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诚马上就到了。
夏天那会儿,沈阳城里流传着各种小道消息,都说东北要换大帅了。大伙都一个劲儿地问行营的头儿熊式辉,这事儿到底是不是真的。
那时候的熊式辉,心里头美滋滋的。他琢磨着换将领这事儿,以为是把杜聿明给换了,压根儿没觉得自己会受到啥影响。
没多久,陈明仁在四平那股子死守的劲儿,得到了上面的认可。所以,美国总统派来的特使魏德迈,还有咱们这边的参谋总长陈诚,俩人都在8月份跑到东北那边去看了看情况。
没过几天,东北那块的行辕大头头熊式辉,还有保安司令部的头儿杜聿明,俩人都被撤了职。他们那一套文官武将的班子呢,也被整合简化,统一成了东北行辕。新上任的行辕一把手,换成了陈诚。
【一、如何评价杜聿明?】
杜聿明在1945年10月来到了东北,一直到1947年8月才离开,差不多在东北呆了有两年。
他快要离开了,现在得好好给杜将军评个价了。
聊到他的时候,我想提提《大决战》里的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部分,杜聿明这个角色真的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剧里,他看着就挺关心国家和老百姓,而且一身正气,特别有英雄气概。
但让我说说对他的看法,就俩字——忠诚加勇敢。就这么简单。
在我们中国的老传统里,说到军事将领,那“忠勇”俩字儿可真是太重要了。对将领来说,这俩品质简直就是核心中的核心。
从古到今,说到那些厉害的大将军,那“名将”这俩字肯定是少不了的。
但话说回来,杜聿明这人吧,他的“忠勇”特质,差不多是八二分账,忠心这块儿,绝对是他性格里的重头戏。
他是个非常厉害的军事头头,从早期的北伐打仗,一直到抗日,还有远征军那会儿,杜将军都为蒋介石的老大事业拼出了不少好成绩。
但这家伙特别乖顺,向来都是对蒋介石的指令言听计从,从不反抗。
远征队从野人山撤回来时,孙立人特别心疼手下的兄弟们,所以他没听蒋介石的指令。而另一边,杜聿明也收到了蒋介石的命令,他坚定地照着做了,结果一万五千人的队伍,最后只有两千多人回到了国内。
抗战结束后,杜聿明接到新任务,去了云南,主要负责对付龙云,最终协助蒋介石摆平了那里的“云南王”龙云。
这件事情,让他赚了个盆满钵满,好处多多。
蒋介石为了报答他的大恩,在挑选东北保安司令部长官时,没采纳李宗仁推选的黄绍竑,还撤掉了已经当上东北保安司令部长官的关麟征,硬是挺杜聿明去当这个新长官。
因此,杜聿明能当上东北保安司令部的头头,全靠他“收拾龙云”的那份功劳。
不过,收拾龙云那档子事让他背上了不少骂名。到了东北的那两支云南部队,对他那叫一个不顺眼。
滇军的60军开到了东北,他们是那儿唯一一支被拆散,分三个地方防守的军队。他们下面的184师,更是头一个在东北整个师起义的队伍。
驻守在锦州的另一支部队,滇军93军里,底下的兵卒常在背后嘀咕,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那老陕”,满是贬低的意味。
杜聿明刚开始当东北保安司令部的头儿时,跟其他几个部队的指挥官接连闹了好些不愉快。
刚到沈阳那会儿,关于谁先进入沈阳这事儿,他悄悄地把机会给了自己老东家52军的第25师。结果,13军的军长石觉知道了,直接把他一顿数落,说他“只顾着自己小圈子”。
大军往长春推进的时候,关于谁先进占伪满洲国的首都长春这事儿,上面决定先让廖耀湘的新6军打头阵。这下可好,孙立人和他手下的几位师长干脆就不在前线带兵了,直接脚底抹油跑到沈阳,玩起了麻将。
陈明仁带着他的第71军刚到东北那会儿,手下的第88师就被划拨给了廖耀湘指挥。廖耀湘呢,他把88师的三个团分开,摆在了三个不同的前线位置。这么做,88师的师长胡家骥可不乐意了,直接撂挑子不干了。后来,杜聿明出面,把胡家骥给撤了职,还让他的陕西老乡韩增栋来当了这个师长。
陈明仁带着71军一到东北,杜聿明就直接撤了他们一个师长的职,这让他火冒三丈。从那以后,军里的命令都只经过韩增栋,等于是把杜聿明安插的那个亲信师长给晾在了一边。
