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的后代怎么样?
1913 年,24 岁的李大钊远渡重洋,前往日本求学,于早稻田大学政经科攻读期间,在日本社会主义学者安部矶雄的课堂上,初次接触到马克思主义。
归国后的李大钊执掌北大图书馆,以《新青年》为重要阵地,接连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等雄文。1920 年 2 月,在与陈独秀 “骑骡南下” 的行程中,两位革命先驱达成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的重要战略共识。
1927 年 4 月 6 日,奉系军阀张作霖悍然派兵围袭苏联大使馆,李大钊当时正在伏案校订《政治生活》,不幸被捕。
身处铁窗之内,他在《狱中自述》里回顾自己半生的志向与事业:“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4 月 28 日,在京师看守所的绞架之下,李大钊高呼 “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这一年他才38岁。
李大钊的牺牲引发了巨大的震动:他的夫人赵纫兰带着子女屡遭骚扰,其灵柩历经六年辗转,才得以入土为安。
李大钊就义后,其长子李葆华化名 “杨震” 东渡日本,考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1931 年 5 月,李葆华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中共东京特别支部书记。留学期间,他白天钻研教育学理论,夜晚在华侨聚居区组织读书会,用深入浅出的语言阐释《共产党宣言》,为党组织发展留日进步青年。
“九一八” 事变爆发当夜,李葆华毅然中断学业,经海参崴辗转归国。在这期间,他历任晋察冀边区党校校长、《战线》主编等职,为根据地培养大批政工干部;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担任北岳军区政委、华北野战军第一纵队政委,参与指挥清风店、石家庄等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李葆华继续发光发热。1949 年,担任水利部副部长的他,亲赴荆江分洪工程现场。洪水肆虐,他身先士卒,带领技术人员在洪水中艰难勘察堤坝,日夜坚守,最终保障工程提前竣工。晚年,主政中国人民银行期间,他敏锐洞察经济形势,力推币制改革,为建国初期人民币在经济恢复中发挥关键作用立下汗马功劳。
李葆华将清廉刻入家族基因。任央行行长时,其办公室沙发弹簧断裂仍坚持使用,公文包补丁摞补丁却拒绝更换。
1932 年入党的李大钊的长女李星华,在北平地下战线建立 “家庭联络站”,冒险传递情报、营救同志。新中国成立后,她整理传说,创作《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等著作。其代表作《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成为红色经典教育范本。
李大钊次女李炎华终身耕耘杏坛,从乐亭县大黑坨村小学教师做起,后执教冀东建国学院。
李大钊次子李光华14 岁参加冀东抗日暴动的李光华,历经平西战役洗礼后赴延安深造。1964 年,他主持筹建北京电子管厂。面对技术难题,他带领团队日夜钻研,四处求教,最终攻克显像管核心技术,让我国电视工业从无到有,实现重大突破。退休时,单位为他配车,他却婉言拒绝,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
作为北京市重点中学校长,李大钊幼子李欣华主动放弃北京城区优越的工作机会,毅然奔赴门头沟矿区中学任教。看到矿工们文化水平有限,他发起 “矿区夜校”,利用业余时间为矿工开设文化补习班,帮助他们提升知识水平。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知识,他省吃俭用,用三个月工资购买显微镜,创建门头沟首个生物实验室。
直至 2001 年病逝,他的抽屉里仍完好保留着边区保育院颁发的 “优秀教师” 奖状。
李大钊的孩子们不负父亲期望,将良好的家风传承下去,并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奉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