浚在蒋介石政府的军统内部充当翻译,负责与美军进行联系,后来一直辗转于香港,澳门,台湾。
此时的张学浚由于十分担忧大哥的安全,便通过军统这一身份打探张学良的幽禁地点,从而引起了军统特务的关注和警惕,极为危险。
张学良和蒋介石
1967年,危险正在一步一步向张闾实一家靠近,不久之前,张学浚的好友在自己的家门口遭到暗杀。
在之后的某天夜里,张学浚通过自己的渠道收到了一封信,信中提示他继续留在澳门会有极大的危险,所以当天夜里,张学俊带着张律师一家人连夜撤离了澳门。
但是一家人离开了澳门就如同浮萍一般,究竟要到哪里去呢?最后还是托人求助于祖母寿夫人和张学良,张闾实一家人才从此定居在了台湾。
有了之前多年颠沛流离的经历,台湾当局邀请张学浚为政府工作,但面对任职邀请他婉转并坚定地拒绝了。
他决定再也不从政,只希望用自己的双手获取一份稳定的工作,从此平静地生活下去就好。
但是事实是非常残酷的,张学浚顶着“叛将之弟”的头衔受到了众多台湾人的鄙视,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一家人生活得十分艰难。
张作霖和他的五子张学森、六子张学浚合影
张闾实便是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中长大,他自小聪明懂事,从16岁开始就在学习的闲暇时间出门打工补贴家用。
后来,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张学浚投身于商业,成立了一家贸易公司,很快便做得风生水起。
眼看生活越来越好,但上天似乎又给一家人开了天大的玩笑,当时由于美国外资的侵入,张学浚的公司很快破产。
不仅如此,受到打击的张学浚在之后由于中风不幸病倒了,这使得一家人的生活更为艰难。
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肩负在张闾实兄弟姐妹的身上,小小的年纪,不得不外出赚钱养家,他的大姐更是一生未嫁。
实际上物质上的贫困在张闾实看来并不算什么,让他真正感到压力和留下心理阴影的便是张氏后人这一个名头,不再是荣耀的象征,而成为了人人喊打和抹黑的对象。
张闾实
在张闾实的幼年时期,他在家中就挂着一位身着戎装,腰挎军刀的老人照片,从母亲那了解到那正是他的爷爷,但幼稚的他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爷爷没有和一家人在一起。
直到上小学时,他在学校经常因为打架受伤,回到家中常常受到祖母的责备,他经常听到祖母说,“你要打就和你爷爷一样打出个天下来!”这让他对自己的爷爷更加好奇。
直到后来,他在翻阅到民国时期的相关资料时,才明白原来那位腰挎军刀的老人就是大名鼎鼎的“东北王”张作霖,也就是自己的爷爷。
事实上,往日的家族荣光全然不再,张作霖孙子这一头衔带给他的只是无尽的痛苦和折磨。
在电视剧中,他经常看到自己的爷爷张作霖被描述为一个无恶不作的土匪头子,并且还娶了成百上千的老婆,被塑造成了一个大反派的形象。
每当看到这儿,就会对张闾实幼小心灵进行极大冲击,在他心目中,照片上慈眉上面的爷爷不应该是这样的。
于是他就会询问自己的奶奶寿夫人,寿夫人也只能无奈地对他说:
“时逢乱世,大家都变得很强悍,都要拿起武器保卫自己的村庄,这样才能有活命的可能。”
张闾实这才知道电视剧中张作霖的形象完全是杜撰和偏见的,这与当时在国民党统治下,台湾民众对张学良“叛将”身份的评价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虽然张闾实受到家中长辈的告诫,需要在外一切小心谨慎,但是由于张家后人这一关系,还是免不了受到欺凌。
他周边的同学和老师都将他视为“叛将”的后代,是土匪头子的孙子,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别人的白眼和区别对待,这对幼小的他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甚至长大后,他匿名在空军服兵役,不知为何,身份遭到了泄露,随即他就被相关军队领导找去谈话,明确告诉他:
“在这里你永远也别想登上飞机,谁知道你会不会叛逃?”