东北那边的部队都到位咯,包括第13军、第52军、第60军、第71军、第93军,还有新1军和新6军,加起来一共七个军的兄弟。
石觉带领的13军跟杜聿明关系不和,陈明仁指挥的71军,还有孙立人那个新1军,也跟他有矛盾。再说60军和93军这两支来自云南的军队,因为杜聿明率军进入云南对付龙云,这两支部队对他也是恨得牙痒痒。
东北战场上的各部队,问题一大堆,很不协调。
杜聿明在东北战场上能真正指挥得动的,就那么几支队伍。一个是跟他有点交情的赵公武带的52军,还有就是在远征军时一起打过仗的廖耀湘的新6军。
因此,大伙都能看到,杜聿明在东北战场待了近两年的时间,那五支部队主要就是守着地方。52军呢,就得去冲锋陷阵,新6军则是到处跑,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帮忙。
杜聿明在东北战场上最得意的一手,多亏了赵公武的52军帮他攻下了安东,这才让他在那片土地上站稳了脚跟,地盘扩到了最大。不过呢,赵公武也因为这事儿,在新开岭那儿折损了他最厉害的25师,从那以后,他的战绩就再也没那么耀眼了。
廖耀湘带领的新6军在沈阳到四平,还有沈阳到梅河口这一带非常活跃。他们成功打破了四平的防线,并且在西丰危机中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
在东北的战场上,杜聿明在调配兵力上明显出了岔子。不过话说回来,他手头还有保安部队能调动呢!
说来也怪,杜聿明对保安团和正规军看法特别极端。
林彪的队伍为啥能在保持原有战斗力不减的同时,还能像雪球那样越滚越壮大呢?说白了,关键就在于他们不断地把地方上的部队和野战部队融合在一起。
部队合并后,刚开始战斗力肯定会受影响,有所下降,这是躲不掉的。但话说回来,时间一长,战斗力肯定会慢慢涨上来,这也是板上钉钉的事儿。
关键的要点在于要经过时间的考验和实战的锻炼。
后来,陈诚到了东北,也开始对部队进行大规模重组。其实,就是把主力军和地方保安团给合并起来重新编排,让战斗力重新提升上来。这事儿,说白了,也就是个时间早晚的问题。
情况是,东北那边已经全面开打了,他压根儿没多余的时间。
林彪搞的那个部队架构,主要就是靠乡里的民兵、地方上的队伍,还有能上战场打仗的野战部队。野战部队的每个师啊,都额外整了个补充团,这样一来,前线缺人的时候就能立马顶上。地方上的队伍也是,随时都能给野战部队输血。
杜聿明的情况可不一样。那些从关内调到东北的国军,编制是固定的,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地方保安团根本没法混进去。他们补充兵源,全靠从民间直接拉人,强行编入队伍里。
他更希望保安部队变得超级庞大,但战斗力却很弱,成为个奇怪的存在,也不想让它被纳入国军的体系里。
这是因为,蒋校长定下了这样的规矩。对于杜聿明来说,蒋校长的规矩,那是一定要老老实实遵守的。
所以,国军里的部队战斗力差别特别大。在杜聿明负责的东北那边,林彪搞了个夏季攻击后,那片战场基本上就算完了。
尽管这样,杜聿明还是没有打算调用分布在各地的那些保安团。
说实话,东北那疙瘩的保安团,从打一开始建起来,就是帮忙守地盘的。它们呢,除了守在几个点儿上,再就是吓唬吓唬当地的老百姓,没啥大本事。
他倔强地扔下了东北的所有,因为要离开了。等到他再次回来时,只能负责安排东北战场上剩余士兵的撤离工作。
【二、陈诚上任“三把火”】
蒋介石心里盼着能有个力挽狂澜的英雄,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位陈诚。
陈诚,他毕业于保定军校,那时候他是国防部的参谋总长。这家伙在国军将领里算是挺清廉的一个,政治手腕相当高明,说话也头头是道,很能说服人。
他逛了一圈东北后,感觉那边官场得改改,就给蒋介石提议,说北平行辕的头儿李宗仁挺合适。但李宗仁没答应。接着,他又提了国防部长白崇禧,结果白崇禧也不愿意。
你搭的台子,你生的火,现在却没菜可炒了。要改革东北的官场,看来还是得靠陈参谋长来挑大梁。
陈诚就这么走马上任了。
1947年8月15号那天,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就没了,直接并到了东北行辕里。陈诚接手了这个摊子,当上了东北行辕的头儿,开始全盘管起东北的党、政、军事务。
说起那时候东北的情况,国军的历史记录是这样描述的:
四平战斗结束后,国军的人数和武器装备都差了一大截,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
现在,铁路和公路交通虽然慢慢开始正常运行了,但咱们之前占领的大片地方却越来越小,从连成一片变成了几个小点,范围也从大变小。再加上辽东、热河东边那些地方主动放弃,长吉、四平就变成了孤岛。北宁铁路成了唯一的补给线,可还老被切断。
所以,从那以后,东北的整个形势就变得非常棘手,陷入了困境。
陈诚刚当上领导,立马就开始大展拳脚了。
第一把火,说的是在军队里头,给各个部队开大会讲话。
他训斥过整个师都投降的60军,也责备过52军,还对那些不服从命令的新1军发过火。
第二把风波,直接找上了陈明仁。
陈明仁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出来的,这样的优秀背景让他成为蒋校长的心腹爱将那是轻而易举。不过呢,陈明仁这个人特别正直,谁也看不上眼,有点孤傲。
蒋先生自然也是同样的情况。
所以,陈明仁并不受蒋介石的待见,并且在国民党军队里,那里派系众多,他却哪个派系都不沾边,也没有个撑腰的后台。
因此,对大权在握的陈诚来说,要解决掉一个毫无靠山的军事头头,简直易如反掌。
要真实描绘陈明仁那种“一边挂着勋章,另一边却可能接到撤职令”的复杂心情,咱们得聊聊他在四平保卫战打赢之后都做了些啥。得从头捋捋陈明仁在四平保卫战胜利后的那些行动。他打了胜仗,本该高兴,但心里头却五味杂陈。咱们得好好看看他这段时间都在忙活啥,才能明白他那时候的心情有多纠结。
陈明仁守住四平后,四平那边的天桥和铁路防线边上堆了好多粮食和物资。7月9号那天,他把连级以上的军官都叫来开了个会,训了话:
车站里的粮和豆子,一粒都不能私自卖掉,一颗也不能运走。所有的粮食都得交出来,封存好,等着上面的人来安排怎么处理。
那天,陈明仁动身前往了沈阳。
沈阳城里头已经热闹起来,行营的大头头熊式辉和杜聿明俩人,亲自跑到机场去等人。机场两边,一边是军官,一边是老百姓,都站得整整齐齐,不停地鼓掌欢迎。
陈明仁在日记里写道,那场面的壮观程度,简直就像是彩车大巡游,街上挤满了人,空空荡荡的巷子都看不见了。
7月24号那天,熊式辉和杜聿明在沈阳城里给陈明仁搞了个挺热闹的颁奖活动,把青天白日勋章直接挂到了他的胸前。
7月25号,下午三点钟那会儿,陈明仁回到了四平。四平这边,各个级别的政府机关都跑到四平机场去,给他办了个挺热闹的欢迎会。
下午五点钟,四平铁路宾馆那儿一下子来了150多位记者,都为了采访他。
7月28号那天,长春和吉林的媒体朋友又来找陈明仁做采访了。
陈明仁说,这一个月他忙得团团转,一点时间都没有,根本没法停下来喘口气。
到了8月份,陈明仁整整一个月都没干别的事儿,他主要就是到处走走看看,巡视各个部队的情况。
主要任务是守住四平,这一仗打下来,部队伤亡不轻。陈明仁心里头那个急啊,就盼着队伍能快点儿恢复元气,重新具备战斗力。
在陈明仁难得放松的一个月时间里,辽北省的“一把手”刘翰东,拉拢了一些官员和平民百姓,跑到陈诚那里去告陈明仁的状,说他“放任手下抢粮食,还贪污受贿”。
接着,对陈明仁进行了一次全面深入的调查。
没多久,陈诚就挖出了陈明仁的两件大事。说的是四平铁道防线那边,他的手下,87师的师长熊新民,竟然带着人把防线上的粮食和物资给抢了,然后还高价转手卖给了当地的有钱老板。
说起辽北省的财政情况,那可是缺了一大块,足足少了东北券9100多万呢。
这两条消息真是太狠了。陈明仁就这样遭到了惩处。
9月1号那天,陈明仁真的就不干了,直接拍拍屁股走人,离开了东北那块地儿。说来也是怪事,熊新民这家伙,明明是抢粮食的主谋,可人家87师的师长位子还是坐得稳稳当当的。