此后的日子里,部队的军官们更是对他进行了区别对待,比如无缘无故地挨打,以及经常半夜被强行叫起去跑操,这一段服役的日子在他的心中留下了非常大的阴影。
生活上备受打击也就算了,在感情上张闾实也因为张学良的缘故,而惨遭未婚妻的抛弃。
在不公正的环境下长大的张闾实却显得十分坚强,这些苦难并没有击倒他,他也不认为自己的大伯父张学良和爷爷张作霖有什么过错。
印象中的大伯父
如果说张闾实能够坦然面对这些苦难受谁的影响最深,那必须当属自己的伯父张学良,曾经的张学良显赫一时,但晚年却自嘲:“我的人生就是从21岁到36岁之后便没有了。”
这里张学良便指的是自己最有意义的人生,从21岁参加第一次直奉大战到西安事变被老蒋扣留还算精彩之外,此后他便经历了半个世纪的监禁生活。
当时我党和社会各界人士都曾经对张学良进行相劝,让其不要亲自送蒋介石回到南京,但是他偏偏执意相送,这背后也有一个巨大的阴谋。
实际上,当时的军统已经对张家全族进行了严密监控,张氏面临着灭族的危险。
又因为张学良与宋美龄关系较好,所以在与宋美龄的交易下,以张学良护送蒋介石回到南京为代价,才保障了张家人的安全。
宋美龄
1949年,解放军攻破南京之后,蒋介石自己逃离台湾的同时,还不忘了将张学良带上,至此在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他都失去了自由。
被幽禁后的张学良对外界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而张闾实等一众小辈就成为了他了解外界的一个重要渠道。
据张闾实回忆,小辈们送给张学良的电子手表,自动钓鱼竿等现代社会的新奇物品总能讨到张学良的欢心。
同时张学良对这些小辈都十分包容,张闾实回忆道:
“那时候我们这些小子们非常调皮捣蛋,每次来到大伯家不是打烂他最爱的兰花,就是把他养的锦鲤偷走。”
但是晚年的张学良研究佛学,已经能够做到处事不惊,虽然小孩子们犯了错,但是也并没有得到他的责罚。
据他回忆:
“大伯虽然被软禁起来,但是他的亲人好友还是能够经常去探望,只不过比较麻烦而已,需要经过层层的关卡和盘问,还要出示自己的身份证。”
但即便如此,孩子们还是喜欢来到张学良的家中,他的幽默风趣以及坚强乐观的性格影响了张闾实。
张闾实回忆称,在小学时他参加了学校的演讲比赛,但却不会作诗,也没有充分准备,还是自己的大伯父张学良现场作了一首打油诗交给了他。
在蒋介石父子执政台湾时期,张学良都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即便生活很困苦,但是张学良的精神状态非常好,与他这种乐观精神是分不开的。
张学良还曾经安慰张闾实说:
“张家家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男孩子要吃苦,无论如何也要撑下去。”
这句话想必给了他非常重要的精神支持,张学良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他80岁的寿宴上,他的亲戚朋友,家人们都在为他庆祝。
只见张学良扶着楼梯慢慢地上二楼,张闾实见状连忙想搀着大伯父,却不料被张学良一口回绝,并且对他说:“张家的男子汉不用别人搀扶。”
直到蒋经国去世之后,张学良将军才获得了真正的自由,本来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想回东北的故土去看望一眼,但是当时大陆与台湾的局势剑拔弩张,这个梦想由此破灭了。
从此之后,他定居美国,再也没有机会回到曾经的故土,带着深深的遗憾去世了。
生前他交代过张闾实:
“将来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回到故土看一看,北方大雪纷飞的场景,你们一定会喜欢的。”
终回故土
张闾实将伯父和自己祖母的遗愿和嘱托牢牢记在心中,在以后的日子里独立创业,进军商界,最后收获了巨额的财富,也获得了一定的身份和地位,这时候他唯一的梦想就是能够回归大陆故乡。
一来是完成祖母的遗愿,寿夫人在生前曾在他面前多次回忆东北的美食,曾经嘱咐他有机会一定要回东北去看一下。
二来他自己心中也有着执念,想迫切看一看曾经的张家,去追寻自己祖父,大伯和父亲的踪迹。
但是由于台湾对于张家的风评十分不好,所以张闾实心中也有着顾虑,害怕大陆人民对商家的态度也是如此。
即便近年来已有过不少的张氏后人回到祖宅祭祖,但是都停留的时间较短,对于国内的情况不是很了解。
直到新世纪以来,一些冒充张氏后人的骗子出现,甚至打着张闾实父亲张学浚的旗号坑蒙拐骗,这让张闾实一家十分气愤,让他觉得是时候回归大陆看一看了。
就这样,2007年,不惑之年的张闾实回到了曾经养育自己祖父和父亲的东北土地上,感受着大陆人对张氏一脉的礼遇,他倍感自豪,不知不觉间流下了泪水。
在祭拜自己祖父的坟墓时,他还准备了一篇洋洋洒洒的祭文,声音慷慨激昂,闻者无不泪目。
在祭文的最后,张闾实更是铿锵有力地读道:
“中华人民绝不会忘记国耻,曾经的历史是沉重的,我们要时时刻刻提高警惕,同时也要警告日本右翼不要执迷不悟,伟大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欺的。”
最后他决定带着妻子和一家人定居沈阳,他要在祖祖辈辈生活的大地上继续延续张家的血脉,这也算是对祖母和大伯父承诺的兑现。
结语:
如今,距张学良已经过世二十多年了,张氏父子曾经的功过是非当由历史去评说,如今张氏的后人张闾实回归故土便是对他们最好的慰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