第三件大事,陈诚打算大力整顿军队。他打算解决杜聿明之前机动部队兵力不足的问题。
9月份,陈诚把管辖区里原来的13个保安团给重新整编了,变成了11个暂编师。这些暂编师编号是从暂50师一直到暂60师。后来呢,他又接着成立了暂61师到暂63师,这么一加起来,总共有14个整编师了。
这些临时组建的部队,最后都会并入正规国军里,他们之前负责在某个地方固定防守的任务也就到此为止了。
陈诚要在东北开打他的第一场大战。可他没想到的是,林彪在同一时刻也对部队进行了大规模重组。
在东北的战场上,除了大家常提起的北满的第一纵队、第二纵队、第六纵队,以及南满的第三纵队、第四纵队之外,还有好多在各个战场上特别能打的独立师。
从东北民主联军一成立,就陆续搞起了北满的1师、2师、3师独立团,还有西满的1师、2师、3师独立团,东满也整了个独立师,南满那边也是,1师、2师、3师独立团都建起来了,加起来一共10个独立师。
这次军队大调整的关键,就是把一些原本独立的师和地方部队,提升成能野外作战的纵队。
比如说,邓华带着的西满独1师、独2师、独3师,后来被正式改编成了第七纵队。这次改编里,邓华当上了司令员,陶铸则做了政治委员。
原本在凌源一带活动的独13团、独16团、独18团这三个地方武装,后来被组合成了第八纵队。黄永胜和刘道生分别被任命为纵队司令员和政治委员。
原先在河北东部活动的独立第十旅、独立第十一旅、独立第十二旅这三个地方武装,后来被组合成了第九纵队。詹才芳和李中权分别被任命为纵队司令员和政治委员。
原北满的独立第1师、独立第3师,还有东满的独立师,后来整编成了第十纵队。这次改编后,梁兴初成了纵队的司令员,而周赤萍则担任了政治委员。
与此同时,冀察热辽军区也开始着手成立二线部队,他们一个接一个地组建了第四独立师、第五独立师、第六独立师、第七独立师和第八独立师,这五支独立师就这样诞生了。
说起指挥上的变动,原先四纵的副头儿韩先楚升官了,成了三纵的司令员。而四纵那边呢,司令员的位置交给了吴克华来坐。
再者,东总这回打造了一个特别周全的后勤支援体系。
原先,东北民主联军的总后勤部门,为了更好地配合中长铁路一带的战斗,就分成了东线和西线两个后勤指挥中心。
东总的后勤部门由钟赤兵来领头当老大,也就是司令员。
东线那边的后勤工作,是由周纯全来当头的。而西线的后勤司令部,则是由李聚奎来指挥。
这套更加精细的总后勤指挥系统,在之后的战场上一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支撑效果。
在辽沈战役的后面阶段,廖耀湘来了个突然袭击,打下了彰武,把给锦州前线送物资的后勤路线给切断了。
东部总后勤司令部能够迅速再建一条补给线路,这全靠他们那套已经磨合得很顺的后勤保障体系。
东部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经历了重大的变革,整个体系都被重新梳理了一番,军事上的指挥系统也变得更加简洁明了。
那时候,西满分局就没了,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直接管起了北满和西满两地的部队。他们得负责带着一二六七十这几个纵队,加起来一共五个纵队,进行作战指挥。
除了东北民主联军的大本营,我们还搞了两个前线指挥小组。一个是辽东军区的指挥小组,他们管着南满那边的三纵和四队。另一个是冀察热辽军区的指挥小组,他们负责八纵和九纵的调度。
东总直接管的军队呢,主要是守住中长铁路沈长段两边儿的战场。
辽东前线指挥部主要盯着的是沈营铁路的战况。冀察热辽前线指挥部呢,他们主要负责的是北宁铁路和锦承铁路的战场。
这两个前线指挥部,一个管着封锁海上路线,不让船只往来;另一个则负责拦住陆地上的道路,阻断车辆通行。
到现在,战场的整个情况已经一眼就能看明白了。陈诚接手后的头一仗,盯上了国军历史上说的那条“北宁铁路,它是唯一的补给线,但老被切断”。
陈诚打算保障北宁铁路的安全,所以得对铁路旁边那山区动手,发起进攻。
在战场上,最先站出来为他挡下攻击的是王铁汉的49军和周福成的53军,这两支部队到东北战场还没多久呢。